《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道气长存,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道气长存,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刍狗",只有理解了"刍狗"的含义才能理解这句话,否则就是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刍狗"是古人用来祭祀专用的稻草狗,这点没有异议,因为庄子在《天运》篇也阐释了"刍狗",其本意相同。由此可得,"刍狗"这种稻草狗是人们向神灵表达敬意及爱戴的中间媒介。理解了这一层就掌握了《道德经》这句话的钥匙了。这句话的本意是表达天、地、万物的整体思想,用今天的白话文翻译应该这样的"天地是如此博大,他没有偏私之心,对尘世间的万物都是雨露均沾,每个生命都是用来传递大道的力量的,都是沟通天地的桥梁和媒介。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道气长存,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真正得道的圣人也是如此博爱,他爱每一个人,他把人们的生命看作相互交织的整体,而维系这一整体的纽带是爱和尊重,每个人都在接力和传递,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道气常存。"巜道德经》这句话旨在表达人应该修个"大我"而不是"小我",修"小我"的人犹如庄子巜达生》篇的单豹,居山岩,饮山泉,行年七十而有童子色,不幸遇饿虎,卒!你看,一个"小我"如单豹者,就是消极避世,是无法独善其身的。世人往往误解为老子轻视生命,这是今人的狭隘,不知道老子的核心生命价值观是"尊生",怎么可能轻贱人命?真是贻笑大方。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道气长存,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天地以及天地之间的万物都象一个风箱,象个牛皮做的皮囊。人体也是如此。其实按照人体的生理结构去看,其原理和风箱或打气筒的原理很相似。胸腔中的膈肌把心肺和肠胃肝胆隔离开来。这个膈肌就相当于风箱的挡板,当我们腹式呼吸的时候,呼出气体,我们的膈肌会凸起,向上顶,挤压肺泡,目的是把肺里面的浊气尽量排出去,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更换新鲜空气。在我们吸气鼓腹的时候,我们的膈肌是凹陷下去的,它目的是要为心肺留下足够大的空间,以便更多的新鲜空气进来。这么一呼一吸,膈肌的合理完美配合下,就是"吐故纳新"了。

天地是一个整体,它包容万物,它也是一个大皮囊,有自己的呼吸节奏和频率,比如六十一甲子、十二年一个生肖轮回、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变化,十二时辰等都是反映了大自然不同状态下的频率和节奏。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道气长存,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天地以及万物既然都是皮囊,只要没有人去扰动它,也就不会缺少什么。越扰动,越需要不停地补充。就如道家辟谷,你不吃反而不饿,你越吃越饿,一旦张开了嘴巴就收不回来了。因为你不吃的时候,反而身体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达到"气足不思食"的状态。你一旦吃了东西,身体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需要不停地补充。你看,这不就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吗?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道气长存,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说话都是耗气的,气耗散的越快,根基就会散乱得越快。人体气息不足,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将身体置于穷途末路,不如守住那份"中正平和"。何谓"中正平和"就是该说则说,不该说不要强以为说,要学会及时闭嘴。那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呢?庄子给出了答案。庄子说"无为为之之谓天,无谓言之之为德。"当你一切都不是有心为之的时候,内心不在执着之时,你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即便说了,也是无咎,无不吉无不利。托不得已而言之,则言而未言。此谓"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