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鑼開道,八擡大轎”,古代有趣的擡轎文化

我們在電視劇裡經常能夠看到官員出巡時,前面鳴鑼開道,後面八抬大轎。在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鳴鑼開道,八抬大轎”,古代有趣的抬轎文化

皮影戲裡的四人抬

在古代,鳴鑼開道是為了宣揚官家的威嚴和權勢,就連鑼聲的多少都有一定的講究。鳴鑼七下,表示縣太爺起轎或行轅出行;鳴鑼九下,是府一級官員出行;鳴鑼十一下,代表省、道一級官員出行;皇帝出行,則要鳴鑼十三下。

“鳴鑼開道,八抬大轎”,古代有趣的抬轎文化

胡雪巖的八抬大轎

轎子是古代官員貴族出行的交通工具,歷史上,早在大禹時代就有轎子的有關記載。先秦到兩晉時期,統治者和官員出行主要以乘車為主,但轎子一直存在,到唐朝時期,轎子的使用則僅限於皇帝、婦女、老弱。直到宋朝時期,轎子才得到普及,大到皇帝官員,小道普通百姓,都有使用。按照用途,轎子又被分為三類,皇室王公使用的叫輿轎,達官貴人乘坐的叫官轎,娶親用的轎子,叫做花轎。

“鳴鑼開道,八抬大轎”,古代有趣的抬轎文化

花轎

抬轎的人數也是有講究的。民間的轎子,一般為“二人抬”;官員的則有四到八人抬,按照清朝律法,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內乘“四人抬”,出京就要乘“八人抬”,省外督撫、欽差大臣也都乘“八人抬”。所以,我們經常聽說的“八抬大轎”通常是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乘坐的,而鳴鑼開道則是從縣令起就可以使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