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發射的火星探測號墜毀,原因是更快更便宜的組織模式

1998年12月,NASA發射了一個火星探測器,耗資1.2億美金。經過九個半月,探測器終於到達火星。然而,要到達預定的軌道,探測器飛得不能太快,不然會躍過火星;也不能太慢,不然會被火星的引力吸住,往地面飛墜。

在減速過程中,反向推進器噴出的力量太大了,探測器減速太多,抵不過火星的引力,直接墜毀。

在覆盤的時候,人們發現推進器產生的力量,總是比預定的要多4.45倍。

原因出在推進器和中央處理器的換算單位。推進器是英國一個公司製造的,採用磅為單位。CPU是美國製造的,採用牛頓為單位。當CPU要求輸出1牛頓的力的時候,推進器收到的指令雖然是1,但單位是磅,即4.45牛頓。這也是最後輸出的力量。這太多了。

科學家們知道推進器和CPU是兩個公司生產的,也知道兩者單位不一樣,也知道發射前需要測試,甚至知道測試時有些數據對不上。最終,這一看似低級的失誤,還是沒有被發現。

為什麼?

只有一段特定的窗口期,才能發射探測器。發射項目的每個人,都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為了在截止時間前完成任務,很多微小但必要的測試和調試被刪減,或忽視了。其中就包含推進器單位這一致命錯誤。

NASA事後反思,造成這類失誤的根本原因,在於更快更便宜的組織模式。很多必要的細小步驟,讓位於能完成目標的宏大任務。很多聰明人士高度緊張的大腦,容不下推進器和CPU的換算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