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之 生 熟

*注 文中圖文均原創,禁二傳,抄襲必究 。

字   之 生   熟


字   之 生   熟

以文養字,書以載道。通能知變,變則可通 。“ 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字有生熟,書辨雜純 。為變而變,不如不變 。不變而變,則可大變 。前人墨趣分高下,後世池情辨雜純



字   之 生   熟


字   之 生   熟


字到熟時方求生,不是每個書法人都能求生 。寫到生時自然熟,熟後又生,如此往復螺旋上升,乃是學問、思想、境界、心性、審美、才情等,諸因素的自然之果 。熟帖寫生 ,生帖寫熟,熟不一定能生巧( 妙參其他碑帖而不露痕跡者,為之善學,為之大巧 ),熟到極處便入俗品 。蘇東坡先生早已有言,“ 書如佳酒不宜酣 ”, 酣 者,酒樂也。然酣熟 、酣俗 、媚俗,則不取。先賢黃山谷曾言 ,“ 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


字   之 生   熟


字   之 生   熟


書到熟時,欲之味濃,必有多味,多味才能細品,多味不是雜味,是味純(多樣統一);是味淡( 是嚐盡酸甜苦辣後的本味,是碑臨千家 後的歸真味),多味不是機械簡單堆砌其他碑帖之味 。熟帖欲寫生者,如無求生之本領,就老老實實守一輩子古人法帖,在世時也能留個不錯的寫手之名。其實,書法人能有個虛名也相當不容易 ,很多書法人都是匆匆過客 ,當今很多書法人不就是這麼寫字的嗎 ?



字   之 生   熟


字   之 生   熟


一切藝之高境,並非在藝之本身,都在藝外。誰人敢言把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米芾…… 寫像了?說像都是“蠟像”。可能多數書法人,窮其一生也是皮相,嗚呼!


字   之 生   熟


字不論生熟,味不管濃 淡,最終都要回歸本味,才是自己的真味 ,自觀字在,字觀自在,書之三味矣!


字   之 生   熟

戊戌冬新野人隨記,庚子春又記於【歸一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