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之君竇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爭霸中為何沒有成為人生贏家

隋末烽煙起,英雄出邊荒。河北竇天王,雪夜戰金剛;瓦崗梟雄密,火併殺翟讓。奸雄宇文氏,弒主謀蕭娘;長安李二郎,兩戰洛陽王。巴陵蕭梁帝,跨江取荊襄;東南杜伏威,自號江淮狼。大浪卷蒼天,猛將獵隋楊。隋國江山入戰圖,敗者為寇,勝者為王。這是隋末唐初的社會真實情況的寫照。

隋朝始於隋文帝楊堅,終於隋煬帝楊廣,偌大的王朝二世而亡。隨著隋王朝的分崩離析,用《隋唐演義》裡的話來說就是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我們仁義之君竇建德也是屬於十八路反王之一。

仁義之君竇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爭霸中為何沒有成為人生贏家

首先我們先認識一下竇建德,他隋朝末年河北農民起義領袖,東漢大司空竇融後代,遼東宣王竇拓玄孫。武德四年(621年),為了拯救鄭王王世充,帶兵攻打虎牢關,為秦王李世民所敗和俘虜,押解長安處死。

仁義之君竇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爭霸中為何沒有成為人生贏家

竇建德在隋末的爭雄中,在他人生的巔峰時期 曾經手握數十萬雄兵,並且他為人非常的豪爽,對待部下也很好,因此他的部下對他也是非常中忠心的。在當時兵荒馬亂的年代,但在他統治的地區廣大的人民群眾卻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並且隨著他實力的不斷增強,他南征北戰,在實力的巔峰時期,還超越了李唐。因此,竇建德縱橫在河北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公元618年竇建德在河北立國,

號夏,自封為夏王。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有著雄才大略、對於戰事運籌帷幄的梟雄,有著民心所向、雄厚軍事實力的仁義之君為何會在隋唐爭霸中失敗,為何會被李世民所殺呢?同時,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假設,假如竇建德最終打敗了天下群雄,做了天下的主人,那他會是一個千古明君,仍然受著百姓愛戴,將士忠心的元帥嗎?其實對於這些問題的考慮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歷史不會重演。

仁義之君竇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爭霸中為何沒有成為人生贏家

現在我們回到正題,竇建德最終的失敗有著他自身的原因,也有著當時社會的原因。首先,我們可以從他的出生情況去進行分析,他出生於一個農民的家庭,起義之前,他就是一個做過低級軍官的人,並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即使在他成為雄霸一方的諸侯之後,他對於天下大勢的掌握仍然缺乏相應的戰略性目光,他始終是一個標準的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他為人豪爽,與將士同甘共苦,深受將士的擁戴愛護,他善待百姓,體現了他的仁,但是,對於天下大勢格局的掌握就必然會呈現出他的致命弱點。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他的發展階段,他沒有科學合理的正確的指導思想,因此,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其次,竇建德雖然在河北開國立夏,但是,他對隋朝仍然懷有忠心,對於前朝也是戀戀不忘,造反的決心不夠堅定,這就導致了他在某些戰略抉擇的時候顯得猶豫不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錯失了戰機。

仁義之君竇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爭霸中為何沒有成為人生贏家

他對於其他爭雄對手的態度也是非常曖昧的,例如,就拿李淵父子來說,他與他們關係就比較友好,但是,竇建德最終卻是死於李世民之手,這也是他自己為自己的死亡留下了禍根;並且他與當時另一方割據勢力王世充的關係也是時好時壞,打打和和,最後竇建德也是為了救王世充而死;同時,他與當時的突厥也是進行和睦的相處。小農的思想決定了他人生的格局認識。主要體現在後期的爭霸過程中,與李唐的關係他猶豫不決,就想著做他的一方諸侯,誰掌管天下,他就跟誰一起混,他的這種思想是直接或間接的受小農思想的影響;再次,他也有著其他帝王的弱點 那就是昏聵,竇建德在他的前期,他確實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可以聽進去忠言,但到了後期,他對於諫言只是有選擇的聽,主要體現的例子有殺了諍臣宋有本,還誅殺了大將王扶寶,這時候都竇建德已經不是剛起義時,那個與將士同甘共苦的領袖了。

仁義之君竇建德德高望重在隋唐爭霸中為何沒有成為人生贏家

綜合以上的各種因素,即使竇建德真的具有逐鹿天下的野心,但最終也沒有可能會實現,《舊唐書》對於竇建德的評價就兩個字"恢諫",剛愎自用,不聽勸諫,同時加上還沒有戰略格局,對於天下大勢沒有一個明確的掌握。那麼無論他是如何的愛護百姓,如何的仁義,也免不了身死敗亡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