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軍隊,為何那麼“弱”?

很多人說北宋的滅亡是因為軍隊不行。

其實這麼說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但今天我想說一個特殊的角度,咱們先來看北宋年間對於傷殘士兵的待遇:

宋仁宗時期,軍隊施行“終身贍養制”,若在戰中受傷或致殘,軍隊則贍養其終身,每月派發的衣糧照比在役時減半,若不想被軍隊贍養,也可一次性領取“三十千錢”,作為退役的補貼。

北宋的軍隊,為何那麼“弱”?

再如宋神宗時規定:陣亡士兵的家屬,每人每日由部隊提供2升米。

且北宋時的軍隊為募兵制,一經招募,要在軍隊裡幹到60歲才能退役,本質上就是終身專職僱傭軍。

而且地方上招募士兵,常年招募災荒中的饑民充當兵員,與此同時也招募罪犯,這就導致軍隊本身的基礎很薄,人員素質十分的參差不齊。

《曲洧舊聞》卷九:前世為亂者,皆無賴不逞之人。藝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以為兵,連營以居之,什伍相制,節以軍法,厚祿其長,使自愛重,付以生殺,寓威於階級之間,使不得動。無賴不逞之人既聚而為兵,有以制之,無敢為非,因取其力以衛養良民,各安田裡,所以太平之業定,而無叛民,自古未有及者。

這話是宋神宗自己說的,大意為:

軍隊應招募社會上的“無賴不逞之人”(包括地痞流氓,饑民難民等無業之人),用紀律和規定約束他們,並提供優厚的待遇,教化他們珍惜自己的生命,再輔之以殺敵獎懲制度,便使其不會反動。於此,將這些“無賴不逞之人”招募成士兵,他們便不敢為非作歹,還能保衛良民,如此便能天下太平而沒有叛民,想必是自古以來前所未有的高謀之舉。

北宋的軍隊,為何那麼“弱”?

宋神宗·趙頊

而宋神宗這一理論基礎,則來自於宋太祖趙匡胤:

太祖為言:“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嵩山文集》

趙匡胤的意思是,只有養兵,給軍隊提供優厚的待遇,能使宋室江山傳續百代。因為如果遇到凶年饑歲,只有反叛的百姓而無反叛的軍隊。而在太平年間發生變故,則會出現反叛的軍隊,而沒有反叛的百姓。

北宋的軍隊,為何那麼“弱”?

宋太祖·趙匡胤

顯然趙匡胤是想突出“養兵”的重要性,而宋神宗將此理論基礎進行解讀,併發揚光大,再進一步延伸出“招募無賴不逞之人”的募兵制度,試圖用這種方式,將可能造反的人群,用軍隊的形式約束起來,就能降低底層民眾造反的風險。

但從後世的角度來看,宋神宗顯然忽略了關鍵一點:

招募社會上的閒散人員,或地痞流氓,或每到荒年招募大量的饑民難民,甚至是道德品行敗壞的罪犯,雖然軍隊規模與人數迅速得到擴充,卻也使軍隊整體的人員素質降低,進一步更使北宋軍人的社會地位下降。

再加上相對來說非常優厚的從軍待遇,以及“終身贍養制”,造就了許多年齡大的士兵,而眾所周知,如果軍隊裡的老弱病殘過多,會直接影響整個軍隊的士氣與戰鬥力。

所以宋神宗時期的名臣王安石,沒少就這一點批評宋神宗。

北宋的軍隊,為何那麼“弱”?

王安石說:

上慮歲久錢糧不給,安石日:“巡檢下六千人,每千人歲約三千貫,是一歲費十八萬貫。今若罷招此六千人,卻以保甲代之,計所用錢糧費十八萬貫尚剩十萬貫。以十萬餘人替六千人,又歲剩錢十萬貫,何至憂不給也。教閱至一二年,便令保正募徵行者,六千人必可得,況但要守衛京師而已。若歲歲閱教保丁,又封樁所剩錢十萬貫,則非特畿內守衛日強,兼亦財有餘積。宗廟社稷之憂,最在於募兵皆天下落魄無賴之人。——《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三十三》

這段話大意為,宋神宗憂慮軍費不足,於是王安石提議:巡檢司(巡檢京城的機關)有六千人編制,沒人每年三千貫軍餉,加在一起一年就是十八萬貫。若取消這六千人編制,改用“保甲制”取代,每年只需耗費八萬貫。以城中十萬百姓代替這六千士兵,可省下十萬貫,還會憂慮軍費不足嗎?

訓練個一年兩年,便能從中招募符合正式參軍的人員,這取消的六千人,又能補回來了,還能保衛京師。(王安石的意思是,只花費八萬貫,同樣能招募到六千人的巡檢,只不過招募的方式不同。)

如果年年按照這個方法實施,每年年終“封椿”時便可存下十萬貫,(封椿:宋朝財政制度,類似於年終的時候,朝廷往國庫裡存錢),此舉可使京畿內守衛能力日益增強,同時還可使國庫有所盈餘,豈不一舉兩得?

所以宗廟社稷的憂慮,都在於陛下招募的兵員,全是天下無所作為的地痞流氓,而不在於軍費不足。

北宋的軍隊,為何那麼“弱”?

王安石敢如此直言宋朝募兵制度的痛點,宋神宗老臉肯定掛不住,但制度更改,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畢竟優厚的從軍待遇已經實行了很多年,若短時間內突然更改,反而會激起基層士兵的怨恨。

所以王安石繼續提出建議,可在維持現有軍隊的基礎上,對兵員選擇稍作修改,從招募無業遊民的基礎上,再儘可能多的招募身強力壯而又能吃苦耐勞的“良農”。

如此一來,就能將軍隊素質提高,而這些新招入伍的“良農”,也能帶動軍隊中的閒散士兵,消除軍隊的隱患。

當然這種看似不大不小的更改,實行起來其實也是非常漫長的過程,絕非朝令夕改之事。

後來大臣張方平又建議實行軍墾制度,即效仿唐初的府兵制,讓士兵戰時參戰,閒時務農,這樣便能補充軍糧與賦稅,可是卻遭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

北宋的軍隊,為何那麼“弱”?

張方平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唐朝時的府兵制度,是基於均田制實施,士兵本就是從田間招募的農民,既能吃苦耐勞,還勤懇務實,所以整體人員素質非常高,戰鬥力也強。

而宋神宗時招募的士兵,大家彼此心裡有數,都是社會上的閒散人員,還有地痞流氓以及大量的老弱病殘,所以在沒戰爭的時候,讓這些蠻橫日久的人去種地,根本不可能,即使強迫著去了,那也會引發這些地痞流氓們的怨恨,很容易就激起他們和軍官之間的衝突。

所以宋神宗看看王安石,再看看張方平,只好兩手一攤,我也沒辦法。。

總而言之,北宋時期的軍隊戰鬥力不強,是有根本性原因的,雖然原因肯定不止我說的招募兵員素質問題,但也算是主要原因之一。

過多的社會閒散人員,比如地痞流氓,甚至是罪犯,得益於北宋年間待遇優厚的終身從軍制度,過起了相較而言吃喝不愁的生活,但本質上的閒散卻並未因此磨滅,反而助長了他們的惰性,乃至偌大的北宋最終自食其果,被彪悍的金兵一衝即散,直接攻破了京師大門。

實屬唏噓不已。

——————


北宋的軍隊,為何那麼“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