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讓城市輕下來美起來


垃圾分類,讓城市輕下來美起來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將從5月1日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進入倒計時。對於生活垃圾分類,你準備好了嗎?

垃圾分類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突出“自覺+強制”。東城、西城、朝陽等很多區都制定了垃圾分類實施細則,針對垃圾分類實施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明確了垃圾分類的特色做法,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提到垃圾分類,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我不分類能把我怎麼著?”翻開垃圾分類條例,不分類將面臨罰款處罰,垃圾分類面前人人平等,個人和單位都是如此。為了督促社區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西城區通過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建立區域範圍、人口情況、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等基礎信息臺賬。街道和社區可以通過APP預約回收、定時定點回收、上門回收。特別是建立了“不分類、不收運”倒逼機制,對未實行垃圾分類或垃圾分類不符合要求的社區,垃圾清運部門有權拒絕收運。

垃圾分類需要藉助科技手段,突出“統一+特色”。

除了西城區“不分類、不收運”之外,東城區堅持的“乾溼分開、資源回收”、朝陽區推出的“四分法+大類分流”、延慶區提出的“5+1模式”等都是基於全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出臺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落實之舉,為的是共同迎接這場全民範圍的“五一大考”。市城管委還藉助科技手段,推出了垃圾分類查詢小程序——垃圾分類寶典,市民只要輸入垃圾名稱或拍照上傳照片,隨手就可查詢垃圾類別。還記得去年上海實行垃圾分類時,網上編的段子口訣,“豬吃的是廚餘垃圾,豬不吃的是其他垃圾,豬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可以賣了換豬的是可回收垃圾”。“以豬試吃”的情況估計在北京不會再出現,科技手段的廣泛運用使得垃圾分類變得更輕鬆、更精確。

垃圾分類需要強化習慣養成,突出“文明+健康”。在北京,垃圾分類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擱置,相反在疫情中有些垃圾分類的習慣得到了試驗,很多健康風尚也得到了養成。比如一次性口罩投放問題,疫情期間各社區、各單位以及公共場所都按照要求配置了“一次性口罩投放專用垃圾桶”,成為垃圾分類的有益嘗試。儘管只是“口罩”這一種垃圾投放,實質上培養的是公眾對於垃圾分類的習慣和意識。還有一些文明健康和新風尚也在疫情當中得到了強化,比如越來越多人吐痰後選擇用紙巾包起來,越來越多遛狗的人會主動收集寵物糞便,越來越多吸菸的人也會盡量找專門吸菸區……

垃圾分類是一場“習慣革命”,好習慣一旦養成了就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期待全社會共同參與,舉手之勞積少成多,改善身邊小環境,撬動社會大變革,讓我們的城市輕下來、美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