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農和家奴,活著就是勝利

現在公認的我們奴隸制社會結束與周朝,不過奴隸的存在卻並未結束,而且嚴格意義上來講即使在清朝,身份為奴隸的人依然大有人在。

和上一篇的流民一樣,一般佃農在失去土地之前算是整個社會中的中層,士農工商,再往下才是賤民層。

即使在封建社會中,賤民層的人也並不在少數,而其來源主要有幾個方面:

佃農和家奴,活著就是勝利


首先,如果你記得天龍八部裡的宋遼雙方打草谷這回兒事兒的話,那就應該明白這些被俘虜的異族最後的去向。

外族入侵在我國曆史上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自然有大量的俘虜最終都變成了奴隸。

特別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間的俘虜是最多的,奴隸自然也是最多的。

其次,賣身葬父的情況在古代並不少見,本身抗風險能力就不高的家庭遇見突發情況,其實也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佃農和家奴,活著就是勝利


特別是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甚至想要賣身為奴都找不到買家。

最後,罪犯及其家屬在古代被判為奴隸的也不在少數。一方面是因為古代律法的問題(連坐)。

另一方面,鐵兵器時代的戰爭方式決定了,隨意殺人損耗過大,所以被秋後問斬的其實並不多,甚至需要皇帝的批紅。

佃農在一定意義上來說,要比家奴生活的好很多,首先佃農並不屬於某一個地主或者富農(兩晉南北朝例外),所以他們是有人生自由的。

佃農和家奴,活著就是勝利


而且有一部分佃農是有自身的資產的,這些東西作為一個普通的家奴是肯定沒有的。

而且作為家奴在大多數朝代並不擁有贖身的權利,也就是說家奴們需要世代為奴。

當然,佃農普遍要比家奴付出更多的體力勞動,而且生活質量和食物獲取相比較於家奴更加困難。

所以佃農們也是最容易自賣為奴的社會群體。

活下去,才是家奴和佃農們一生需要思考的課題,至於活法,他們並沒有太多思考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