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鳳失其所,其鳴也哀

中國電影的精氣神

有種堅守,註定不被理解。有種聲音,註定曲高和寡。

當時選擇進電影院看《百鳥朝鳳》的原因,源於不經意間瀏覽到的一則朋友圈,大學班長如是說,“不為別的,為中國電影需要自己的精氣神。”

為這句話感到慚愧,多年來在擁擠中尋求平衡,在夾縫中艱難呼吸,庸庸碌碌,蠅營狗苟,已經快不記得,原來最初的自己,作為曾經電影文學專業的一份子,也曾有過初心,即使理想還未萌發已宣告破滅。

《百鳥朝鳳》:鳳失其所,其鳴也哀

曲高和寡 不變亦是態度

看似陳舊的敘事手法,看似不討歡喜的題材,背後確有一股精氣神,足以令百鳥朝鳳。這隻“鳳眼”,原本在第五代導演群中一脈相承,是《紅高粱》中大膽往前走的妹妹,是《黃土地》中一曲綿延不絕的信天游,是《霸王別姬》中“不瘋魔不成活”的堅守,是《活著》裡對遊戲規則的大膽反思,卻在全民皆商的滾滾紅塵中折戟沉沙,成了《英雄》中尷尬的幾幅色塊,《無極》中無法理解的奔跑。

曲高必定和寡。但一曲錐心泣血的《百鳥朝鳳》,哀悼的又何止是電影藝術的失落?嗩吶王焦三爺,視嗩吶為生命,視傳承為泰山。最終不得不無奈地看到遊家班風流雲散,眾弟子各自天涯。傳統文化,早已被束之高閣,即使少部分有幸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也淪為“館藏臻品”。技藝,若非手口相傳,終究少了鮮活之氣。

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有好感的人,作為一個秉持“存在即合理”哲學的人,實話說連我也不能完全欣賞嗩吶藝術。那麼,所謂改良,所謂變化,所謂傳承,又談何容易?世上又有多少白先勇,能讓蒙塵的《牡丹亭》光鮮靚麗?何況,變化一定是合理的嗎?堅守一定是落伍的嗎?

《百鳥朝鳳》:鳳失其所,其鳴也哀

《百鳥朝鳳》:鳳失其所,其鳴也哀

薪火或會失傳,人心不可失守

《百鳥朝鳳》,哀薪火之失傳,哀傳統之不繼,更哀人心之失守。影片中,嗩吶匠作為一門傳統絕活的沿襲者,原本受人敬重,凡有紅白喜事,請嗩吶匠者須執謝師禮,但時移世易,越來越多的人不將嗩吶匠放在眼裡,以至於影片尾聲,嗩吶竟淪為行乞者的道具。《百鳥朝鳳》,這首曲子,只在白事中為德行崇高的人吹奏。但實際中吹奏的機會微乎其微,影片中只側面提及一次,正式吹奏兩次。

雖然有最後一代嗩吶傳人遊天鳴,這個導演自喻的化身,始終堅守著對師傅的承諾,堅守著遊家班最後一絲薪火相傳,堅守著自己的心之所向。就像63歲的電影出品人那充滿爭議的一跪,有人敬佩萬分有人嗤之以鼻。

焦三爺說:“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你所謂的堅守,也許旁人看起來可笑,但如果這份堅守,源於自我,便是一場圓滿。一切皆可因緣際會而變,唯獨源於自我的純淨,不可拋、不可改、不可變。

《百鳥朝鳳》:鳳失其所,其鳴也哀

大風,起於青“評”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