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木兰诗》,就要先了解府兵制。

最近电影花木兰由迪士尼翻拍,这部电影取材于中国股市《木兰诗》。

《木兰诗》为什么会出现替父出征的情况?想要读懂《木兰诗》,就需要先了解当时的一个用兵制度,府兵制。

想要了解《木兰诗》,就要先了解府兵制。

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创立、北周武帝承继发展、隋唐两代君主不断改革完善、最终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消亡的军事制度。公元543年,西魏权臣宇文泰大败于邙山,西魏军被东魏军斩杀六万余人,可谓惨败而归。

正因为当时,缺兵少人的西魏有被东魏举国灭掉的巨大风险。所以为了保家卫国,防止被敌国所灭,宇文泰便迅速搜集兵源组织壮士集结成军,即大规模招募关中陇右的汉人豪强家族子弟来当国家的正规士兵,史称其广募关陇豪佑以增军旅。

想要了解《木兰诗》,就要先了解府兵制。

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古代军事制度,具体表现出的特征,可分成"两种状态":

一是日常情况下作为农民,耕沃土地,种植作物,趁农闲时训练或生息。

二是一旦有军情发生,则立即转化成作战单位,能以最快速度,集体动员出一支战力不容小觑的正规军。

另外,与传统部队相比,"府兵制"还有一个极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正是参战所需的武器与马匹,均应"自备"。

这也就是《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由来了。

想要了解《木兰诗》,就要先了解府兵制。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的具体措施是确立名为八军、实为六军的总体军制,以暗合鲜卑的八部制和西周的六军制,借机广收鲜卑人和汉人的人心。

西魏六军的编制为:最顶层设八个柱国,除总统军权的宇文泰和充当摆设的元欣外,其余六柱国,每柱国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军;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

想要了解《木兰诗》,就要先了解府兵制。

公元554年,即西魏恭帝元年,推行鲜卑氏族政策,以有功的鲜卑诸将或汉族诸将,继承鲜卑三十六国及九十九姓,原本就用鲜卑复姓的继续沿用,改为单姓的将领则改回复姓,而改成汉姓或一直是汉姓的汉族将领,则赐其鲜卑姓。

我们可将这一举措,理解成为"推行鲜卑氏族文化",即宇文泰认为,这样便能最大程度巩固府兵的内部体系,从上到下皆是鲜卑姓氏,甚至是血缘纽带,能更加使府兵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作战时的默契更高,且战斗力更强。

想要了解《木兰诗》,就要先了解府兵制。

存在了将近两百年,帮助西魏,北周,隋唐开疆扩土,保家卫国的府兵制,在唐朝正式宣告土崩瓦解,它曾经见证了古代军事体系的巅峰,也曾经作为军事力量强大的保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