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自古都是用“驢皮”做的嗎?

阿膠

【來源】本品為馬科動物驢的乾燥皮或鮮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

【性味歸經】甘,平。歸肺、肝、腎經。

【功效】補血滋陰,潤燥,止血。

【溯源】

阿膠自古都是用“驢皮”做的嗎?

我國早在先秦的《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中就有對膠的記載,曰:“凡相膠,欲硃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澤,紾而摶廉。鹿膠靑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凡暱之類不能方。”同為先秦時期的《爾雅》也有膠的記載,“膠,固也。”至此筆者認為先秦時期做膠的材料還是比較多的,不同材料做出的膠顏色也不同,但多數為動物的皮來製作,且成品應為固體狀。但並未提到用在醫藥上,而是用於製作工具上。

膠,用在醫藥史上,最早可以追溯至漢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白處方》,但並沒有具體寫出是哪一種膠,曰:“煮膠,即置其編於火上,令藥已成而發之。”

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明確記載了阿膠二字,但可惜的《神農本草經》並未說明阿膠的製作材料和產地,只留下一個傅致膠的別名。主治上也與我們今日所用阿膠不同,其文曰:“阿膠:一名傅致膠。味甘,平,無毒。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痠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

晉代的《名醫別錄》與本經不同,其明確記載了當時阿膠的製作原料以及產地,文中記述阿膠用牛皮,產自東平郡東阿,大致在我們今天的山東省內。其文曰:“阿膠:微溫,無毒。主丈夫少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痠不能久立,養肝氣。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

後魏時期的《齊名要術》則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的制膠技術,以及制膠的各類材料(各類動物皮),並且區分了幾類皮的優劣。但此書並非藥學著作,因此對其藥用膠幾乎不提及。其文曰:“沙牛皮、水牛皮、豬皮為上,驢、馬、駝、騾皮為次。破皮履、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革加失)、(革加叉),但是生皮,無問年歲久遠,不腐爛者,悉皆中煮。”

南梁時期的《本草經集註》作者陶弘景在原文中依舊採用《名醫別錄》的說法,用牛皮製作阿膠,在其注裡說明阿膠出自東阿,因此獲名阿膠的說法。而且膠有三種,但能藥用的只有一種叫“盆覆膠”的膠。文曰:“出東阿,故曰阿膠。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膠則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書畫用;厚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藥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須極燥,入湯微炙爾;濁黑者,可膠物用,不入藥也。”

唐代的《千金食治》中開始提到了用驢皮做膠來治病的描述,但未說此膠為阿膠,此膠收錄在“驢”的條目中,其功效與我們今天的驢皮製作出的阿膠不一樣。曰:“皮膠亦治大風。”《食療本草》用不去毛的驢皮一起煎煮制膠,而且也未稱之為“阿膠”,同樣也附在“驢”這一詞條中。其文曰:“又,和毛煎,令作膠,治一切風毒骨節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良。”到了《本草拾遺》,阿膠的原材料也沒規定一定要用驢皮,只只是說驢皮做的膠治療“風為病”效果最好,但無論哪種皮製作膠都指定要用阿井水煎煮成膠才行,也正因為如此阿膠的產量才很少。功效主治上依舊與我們今日所說的阿膠有所區別。其文曰:“阿膠 阿井水煎成膠,人間用者多非真也。凡膠俱能療風,止洩,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

五代時期的《日華子本草》用“驢皮”來煎膠服用。功效上仍以治療“風”為主,與前朝的本草書籍所述基本一致。其文曰:“皮,煎膠食,治一切風,並鼻洪、吐血、腸風、血痢及崩中帶下。”

宋代的《博濟方》中,提到了“真阿膠”的說法,在其卷四,胎產篇中出現過兩次,分別為“阿膠散”和“阿膠丸”。《本草圖經》“阿膠”仍可以用牛皮或驢皮(烏驢皮)來製作,且二者都因為出自東阿,因此都可以叫做“阿膠”。但二者的區別就在熬膠的用水上,牛皮熬膠用阿縣城北井水,驢皮熬膠用的是阿井水。其中阿井水是被官府控制的,也導致了驢皮做的膠極難得。也被稱為“真膠”。(筆者猜測這裡真膠可能就是與之前《博濟方》中的真阿膠為同一種膠)其文曰:“阿膠,出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故名阿膠。今鄆州皆能作之,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為真。造之,用阿井水煎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都下貨者甚多,恐非真。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

金元時期的《湯液本草》收錄了“阿膠”,記載的功效與我們今日阿膠的功效有所相似,但並沒記載其制膠材料,只描述其產地“東阿”。曰:“阿膠 氣微溫。味甘辛。無毒。甘辛平。味薄氣厚,升也,陽也。入手太陰經。足少陰經、厥陰經。《象》雲:主心腹痛內崩,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炮用。《心》雲:補肺金氣不足,除不足,甘溫補血。出東阿,得火良。”

明代的《本草蒙筌》,阿膠的原材料就徹底變成了“黑驢皮”,用水也一定是“東阿井水”,且依舊由官府掌控。同樣導致了真“阿膠”極難得的場面。因此,作者陳嘉謨在此條中加入真偽鑑別。其文曰:“汲東阿井水,用純黑驢皮。鹿角一片後加,文火漸進熬就。設管監禁,最難得真。凡覓拯痾,不可不試。真者質脆易斷,明澈如水;假者質軟難敲,枯黯似墨。”同朝的《本草綱目》對“阿膠”描述極為詳細,先是說明其產地為“東阿”,再說明阿膠製作用水要用“阿井”之水,由官府管理,然後說明做膠的材料由“㸺牛、水牛、驢皮”做出的膠為上品,但古方里用的阿膠多數用牛皮。(筆者認為這裡的古方應該為宋代之前,因為在宋代之前用驢皮做的膠,多數會寫驢皮膠。《本草圖經》直接說明了叫“阿膠”只要是東阿產的就可以)功效方面也逐漸治療各種陰虛引起的出血或血虛證,被李時珍稱之為“聖藥”。其文曰:“阿井,在今山東兗州府陽穀縣東北六十里,即古之東阿縣也。有官舍禁之。;凡造諸膠,自十月至二三月間,用㸺牛、水牛、驢皮者為上,豬、馬、騾、駝皮者次之,其舊皮、鞋、履等物者為下。……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後世乃貴驢皮。若偽者皆雜以馬皮、舊革、鞍、靴之類,其氣濁臭,不堪入藥。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瑿漆者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溼軟。;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及癰疽腫毒。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聖藥也。”

清代的《本經逢原》記載瞭如何辨別阿膠的真偽,曰:“辨真偽法:以頂有鬃文、極圓整者為真,折之沉亮,不作屑、不作皮臭,蛤粉炒成珠,經月不軟者為佳。東阿產者,雖假無妨害;其水膠入木煤贗造,有傷脾氣,慎不可用。;阿井本淄水之源,色黑性輕,故能益肺補腎。煎用烏驢,必陽穀山中驗其舌黑、其皮表裡通黑者,用以熬膠,則能補血、止血。”之後“阿膠”基本就繼承著用烏驢皮加阿井水熬製的方法。功效上也越來越與我們今天《中國藥典》2015版接近。

【名稱相仿藥物】

黃明膠為牛皮熬製。上清膠在過去也是作為阿膠的偽品,其材料也是用牛皮來製作。驢皮膠為南方地區用烏驢皮熬製與阿膠在產地上和用水上不同,但功效相仿。新阿膠為豬皮熬製。

【注意點】

驢皮膠與阿膠

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了一種叫浙驢皮膠,製作方法與東阿阿膠一樣,只是用水不同,用的是臨平寶莊水,功效等同於阿膠,但在當時由於真阿膠的存量稀少,出現不同的偽品才有此驢皮膠來平衡市場供應。民國時期的《增訂偽藥條辨》也有提及,其中就說到“或第用江浙所煮黑驢皮膠,雖無阿井之水,而用寶莊之泉,其補血滋陰,平木息風,功同阿膠。較之用假阿膠者,不更勝一著耶。”新中國成立後由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和上海市藥材公司合編的《藥材資料彙編》中,只收錄了驢皮附驢皮膠,在其備註中也比較“阿膠”與“驢皮膠”的差異,阿膠為山東東阿縣阿井之水煎煉而成,而驢皮膠用的水是杭州西湖、無錫惠泉山等地熬製而成。筆者認為浙驢皮膠就是後來南方地區特別是江浙滬所用的驢皮膠前身,清代開始,阿膠的基本材料還是比較固定的,為烏驢皮加阿井水熬製,但是由於阿井水的珍貴,導致南方地區供應不足因此才有了浙驢皮膠或驢皮膠。二者都是以烏驢皮作為其材料熬製,但阿膠出自於東阿,因此就叫“阿膠”,而南方地區等地產的只能稱為驢皮膠。至於唐代的《千金食治》、《日華子本草》中提到的膠,由於並未說明出自東阿,或者用阿井水製作,因此筆者認為這兩本書中提到的膠也能歸於驢皮膠的範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