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人,你有“官稱”嗎?朋友都叫你什麼?

“官稱”,有些老北京人也叫做“官稱兒”,這可不是對官職或官名兒的稱呼,而是昔日老北京人在“官面兒”,即“場面兒”上彼此見面時,約定俗成的一種習慣性稱呼。

作為北京人,你有“官稱”嗎?朋友都叫你什麼?


看過老舍創作的話劇《茶館》的朋友,大概都記得這樣一幕劇情,即劇中的人販子“劉麻子”,見到兩個比他起碼年輕20多歲的“逃兵”(劇中兩個人物)時,竟主動稱呼:“喲!林大哥、陳大哥!”,而那二位也欣然接受。有些觀眾不禁感到納悶兒,一個50多歲的人,怎麼管兩個20多歲的人叫“大哥”呀?這就要從老北京人的“官稱”說起。

多少年來,咱們老北京人就是懂禮兒好面兒,不僅彼此見面兒要打招呼,而且在稱呼對方上,更是講究“人敬人高”,即抬高對方的身價兒。老北京人說話嘴甜,但是也決不會讓自己丟面兒,更不能使自己失去尊嚴。就說這對對方的稱呼吧,如上所述的那個“劉麻子”,他可以稱呼比他年歲小的人為“大哥”,但是決不會稱對方為“大叔”等比自己高一輩兒的“稱呼”,因為那樣就降低自己的人格了。久而久之,約定俗成,老北京人就把這種場面兒上對對方的稱呼,叫做“官稱”。

其實就我所知道的這種“官稱”,也就是平輩兒中的“哥哥”、“姐姐”這類稱呼。讓對方聽了覺得透著親近、透著熱乎。而在我看來,工人群眾中彼此稱為“師傅”等,這“師傅”的稱呼也應該屬於“官稱”,即帶有普遍性的稱呼。

作為北京人,你有“官稱”嗎?朋友都叫你什麼?


老北京人輩輩兒生活在天子腳下,規矩大、禮兒多,一般都說早年間那些生活在四九城圈子裡的老北京人,都講究禮兒面兒的,也在乎他人對自己有沒有禮兒面兒。在“禮兒多人不怪”傳統習俗的影響下,老北京人做事兒難免多了些繁文縟節,有些話兒說時也顯得囉嗦、多餘,所以多年來也落個“京油子”的不雅名稱。

在我看來,人與人打交道時必須講禮貌、互相尊重,這樣才能增進感情、和諧相處。有人說那“官稱”有些庸俗,但是這問題您得分怎麼看。如果按照一句歇後語所說的“見了丈母孃叫大嫂子——沒話兒找話兒”,這“官稱”連帶著一些客氣話兒,難免別人有看法兒,可是按照“人敬人高”尊重對方來看,起碼在“禮兒”上讓對方無可挑剔。

作為北京人,你有“官稱”嗎?朋友都叫你什麼?


對於老北京人的“官稱”,作為一個純粹的老北京人,我是深有體會的。我們衚衕裡曾經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年人,大家都尊稱他“吳大哥”,包括不少比他年歲大的人,這“吳大哥”就是“官稱”。

單位幾位50多歲的同事,都稱呼一個約40歲左右的中年人為“二哥”。這個被稱作“二哥”的會按摩,有閃了腰或腰痠腿疼的,總是請他來給揉揉。這個工人在家排行是老二,時間長了,不少老北京可就依據“官稱”的慣例,都稱呼這個工人“二哥”,包括那些比他年歲大的。與他打交道時,我還真不好意思直接稱呼他“二哥”因為人家畢竟比我大20歲。但是這位“二哥”在同事們指出我腰疼時,便熱情地對我說:“來,兄弟,讓二哥給你揉揉!”

過去彼此之間一般都互稱“師傅”。但也多有對某人稱作“三哥”、“六哥”等“官稱”的。

有些“官稱”是帶有對方姓氏的,如“王哥”、“李姐”等,稱呼這些人的群眾中,既有比他們年歲小的,也有比他們年歲大的。


作為北京人,你有“官稱”嗎?朋友都叫你什麼?


說這種“官稱”庸俗也好,還是懂禮兒也好,現在這老北京人的“官稱”習俗不僅在老北京人、普通人中流行更廣,而且直接擴散到“官場”!我曾經聽到在一些有一定級別的官員之間,也盛行老北京“官稱”,如“李姐”、“盧哥”等稱呼。更邪乎的是,不管比某個人官職級別高或級別低的人,都對“這個人”持同一稱呼“哥”或“姐”!所以鑑於這種情況,奉勸一些朋友,別再對老北京人或老北京人中流行的一些習俗和做法兒說三道四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