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 那些帶渠字的城中村 前世今生 廣濟渠 金線渠

三門峽市那些帶渠字的城中村,從隋唐起到現在的堅守,利人渠,廣濟渠,金線渠,一路走來!

三門峽 那些帶渠字的城中村   前世今生   廣濟渠  金線渠


這些村子也快消失了!廣濟渠(金線渠)你還找得到嗎?

從三門峽市老車站開始一路向西。在臺上與臺下的界限處,一列分佈著很多村子。

這些村子的得名,竟然與隋唐時陝州古城飲水系統一項工程有關。

記得小時候每次從老家下來坐公交車到新城的時候。對於交口往西國道北側,崖壁上的一些水渠感到非常的不解。

是誰?在什麼時候?在這麼高的地方?修建了這些水渠?在某些渠段,甚至還可以看到有水滲出的痕跡。

後過了野鹿大轉盤就看不見了。沒想到這個疑問在30年後得到了解答。

古時的陝州城雖然三面都是水,但是圍著黃河吃不到水。它的地勢較高,當然水質也不適合飲用。

為了解決飲水問題,當地官員包括政府非常重視,多次考察論證,最後選取青龍澗河的水源作為陝州城的水源。

三門峽 那些帶渠字的城中村   前世今生   廣濟渠  金線渠


利人渠時代,隋文帝於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命邳國公蘇威主持修建陝州城的引水工程。“北利人渠,隋開皇六年,文帝遣邳國公蘇威引橐水西北入城,百姓賴其利,故以為名。”

廣濟渠時代,唐朝建立後,武德元年,陝東道大行臺金部郎中長孫操所開,引水入城,以代井汲。”(《新唐書·志·地理二》)

長孫操考察幾近廢棄的利人渠之後,組織百姓在槖水上游交口村築起石壩,將水源加高,然後繞崖跨溝,將渠水蜿蜒引至陝州城。因為長孫操所修的新渠比利人渠水量更大,所以被稱為“廣濟渠”,其首尾地勢差別達到七八十米。

從交口過野鹿過火車站,然後老車站,然後一直到陝州古城的北門,也就是現在披雲亭這個地方修建了一條水渠。

水到這個地方有分為4部分,然後供整個城市居民生產生活所用水。當時起名叫做廣濟渠。

三門峽 那些帶渠字的城中村   前世今生   廣濟渠  金線渠


其實這個渠並不廣,甚至很窄,只有一尺多寬。所以又名金線渠,名字告訴我們,這水是很金貴的,很窄,所以叫金線渠了。

這個渠的修建可以說歷經了好幾代人,歷代政府都有重修。由於古時的技術不發達,這種工程工程量大,耗資巨大。據說當時的砌磚材料用糯米做成。也有人說渠的修建者因地制宜,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修建材料。並且發揮聰明才智,解決了渠段的堵塞問題。(資料找不到,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多種柳樹吧)

如此金貴的渠,修好之後要有人看守,維護維修。從唐朝時開始,那些修渠的人和他們的後代就被畫片,分責任來管理這些水渠。這點兒功能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河長。

時間長了,那麼就以他們所分包的渠片產生的許多帶渠字的村子。

細數一下,從東往西有。上橫渠,下橫渠,師家渠,盧家渠,田家渠,劉家渠,梁家渠。

三門峽 那些帶渠字的城中村   前世今生   廣濟渠  金線渠


你可以發現這幾個村子的海拔高度都差不多,幾乎在一個水平上。稍微東高西低,但是在它15公里長度上,落差達到了80米左右,當然由於這個渠比較窄,現在呢,也找不到它的相關遺蹟了。

渠從隋朝開鑿到民國初年,一直在發揮著他的供水作用為古城供水1300多年,而今在國道北側交口和野鹿段土崖上,遺留有隱約可見的渠段。

三門峽 那些帶渠字的城中村   前世今生   廣濟渠  金線渠


後來一位朱家村村民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

(現在那股水還在,在大集體時,修的是地下水道,在進口處用鋼筋焊個鐵網,是防止發洪水時衝進雜物和人鑽進,這條金線渠在九幾年還發揮著它的作用,只是最後金線渠的水流到會興鎮了。二千年以後澗河治理,徹底把金線渠的水路挖沒了。我是交口鄉朱家溝村的人,金線渠水的入口就在我們村的河灘裡)

最近幾年隨著三門峽市城市改造工程的進展,這些村子大多數已經被拆遷,進行了城中村改造。

三門峽 那些帶渠字的城中村   前世今生   廣濟渠  金線渠


我們的城市供水系統也更加的完善,這一群人結束了他們的歷史使命,但是也即將守望著一個新的三門峽城,走向輝煌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