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這件事上,建議先抓住機會上車然後再補票


在工作這件事上,建議先抓住機會上車然後再補票

圖片作者:René Magritte

01

2020年的畢業,來得有點遲,因為新冠肺炎,大量的企業為了生存開始裁員,這一屆也被譽為找工作最辛苦的一屆學生。

我的師弟就是其中一個,所以最近我們聊到了找工作的要注意事情。

“師兄,你看我的簡歷這樣寫可以麼?”

“師兄,如果筆試不過怎麼辦?”

“師兄,面試的時候我要穿正裝麼?”

“師兄,筆試一般考什麼啊?”

......

看著這個學校優秀畢業生的師弟,他連環的發問,我有些能回答有些我回答不上來。我能肯定的是,他只要正常發揮去面試,還是比其他人多很多機會的。

“都4月份了,你投了幾份簡歷了?”,我順口問了一下。

“還沒,我覺得還沒準備好,所以還在改。”,他回答到。

他開始找我聊我工作的相關問題,是3月初,快一個月裡面,他已經改了好幾份的簡歷,可是他仍然還沒有投出一份簡歷。

這是很多對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很容易遇到的問題——要等到自己準備充分才開始下一階段。

我開始意識到,也許他找我聊是為了得到我的肯定,借給他突破自己內心自我懷疑的勇氣。

我開始轉變話題,不再前輩的感覺在知道如何科學麵試找到工作,而以朋友的身份開始和他聊。

“小白,你要知道,你本來就很優秀,要不你也不會在那麼多競賽中得那麼多獎。找工作這件事,有點像游泳,旁人說再多,你不跳下去試一試,只在岸上觀望,是永遠沒辦法成功的。”

那天他的朋友圈發了一段文字,“找工作就像游泳”,圖片是某招聘APP上的多條“已投遞”狀態。

聰明如他,其實並不需要我去指導如何找工作,他只是藉著找工作的理由,找個人傾訴他的不安。而我要做,就是傾聽他的不安,在他懷疑自己的時候,扶他一把。

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有時候最難過的是自己內心那關。

在工作這件事上,建議先抓住機會上車然後再補票

圖片作者:René Magritte

02

回想起,我畢業的時候,覺得自己的大學不是雙一流的,自己的簡歷不是豐富的,每天在百度著面試技巧,複習著面試的知識要點,越來越覺得還沒畢業就要失業了。

身為工科的學生,除了基本的面試,往往還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筆試。筆試的內容沒有範圍,所有每天也不知道該複習什麼內容,看到有人面試考了這個知識點,就去看看這個知識點,東學一點西學一點。

大學裡弱化了學習的重要性,讓我在找工作時,產生了極度的焦慮甚至自卑。

加上考車牌,科目二的重考,產生了一種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的情緒,更是對自己不自信。

我覺得還沒有準備好,然後就讓我離開學校,去用自己會的東西養活自己。說真的,對於我幾斤幾兩,我自己是老闆都不會要我這種員工。

學生時代,老師們雖不鼓勵使用題海戰術,卻不拒絕,是因為這個戰術提高學生成績的效果最直接。

題海戰術中,接觸的題目多了,對於我這種需要準備很多才能有自信拿下的學生,一定數量的重複練習,是提升我解決問題的技巧的關鍵,更重要是提升我對解這些題目的自信心。

自信心會產生挑戰的慾望,而這個慾望會提升成就的快感,最終給予你做某件事的正向反饋,回過來促進這件事完成。

最後硬著頭皮上,一邊面試一邊學習調整狀態,沒空懷疑自己後,工作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回頭想想,正在做下來,其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恐怖。

第一次找工作,我們往往考慮得太多,而行動的太少。對自己不自信,對自我能力的判斷過低,同時也誤判企業的招人要求過高。

在工作這件事上,建議先抓住機會上車然後再補票

圖片作者:René Magritte

03

知而行,還是行而知,這一直都是問題。

讀萬卷書,才行萬里路;還是行萬里路,才讀萬卷書,這也是個問題。

我們的教育推行的是舉一反三,所以這個被舉出來的一,往往決定上面這兩個問題裡的先後順序。

我們總是習慣走前人走過的路,他安全,他一定會有一個可以預知的結果作為參考,所以風險比較低。加上只要主要流程不變,可控性也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心也踏實。

一旦可以參考的東西變少,我們找不到心裡那個可以給自己信心的參考標準,就會莫名開始陷入不自信的怪圈裡出不來。

也許這也是應試教育不好的一個地方。

這樣的情況,像我這樣聽話按部就班的良好學生,找工作,其實先行再知,避免過多的時間浪費在猶豫,往往是最有效率的。

把自己放進自否否定的環境中,開始實戰,就能以第一家公司為參考物,不斷按舉一反三的方式,找回自信,不斷累積成就感。

對於那些靈活大膽敢拼的學生,其實先知在行,反而是最有效率的。避免一直沒有準備,靠運氣不斷碰壁,而浪費時間。

不同的性格還是要有不同的做法。

總的來說,敢拼的學生,他們找到工作的機會會更大。一個不斷出手的射手,和一個一直帶球不出手的射手,得分幾率前者當然高。

在踏入自己陌生的生活方式,會迷茫會抗拒,想象只會加深它的恐怖,正視他,無論是邊做邊思考還是邊思考邊做,總是要前進才知道終點是大老虎,還是Hello Kitty。

在工作這件事上,建議先抓住機會上車然後再補票

圖片作者:René Magritte

04

所謂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還是決定性的部分。

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成本的,只有最小成本的情況下,我們才會事半功倍。

在經濟學上決定一件事情成敗主要取決於三種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邊際成本。

  • 機會成本,是告訴我們最優解,不僅要在當下眼前保證最優,更應該在長期在跨期保證最優

機會成本,更多看到的是未來,是一種基於戰略的思維。

機會成本的思維模式是這樣的:如果我不去面試,我可能會失去一個面試機會。

他會讓我們做選擇時,更加基於大格局大戰略,來分析各個選項的優劣,而不僅僅是風險和損失。

讓人更加願意去發起嘗試,因為他們覺得相比於埋頭準備,害怕失去未來可能的機會,這種失去帶來的成本,更加不可承受。

  • 沉沒成本,是讓你將不相關的變量,從決策系統裡剝離出去,從而在更小更有效的範圍內尋求效用函數的最優解。

它表示在過去的投入,對未來不會再產生正面效用,這種投入在經濟學上就被稱為沉沒成本。

一直準備不投簡歷,對未來沒有任何的幫助。不同的公司,要求的面試題目不同,只看網上公佈的某家公司的題目為基準,很多時候面試要靠臨場發揮的,這種長時間的準備,對於單個面試產生的幫助有限。

一直以“沒準備好”為理由,過度否定過去和現在的自己,沉沒成本過高是不理智的。

  • 邊際成本,是告訴我們最優解的求解方法和具體思路。

邊際成本,就是你每多獲得一個單位的回報,必須付出的投入。

在找工作這件事上,我們應該是要針對要去的一個面試,按它的要求先準備,沒過再準備下一個。而不是要求達到無論面試什麼企業,都要做好準備。

有目標的去面試,按它的崗位要求一個個準備,起碼不會被網上過多的信息迷惑,越準備越慌,能更腳踏實地的準備眼前的面試。

總的來說,就是找到目標公司,然後按照他的崗位需求投遞簡歷,複習崗位描述相關的筆試和麵試內容,不行就換一個公司,再投,以此循環,要合理分配每個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

萬事開頭難,難得是心理這一關。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每個人都是要自己去走自己選擇的路,所以也可以說,“地上本沒有路,自己走過了也就成了路”,那個人只有自己,自己多走就是路了。

人生就像一列火車,買不到“準備好”的高級軟臥,那就確保有個站票。在等待下一趟列車“準備好”的高級軟臥的時間裡,也許這張不舒服的站票,已經早帶我去到我要去的終點。


我是一個很少買高級軟臥的的普通列車乘客謝謝您閱讀到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