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懂農業的人嗎?不懂農業回答三農問答靠譜嗎?

鄂硒農技


這是針對我們三農領域創作者的問題,這或許是部分農民讀者共同有的疑惑。

我是《今日頭條》三農領域創作者,我的圈子中大多都是和我一樣專業的、業餘的參與著這個領域的創作,在此將我所瞭解到的和我的一些認識分享給各位,以便讓大家對咱們三農領域有進步的瞭解。



三農領域創作者的結構

的確,在三農領域參加問題回答的創作者,有的是農業種植經驗非常豐富的農民出身作者,雖在理論方面尚有久缺,文學功底略顯薄弱,但是品讀他們的文章,語氣更接近生活,通俗易懂。其中的經驗都是來自於實踐的乾貨,實用性、操作性非常強,深得農民朋友喜愛。比如∶@肥仔農經@鄖陽老五@鄉村老崔@著迷大鄉村@農人阿洪@老胡說三農@南粵新農人@彝州老趙@煙臺趙鬍子@山野剛子@呂家姐夫@鄉村黑嫂@鄉村蒐羅社@泰山農人@七星老農,等等,個個農村閱歷豐富,包括我也是他們忠實的讀者。

但是,大家也不可小覷三農領域,我們三農創作隊伍中專業的技術人才和農業科技領域的科研人員比比皆是,他們從更專業的角度為農民答疑解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他們的文章涉及種植、養殖的各個領域,是農業生產的工具書,更是農業技術中的寶貴資料。他們是農業科普的踐行者和傳播者。比如∶@圖說農村事@農裡農氣@蜂友會@蜂部落@養農蝦的小哥哥@新疆農墾科學院梁飛@關中新農人@趣農圈@蜂果仁@鴻姐的土貨@植物病蟲害防治@農資人實錄@農之音,等等,他們將自己所學、所長無私的分享在三農領域,為農業科技進步做貢獻。



三農領域的團隊建設

每天大家閱讀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我們團隊的工作人員嚴挌審核,精挑細選的優質文章。

這裡有兩個團隊有必要透露一下,一個是頭條三農的創作者群,一個是頭條三農小分隊。

頭條三農創作者群,是在官方工作人員組織下進行作品交流、創作指導的團隊。@sway@今日頭條王菁@等工作人員對所有作品進行把關,引導創作向知識性、技術性方向發展,保證每篇文章都能讓讀者在閱讀中學習知識、受益匪淺。

頭條三農小分隊是以@阿兮隨筆老師組建的,是三農創作者的“孃家”,在這個圈子裡阿兮老師將自己的經驗製作成課件免費讓大家學習,曾經培養出很多三農領域創作者精英,讓我們大家在這裡能得到學習和提升。



三農領域的知識結構

三農領域的知識內容注重種植、養殖方面生產中的技術分享及疑難雜症、病蟲害防治。是農業生產中的知識庫,是農民朋友在生產解決難題資料庫,是打造優質服務三農的最佳平臺。

三農領域的民俗文化、精典農彥也是一大特色。讓讀者在地域文化方面相互溝通,增長見識。對挖掘傳統民俗文化和發現農業生產中的彥語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三農領域是農民朋友的“俱樂部”,在這裡能學習到很多實用的知識。這裡的作品絕對靠譜,歡迎大家多關注三農領域。


鹿塬農事


三農問題,並不見得有多麼高深莫測,各個層次有各個層次的見解,不需要專家式的純理論回答,說白了就是假大空!

其實只需要說出你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你自己的真實經驗,做一個經驗分享即可,也不需要做的特別正式。有些時候能用一句話概括的簡單事情,就不要非逼著自己說1000字來敷衍別人!

只要你在農村生活過,見過純樸的農村人,就不難回答,或許剛開始不需要會有點擔心,但是你只要邁出第一步,後面就好辦了,只有做到了,做的多了,才有希望做得更好,一次就做好,那隻能說,瞎貓撞上死耗子,運氣好而已!

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剛開始也什麼都不會,但是慢慢文章寫多了,問題回答多了,就慢慢有自己的經驗與方法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希望你能儘快調整好心態,邁出第一步!


科技歷史說


我出身是農民,由於長時間的在外為生活奔波,沒種過幾天地,對農業懂得的不多。但對三農問題或多或少還是知道一些的。三農問題,就是農村、農業、農民。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靠農業發展經濟。建國以後,我們國家工業也有很大發展,但是政府一直很重視農業,對農村建設大力扶持,興修水利,改革開放是先從農村開始的,打破了生產隊式的集體生產勞動工分記酬秋後算賬的分配製度,開始包產到戶,使農民從土地裡走出來,從事其它產業。政府鼓勵農民種地,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取消了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農業稅。減免農村中小學學雜費。改革開放後,大量的的農村輕壯勞動力都轉移城市,使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出現平衡,隨著中國城市的發展壯大,廣大農村青年都到城市創業和打工謀生,使一些農村只有六十歲上下年紀的老人和婦女種地,還有留守兒童。在加上這幾年農民打的糧食賣不上價錢,農民種地辛苦收入低,都不願意種地了。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問題。政府號召農民搞鄉鎮企業,增加農民就業。有關三農問題,我知道的就這些。


勇往值錢


這個話題問的很靠譜,值得探討。

倒底在今日頭條裡,有誰統計過,三農領域的創作者有多少人?實實在在的農民佔多少比例?農村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他們親身經歷的,他們耳聞目睹,可他們的寫作能力如何,能寫得好嗎?

其實,真正能在三農領域中寫得比較好的文章,是那些鄉鎮幹部,掛職第一書記,農業科技工作者,創業大學生……。他們不是真正的農民,但對三農非常瞭解,常常與農民打交道,對他們知冷知熱。農民最需要什麼!最盼望什麼?最憎恨什麼?最討厭什麼?他們都知根知底。所以,他們寫出來的文章,既貼近現實,又能反映農民呼聲,有深度有力度,深受讀者喜愛。

而我們真正的農民,雖然整天在田地裡摸爬滾打,對種莊稼的各種技能瞭如指掌,熟悉無比,可一旦要他們用文字敘述起來,那真的為誰他們了。

因為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說的一套套,可動起筆來,無從下手。寫出來的東西常常語句不通順,錯別字多,邏輯混亂,雜亂無章,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讓人看起來無頭無尾,所表達的意思不清不楚,讓人看了大迭眼鏡!

當然,也還有一些人,他們既不是農民,也不是我上面所說的那類人,但他們從事的領域也是三農創作者。可他們對三農的各方面知識知之甚少,有時在回答問題上,捕風捉影,捏造杜撰,寫出來的東西假大空,讓人讀起來感覺非常離譜,我認為,這類不懂裝懂的人最好離開此領域。

誠然,人的文化水平存在高低,看待事物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只要親身體會,用心去寫,就能寫出感人的文章,三農領域的創作者們亦是如此!


都勻貓頭鷹


農業,農村,農民,三農涉及方方面面,作為一個三農領域的創作者,就是把自己在本領域所知道的知識、經驗、故事分享給提問者和閱讀者。

如果你不是一個在農村長大,在農業種植、養殖上有一定的經驗的人,不是農村基層的工作者,最好不要選擇這個領域。三農方面很多問題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體驗過的人,你是很難回答出來,如果只是靠自己譩想或網上尋找一些有關方面的資料來粘貼,你不但很難長期地堅持下去,還有可能會誤導他人並給提問者造成一定的損失。

“三農”比較廣泛,回答這裡面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是跟別人分享自己的知識,分享自己的經歷,分享自己的人生。如果你選擇的不是自己在行的領域,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很難保證所回答的問題的質量,也很難長久地堅持下去的。


日矇矓月朦朧


對這個問題,發表一下看法。

選擇三農領域。

多數人選擇三農領域。並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對農村的種植業,養殖業,病蟲害防治等等領域,是比較熟悉。有些方面,不是很熟悉的,還有很多專業的老師的指導,基本上都能為農民朋友答疑解惑。

當然,已有極少的,選擇三農,不是很瞭解農村。甚至有些菜,都不知其菜名。更不用說: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等方面,很多都不明白。

選擇了三農就努力幹好。

不懂農業,既然選擇了三農領域。已不是不行,只要多努力,多向三農領域的專家,老師學習,多專研三農方面的知識。閱歷時間長了,就一定會幹好。

農村包括的領域,細分下來,就是專家都不會說,他能把農村的事,都能弄懂。舉個例:你是雞,鴨養殖戶。沒餵過牛和羊,有人問你牛,羊的事,你已只能知道的很少。又或者你是農村人,但你實際沒幹多少農村活,很多都不知道,也不是什麼都懂。

為農民朋友服務

這幾年,政府頻頻發佈很多惠農政策。很多農民不外出打工了,養殖大戶,種殖大戶這些多了。國家已培養了很多農業科研人才,擴大農業技術推廣,讓鄉村振興,農民增收。我們選擇了三農領域,就要有真本領,把學到的知識,服務於農民朋友!


650833714869林哥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點個贊吧!真正從事三農的人是很少有時間寫寫畫畫的,就比如我從事農業近十年時間,每天起早貪黑的勞作,只有晚上有點時間刷刷頭條新聞看看電視,要寫東西確實不知道從哪寫起,但要實操憑藉多年經驗沒得說,不能說面面俱到,有一兩作物種植管理水平還是遊刃有餘,所以我平時刷頭條看到很多所謂的三農人,什麼問題都能回答,看後只能呵呵了,沒有任何可實操性,以上只是個人見解勿噴!


農大生態草莓


這個問題提的挺有意思,你是一個懂農業的人嗎?不懂農業回答三農問題靠譜嗎?這樣說吧,即使敢回答起碼得多少懂點,真要是一點不懂,還真不好回答三農問題,回答的問題無根沒據胡論一通,不靠譜,讀者不買賬,審核也通不過的。

懂三農,這裡面又有層次的問題,三農並不僅知道農村、農業、農民就行了。三農包括的也很廣,農村、農業、農民是個簡稱,其中還包括了農、林、牧、副、漁,及國家關於三農的方針政策等方面。所以,在回答三農問題或申請三農領域的創作者,起碼要懂得不說全部,起碼要懂得一些基本知識,只要在某個方面闡述的有理有據,符合事實的就可以回答。都算靠譜。

由於知識層面不同,有專家、農技人員、農民及學生軍人等,只要對三農工作不論理論或實踐上,懂得很精通,或懂得某一方面,都可以申請三農領域和回答三農問題。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我認為,全國大討論,三農咋能騰飛,鄉村咋振興,非常必要!不管懂不懂農業,重在參與!學而知之!農業需要無數內行能人專業家農學士人才。但這類人才太少了!大家都積極參與學術爭論科學論證嚴謹求證,國之幸農之幸家之幸!


用戶79332323030


連農作物都認不全,混個專家證的多了。前些年花錢買官,買學歷的多了,東郭先生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