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為什麼蘇聯不願參戰?

1918年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奪取政權,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意識形態的領域而論,這是一個嶄新的國家,與西方列國有本質的區別——傳統的統治階級被打倒,皇冠落地,貴族被流放,無產階級掌握了政權。

所以,這個國家在成立之初就被西方各國極端敵視,被認為是西方列強的生死大敵。

蘇維埃政權成立不久,一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協約國甚至還來不及分贓就迫不及待要把這個紅色政權扼殺在搖籃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十四個國家糾集了20多萬軍隊武裝入侵蘇聯,與此同時,西方各國還出錢出軍資煽動原沙皇軍事將領率領數十萬軍隊發動叛亂。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只有5萬紅軍,在內憂外患孤立無援的惡劣局面下,蘇聯紅軍卻越戰越勇,不僅擊敗了外國干涉軍,而且將高爾扎克、鄧尼金等白匪軍打得潰不成軍。

1920年,在平定國內的叛亂之後,蘇聯紅軍開始向歐洲進軍,勢若破竹直接打到華沙城下,整個歐洲的貴族與資本家都在紅軍的鐵蹄下瑟瑟發抖,可惜在華沙城下,強弩之末的紅軍被波蘭人逆襲,蘇維埃政權就這樣第一次喪失瞭解放整個歐洲的機會。

1930年歐美爆發經濟危機,蘇聯利用這個機會大肆收購歐洲破產資本家的機器設備與技術,通過這次抄底,蘇聯完成了自己的工業化建設。

蘇聯國運的轉折是二次世界大戰。

法西斯德國在其軍事力量達到頂峰之際,動員了整個歐洲的人力物力向蘇聯發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攻擊,五年衛國戰爭,蘇聯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1939年衛國戰爭之前,整個蘇聯人口約為1.6億人,1939——1940年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的東部地區,人口增加到1.8億。然後在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共死亡916.48萬人,平民死亡1740萬人,總體死亡2660萬人(俄羅斯近年公佈的數據),蘇聯總共才1.8億人,光是死亡就有2660萬人,戰後蘇聯全國的成年男子有一多半不死就殘。

問題的嚴重性還不僅僅是上述的死亡數字。

軍隊是死傷最慘重的群體,這個群體的主要年齡是20後出生的小夥子,由於戰爭傷亡太大,20後的年輕人後來基本上打光了,所以,蘇聯後期不得不動員更多的老人與婦女參軍。

更要命的是一線政工人員的損失。

在衛國戰爭中後期,蘇聯統帥部專門下發文件到各個部隊,一線政委禁止帶頭衝鋒。

為什麼?

因為一線政委的損失太大了,大得都找不到替代者。

蘇聯紅軍政委具有極高的政治覺悟,德軍抓獲紅軍政委都是直接槍決,不接受投降,而蘇聯紅軍政委也幾乎不會投降,因為他們有最堅強的意志以及最勇敢的犧牲精神。面對德國軍隊巨大的軍事壓力,紅軍政委是激勵一線部隊士氣的源泉。

因為對紅色政權的仇視,西方社會對蘇聯的描述極盡抹黑與扭曲,製造了各種聳人聽聞的謠言,包括列寧有梅毒,包括蘇聯搞共產共妻,包括對蘇聯政委的汙衊——紅軍政委是督戰隊,拿著槍逼迫紅軍戰士衝鋒等等。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雖然取得了勝利,其實已經是元氣大傷,不僅是因為死亡幾千萬,傷殘幾千萬;更重要的是,在20後這個年齡層的人群出現了系統性的斷層,特別是在政府與黨委部門,優秀的20後政工幹部出現了集體斷層。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仁川登陸後,最初中蘇約定由蘇聯出動空軍,中國出動陸軍參戰,臨到出兵的前夜,斯大林突然反悔不願出動空軍。

這種反覆無常的行為過去讓我很看不起斯大林,後來我研究歷史才明白,斯大林不願直接與美國爆發衝突實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5年衛國戰爭,蘇聯成年男人一大半非死即殘,20後這個年齡層都拼光了,這個時候,斯大林怎麼敢冒著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與美軍直接衝突?他總得給自己的國家留下一點種子啊。

最後是毛主席依然拍板,沒有蘇聯空軍我們也要參戰,當週總理向斯大林通報這個大無畏的決策時,斯大林當場就流淚了。

英勇的中國志願軍氣勢如虹地將如日中天的美軍從鴨綠江打到38線,打出了軍威與國威,將自甲午以降中華民族百年鬱結之氣一掃而空,同時也贏得了蘇聯發自內心的敬重,所以才有了著名的156工程的援助,蘇聯幾乎是白送了我們一個重工業體系。也有報道稱蘇聯雖然沒有明裡參戰,但暗中還是派了空軍參戰的,美國也知道這一點,只是不想多樹敵,而故作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