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淨找事?不,也許那只是“遊戲”,您弄得懂嗎


老人淨找事?不,也許那只是“遊戲”,您弄得懂嗎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為這“一寶”而鬧得雞飛狗跳的,也不在少數,這又是為什麼呢?

老人,隨著年紀的增大,生理功能逐漸退化,行動也開始變得遲緩,可是在他們有了一生的閱歷後,再心理上卻變得更加的敏感,對於被關注和被關愛的需求,一點都不會因為年紀的增加而減少,反而會與日俱增。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年輕時由於身體健壯,這些還沒有擺在面前,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的衰退,使得人們不得不正面面對這些問題,而這份壓力沒有排洩的地方,只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排解,在排解的過程中,自然會和周圍至親的親人產生矛盾,這太正常不過了。

現在社會輿論中,更多關注的是小孩對於父母的需要,很少有關注到老人對子女的需要的。可事實上,“老人對子女的需要”和“小孩對父母的需要”,周圍兩者的實質是一樣的。那為什麼我們能做孩子充滿愛心、包容和耐心,但是對老人無法如此呢?

那是因為孩子如此的弱小,他們離開了父母就無法獨自存活,這份迫切的依賴,使得我們的內心得到了巨大的滿足,“我們被如此的需要”。這一點在老人身上,無論我們怎麼做,都是無法得到的。

我們都是由父母生養的,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和父母剝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午沒獲得獨立,同樣了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需要獨立,獨立的內心需要被認可,我們需要確認我們獨自存在的價值;而另一方面是父母僅僅抓住不放,以及一直把我們當做小孩看,這兩股力量不停的撕扯著我們,使得我們“傷痕累累”。孩子對於我們來說,就不一樣了,我們不再是被抓住的一方,而是擁有主動權的一方。

我們的付出在老人和小孩那裡,所得到的回饋也是不一樣的。在孩子那麼,我們的付出,獲得孩子滿心的依賴,無論怎麼樣,我們都不會被否定、被拋棄、被責難。但是,在老人那裡,我們的言行常常被否定和責難,彷彿我們無論做什麼,在老人那裡好像都是錯誤的。這兩種極端的對比,使得我們對孩子敞開心扉,而對於老人我們卻在內心豎起了高牆,我們小心翼翼,儘量讓自己避開“被挑剔”以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

其實,老人又如何不能明白和理解我們的這份心呢,因為我們現在的狀況,他也曾經經歷過。於是,老人們開始重複他們年老父母時的樣子,用各種“否定”“挑剔”“找事”來刷存在感,他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告訴身邊的親人“我還在”,他們用自己的行為來表達“我需要關愛”,只是這份行為在我們看來,只是在“沒事找事”。在這種心理之下,我們根本不會向老人做出承諾,“我有在關心你,在你有需要的時候,我一直都會在你的身邊”。雙方都以為對方是明白自己的,開口表達就成了困難,正是這份困惱,才導致了事情往不可收拾的方向發展,家庭裡面常常“雞飛狗跳”。

然而,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在老人和我們之間製造鴻溝。小孩生機勃勃,生命積極向上,在未來的日子裡將充滿無數的可能。這是我們內心所期盼的。但是,老人,已經如同即將落日的黃昏,面臨的是逃不開的黑暗。面對老人時,就如同在提前預演我們的將來一樣,這份恐懼,更是促使我們“逃離”。

所以,我們如果提前明白老人的“作”與“整事”並不是對我們有意見,只是老人在排洩自己內心的恐懼和壓力,那麼我們也許會有一份豁達去接納老人,在我們到了那個年齡和境遇的時候,也許會更加的坦然一些。


\u0006�z1T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