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乡》摘选


《千古帝乡》摘选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有冲突,终究会交融。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生活、思想和语言等。民族的冲撞,也是大时代日益突显出来的大矛盾。中华民族精神五千年未曾间断,最具有文明优越性与底气。五千年未曾间断,不仅没有被外来民族所同化,还形成了华夏特有的一脉性灵。解决问题的真正道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人人都应该理性的面对与思考,深思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色是什么,才会明白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历史未曾间断的本源概念。民族一脉相承,不能狭隘理解为最具有自然性灵,而是在现实意义上的创新与实现。

包容与融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尧天舜日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不仅有历史的传承,还有不朽的史迹,等待着人人举证参悟。历史的脚步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中华民族的精神延伸一个地球家园村,也是大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本色。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大时代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与文学作品。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文明,造就了华夏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的人物。为了振兴中华而上下求索、矢志不渝,为推动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而努力精神,为了改变时代面貌,高扬脊梁与时代精神合和,这是中华民族不同其它民族的脊梁。司马迁十岁时,已能阅读与诵习过的古文有《尚书》、《左传》、《国语》等。耕读放牧的生涯,似乎更亲近于大自然。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上会稽,探禹穴。上姑苏,望五湖。北上渡江,至临淄、曲阜,考察齐鲁文化,观孔子遗风。

司马迁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有造诣的天文家。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明确主张“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之论。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为“大数”,最后才是“天人之际续备”的显现。司马迁这样表述:“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载,考察历史上的事变,发现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现象。五星在逆行时,往往变得特别明亮。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都是位置不变的,它们的大小程度和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这是天文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鲁迅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对司马迁专篇论说。鲁迅主张:“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的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这是各个朝代的文学家对其高度认可之论。《史记》被赞叹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毛泽东对司马迁也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所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大时代迎来历史的新发展,也是造就英雄的大时代。华夏大地可称为文史之故乡,是东方悠久的文化发源地,未来也是世界历史的故乡。

这首《八问》,创作于2019年8月6日。

一问:“人无正气可以自居多久?”

道:“正气与邪气如同鬼神之道,如若不能自制消除邪气,命自然无法延期到自然状态。”

二问:“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什么呢?”

道:“自然而然不是无心、无欲、无为,而是修正气达到淡泊、寂默、清静的中和心识。”

三问:“凡人能不能修道呢?”

道:“人人知行合一,故知自然而然的境界。境界与道并列,故道可通。”

四问:“邪气如何自制呢?”

道:“行为与结果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善念是万事万物之共同本体。”

五问:“什么是道性呢?”

道:“万物与道是同存的,而人只是万物的一种,人格就是道性的表现。”

六问:“如何修升道业呢?”

道:“修善改恶是积累道业的资粮,唯有通过人的心性自修自证,从而自然获得道果。”

七问:“中道是什么?”

道:“消净内魔鬼贼与宿结的烦恼,这是复归道性之因。人人向善,世界见道性。”

八问:“因与果是什么呢?”

道:“无造无作,断除恶习,才能有觉知之心。”

涿鹿之战的发生,似乎显现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蚩尤族善作兵器,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进入华北地区,与炎帝部族发生了冲突。那个时代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述:“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击败了炎帝族,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地。为了生存,炎帝族向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炎黄集团共同的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

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黄帝族曾经九战而九败,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反击。这个时候,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尘沙漫天。蚩尤族部众陷入迷乱之时,黄帝令众吹起号角、击鼓催势气,以指南车指示方向,一举击败了蚩尤族。涿鹿之战,是以炎黄的胜利而结束。大时代各种思想的碰撞,如同涿鹿之战,最终结果会有一种思想有力奠定一个地球家园村的文明基点。炎黄集团的胜利,开启了中原地区文明的基点,起到了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五千年文明未曾间断,其炎黄一脉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灵显现。精神被逐步神化,决定大时代复原基本面貌的历史之战。阪泉之战是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自然而然归服黄帝,其形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基点,黄帝取得了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地位。这场战争,是华夏族最初的奠基之战。

法轮回转,有始有终的显现,文明之间碰撞,是将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的形成,传递给一个地球家园村。全世界转入了华夏时代,中国中地呈现主流地位,其发展过程是漫长的。华夏一脉的扩展,也是从点到面开始的。华夏大地上,多处留下有关炎黄生平、发祥地及其活动区域的传说与历史遗迹。包括山西、陕西、湖北、湖南、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生存方式以农业为主,也是农业文明的奠基者。独有的地理位置,为炎、黄帝打开了新思路。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不贪天下之财,有天下人人共富的心胸。智贵能共享于人,备受天下共同尊之的气度。德以义,不赏而民却能勤劳,不罚而民却能去邪归正,不忿争而民却能财足,无制令而民却能自愿顺从。这样的威德,是华夏一脉最初的魅力显现,也是尧天舜日境界的承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