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聞拾憶:談談“性”

都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個“性”就是天性了。所謂天性,就是自然而然的本性。

諸君別誤會,蓬歌寫這篇文章,可不是打算宣揚“性本善”或“性本惡”,正如題目所標註,是天性!

關於天性,在紀曉嵐的《灤陽消夏錄》裡記載過一個愚鈍的孝子,認為人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別人跟他說有人不孝順父母,他還不信,甚至要跟人打起來。這個人就是我們說的“一根筋”,天性混沌而不知有不同之人。

話休饒舌,言歸正傳

一日,清歡徜徉花間,餘觀其意興瀟灑若無所繫,從花叢中過,真片葉不沾身也!

餘驚豔之,舉相機抓拍一張,觀之益驚豔,乃趨近言之曰:“卿其得道者耶?何翩翩若謫仙?”

清歡略訝異,繼而恍然大悟笑曰:“我食五穀,一身俗氣。不類啖花者,亦非抱甕者,焉得為謫仙?”

“非也,吾豈誇飾者歟?吾言之必有根。”

遂遞相機照片與之看。其恬然笑曰:“曏者吾無所思,故君見我若有若無。此天性也,合於自然。君有所思,不得與於自然。四周之遊者,或嗔或喜,或盼或嬉,皆有所思而難以融情於境。兩相比較,故彰顯不同。”

餘然其言而頷之,正色而問曰:“敢問天性。”

對曰:“夫天性者,出於自然,來者自來,去者自去,不繫於世俗文明枷鎖。駢拇枝指,不以為多也;附贅懸疣,不以為累也。人美之,不以為然;人醜之,亦不以為然。其生也犬馬飛禽,其死也槁木枯草,而不以為異也。”

“若此言,得無摒棄道德而任意妄為乎?”

“非也!吾所謂自然者,合於道也。若夫氾濫七情,放縱六慾,乃有為之道也,非出於自然。夫自然者,循於道而往,道行則行,道止則止,安時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又曰:“君不聞乎抱甕者耶?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道之不載,天性何以獨存?”

餘欣然躍而言曰:“嘻!吾拍一照片,得聞天道焉!”


異聞拾憶:談談“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