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人为什么会自卑?找找童年的早期记忆吧

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克服自卑感是人类成长的原动力。

——阿德勒1870-1937

(本周错觉:周六以为周日能写完,周日以为周日能写完,周一以为周二…总之今天才发)

今天是一本简单的小书:1927年出版的《自卑与超越》,相对比较好理解好读,适合心理学入门新手。本书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所有主张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他也被大家称作心理鸡汤界的大boss。阿德勒同精弗洛伊德原先同是“星期三心理学会”成员,共同研究精神分析,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观点相反而分开,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一切归于人性本原的欲望和恶念的说法,他认为人能够改变自己,最简单的他强烈反对“原生家庭论”,认为人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未来和现在的关注而治愈

自卑与超越:人为什么会自卑?找找童年的早期记忆吧

一个人所有的想法、观点,在于每个人的个人经历,阿德勒个人虽生于犹太富裕家庭,但他从小身体不好,有佝偻病,幼年弟弟去世,他自己也差点因为疾病死亡,他自己承认自己有强烈的自卑倾向,所以他决定成为一名医生,从医期间,他积极关注心理学,集中研究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

自卑情结


什么是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都隐藏一些自卑情结,如果一个人爱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叫做自卑情结,其表现形式多样,如孩子突然厌学、暴躁、不合作,承认的疲惫、沮丧、不安等。有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表现的安静、顺从、内敛,有些则会举止傲慢、强势、夸夸其谈,外在展现优越来掩饰内心自卑。

本书第一章就提到了作为人必须了解“生活的意义”,这基于我们必须认识三个事实之上: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切行为脱离不了地球,

生存或职业问题

与我们同在地球上的还有其他人,我们必须在联系的基础上,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交际问题

人类有性别之分,婚姻问题

自卑与超越:人为什么会自卑?找找童年的早期记忆吧

每个个体对于生命的意义则是个人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的反应而体现出来。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有正误之分,只有能够以人类的合作为目标的生活意义才是正确的。犯罪分子、酒鬼他们的生活意义是属于自己的,个人成就感的获得才是他们生活的意义,所以他们的行为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

生命的前3-5年,即童年时期是确定这种生活意义的关键时期,我们慢慢摸索凭借感觉找出答案,并贯穿整个一生。以下几种情况会让孩子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意义:

童年时期遭遇疾病或者先天有缺憾的孩子,会更容易变成所谓的失败者,因为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觉之上,逃避现实。

家庭对孩子过于骄纵也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意义认识,他们会认为自己天生与众不同,他人应该围绕着自己转,当这种待遇不复存在时,他们便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公,所以他们的生活意义就是是永远独占鳌头,让别人觉得自己重要。

受到忽视的孩子会更容易拥有错误的“意义观”,因为情感缺位,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兴趣,他们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当然也不会懂得合作。

自卑与超越:人为什么会自卑?找找童年的早期记忆吧

如何了解一个人赋予自己的生活什么样的意义,最好的途径就是早期记忆,记忆通常承载着个人认为重要的事件,儿童早期的记忆对于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所形成的环境、以及这种态度存在多久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这些记忆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人们如何解释、如何定义这些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以后的生活

以上就是个体心理学关注的对象,即个体赋予自身及所处世界的意义,并由此相关的个人奋斗方向、目标和生活方式。个体是否具有合作能力,是判断个体心理差异的有效途径。


优越感VS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和优越感密不可分,通常,优越感用来掩饰个人自卑感。自卑让人焦虑,优越感能够补偿焦虑,但是,这看似避免了失败,实则是掩藏问题,躲避到一个感觉良好的环境中,以优越姿态进行自我催眠,不专注于提高能力,这就是自欺欺人,自卑情结不会改变。作者列举了几种极端情况,来看一下优越感如何展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以个人优越感为目标:

神经病患者会避免自己跟外部环境接触,缩小自身活动范围,只有这样他才能主宰这个环境,远离现实问题。

俄狄浦斯情结也是保持优越感的一个例子,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兴趣狭隘,害怕与人接触,凭着母亲的溺爱,他们觉得自己的愿望天生可以被母亲无条件满足,但他们通常被父亲所忽视,成年之后,他会越发的依赖母亲,在伴侣关系上,他们想找的是一个仆人,而母亲是这个仆人的最好人选。

自卑与超越:人为什么会自卑?找找童年的早期记忆吧

有些人在面对异性时,怀疑自己的生活方式,出现阳痿、性冷淡等问题,这是因为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目标,这一切让他们觉得无助,优越感为0。

发疯的人声称自己是皇帝或者是拿破仑,是神,是他要实现自己对于力量、优越感的追求目标,他们的内心则希望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问题少年、神经病患者、罪犯和酗酒者的行为,更是为了获取优越地位,学校里很懒的孩子,装笨装乖的孩子,也是想要吸引别人的注意,或者利用这些病症能帮他们实现他们的目标,比如摆脱应酬等等。只有目标的变化会让这些人及其行为有相应的改变。

优越感的获得,隐藏在人类的每个行为之下,错误的方式获得优越感,就会形成上述问题少年、不正常成年人。但实际上,自卑本身不是变态的,它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基石,人类因为力量不足,需要群居,需要与他人达成合作,才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罪犯 们和神经病病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对于生活中有用面的追求,已经失去了信心,自卑情结不断告诉他,你不行你不行。他们是被自己的自卑打败了。


家庭关系vs优越感

在家庭关系中,对优越感的追求经常被运用到与人合作中,比如,我们认为母亲是创造生命的上帝,追求母道是追求优越感的一种方式,所以母亲会强迫孩子,她会控制孩子,让孩子依赖她,来达成她的优越感目标。

实际上,孩子要获得真正的成长,母亲要让他同周围的社会发生联系,也要让孩子关注父亲。在一个只有母亲的环境里,孩子会做出各种行为来吸引母亲注意,比如睡梦中害怕的反应,爱哭,生病后把自己的病挂在嘴上等等。而父亲则经常被树立成为一家的权威,被母亲用来吓唬孩子,这不利于孩子形成对于平等关系的认识。

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会形成孩子对于合作、婚姻和爱情的看法,父母关系恩爱平等,那么孩子在学习婚姻,对爱情和婚姻所做的准备就会比较好,相反,婚姻存在问题的家庭的孩子,他与人合作的能力也会比较低,不过作者也客观认为,环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对待环境的态度

,也有孩子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锻炼自己家庭中所缺乏的合作能力。婚姻关系的本质是合作,孩子之间的合作也十分重要。

自卑与超越:人为什么会自卑?找找童年的早期记忆吧

合作对应的状态是权威化,即家庭关系中以某个人为焦点,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家有粗暴父亲,那么男孩会模仿父亲,女孩子会被伤害,进入社会她会认为男人都很粗暴,若母亲处于统治地位,那么女性就会尖酸刻薄,而男孩会处于防御状态,十分温顺。

在孩子之间的相处中,长子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会十分执着,次子扮演努力超过他人的角色,如果次子是女孩,那么长子就会接受不了被女孩超越的耻辱,他会嫉妒女孩,而从小在哥哥光环下长大的次子,会不断的与哥哥竞争比较,他试图证明:与哥哥相比,他受到了不工正待遇;最小的孩子一般会受到特殊待遇,他们的优越感最强,他们中会出现家庭中流砥柱,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少年。

上述家庭关系经常存在于每个多子家庭、独生家庭之中,合作精神经常被扔到一边,由此阿德勒也直观指出,我们的世界就是,所有人都想要胜利,想要驾驭别人,想要获得关注,这种心态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在青春期时期表现异常明显。

自卑与超越:人为什么会自卑?找找童年的早期记忆吧

有些孩子受到关注时成绩优异,一旦老师忽略他们,就会出问题,还有那些懒惰的孩子,通过恶作剧一心想要成为别人焦点的孩子,起领导作用的孩子,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优越感,保持驾驭别人的感觉。

孩子对于婚姻和爱情关系的处理能力也可以在其孩童时期培养,孩子对异性感兴趣,期望婚姻和爱情,我们不用表现出大惊小怪,那其实是他们把自己作为了社会生活的一份子。但是如果你觉得作者说让孩子过早接触性关系也无所谓那就错了,阿德勒认为这是错误的方法,根据观察,5-6岁就知道相关性知识的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遭受爱情挫折,如果孩子有疑问,可以对孩子提供解答,并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实质。


自卑与超越:人为什么会自卑?找找童年的早期记忆吧

孩子青春期时期,很多家庭关系会日趋紧张,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如果曾经被忽视,他们会不断引起家里人的注意,想要得到别人的赞许和欣赏,当与父母发生争执,她会跑去和人发生性关系,这在她的潜意识里是优越感的一种方式;有些女孩,或者相貌像女生的男孩,在青春期中对于自己的性别自卑,为了补偿他们这种自卑感,女孩会去效仿男孩说脏话喝酒,而男孩则会刻意的模仿女生,甚至他们会认为,他们的价值和尊严都会因为青春期而失去,他们不再被需要,因此他们也不再需要合作和奉献,表现格外叛逆。

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也要让青春期的孩子认识到,青春期意味着可以成为一个平等的大人了,我们要与人合作,要与异性平等相处,要独立解决独立面对成人世界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在对未来的世界才会有更多的控制能力。


“不正常人类”vs优越感

(声明:对于忧郁症患者、喜欢妄想的人、罪犯没有不敬的意思,只是指不同人身上的一种相同的特点)

“我不想做任何事情”,“为什么我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为什么我要去讨好别人?”很多忧郁症患者和喜欢妄想的人,对所处环境和社会饱含怨恨,自怨自艾,灰心丧气心灰意懒是他们求得别人帮助的一种方式,这种时候需要提醒他们:如果一件事让你不舒服,那就不要求做,他们有做让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权利。

从深层分析来看,他们的生存和存在是以自己的优越感为目标,不为别人着想,他们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生活意义观,或许是源于母亲的为母之道,作为母亲,应该真正的对孩子感兴趣,应该让孩子意识到他是家庭中平凡而普通的成员员,他是社会中平等的个体,只有这样他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勇气,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拥有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为社会贡献力量。

自卑与超越:人为什么会自卑?找找童年的早期记忆吧

罪犯、贫穷者、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私生子身上强烈的自卑感在于,没有人引起他们的兴趣,教会他们什么是合作。有人认为罪犯本身智力低下,或者生活环境、遗传使其成为这样,作者认为,这是没有依据的,我们要通过研究罪犯的生活方式来了解罪犯,“三岁看老”,人的生活方式是在3-5岁的时候形成的,成型后人的生活方式是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

在一个罪犯形成生活意义的童年早期,若老师和父母不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不对他们作出鼓励安慰,孩子会渐渐对学校、家庭不感兴趣,产生错误的生活意义。他们认为自己是英雄,能反击警察,躲避追捕,用一种编造出来的优越感欺骗着自己,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成功,坚决逃避需要与人合作完成的工作。(这里有个问题,罪犯在犯罪行为进行的时候,也是在进行合作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本文所说的合作不止在于合作,而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一致性的行为)

对待罪犯,就像对待精神病人一样,我们只能获取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明白怎样与人合作

。鼓励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走出恐惧面对社会问题,消除生活中的让罪犯认为是挑战的事物。

总结

从本书可以看出,阿德勒的很多观点是用观察的方式得出,每个观察样本都有其特殊性。始终认为,阿德勒本人对于女性有着一种天然的轻视,他清楚的表明,女性在婚前应该不发生性关系,这样能够满足男性对于贞洁的追求欲望,上文也提到了,青春期的女孩子可能会在争吵后和男人发生性关系,那么男孩子呢?其实在本文陈述中,阿德勒的观点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3-5岁时期形成的这个生活方式,是很难被改变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相信,罪犯在犯罪之后,基本没有变得能够同人类社会合作的可能呢?童年的早期记忆对一个人以后的生活方式起全部的决定作用吗?还有人若把所有事情都放在了关注合作,那么关注自身的精力也会变少,这是否会影响个体追逐成功能力的降低?这些问题还待我去一一通过他的著作去了解,理顺。另外我发现,本书的好多译作版本上面都加了一个副标题:你永远不知道你有多优秀,生生把一本心理学著作变成了心灵鸡汤(出版社不容易)。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阿德勒给我们提出一种视角,我们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可以从早期记忆中寻找解决办法,他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梦境和每个人的个人特性是有一致性的,梦境中的符号对于每个人有不同的意义,另外,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也是我们能够深刻认识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及处理家庭和伴侣关系的一个重要思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