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代年輕人怎麼樣?

昨天何冰老師的演講《後浪》火了。


這代年輕人怎麼樣?


在這篇演講視頻中,有以下幾個觀點值得思考:


  • 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就像我一樣。

相比「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我覺得我們超越了,高攀不起。在現實生活的後浪中,後浪往往是「一家不如一家」的人。因為從小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長大,家長總會說“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看看你”。


那麼到底什麼是後浪,何冰老師其實在演講中並沒有說,但是從微信的轉發和在看中可以找到答案。“後浪”這波人代表的是以80後、90後、00後、10後為主體的一類人;在此之前的就屬於“前浪”。


80後是趕上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人,當時國家剛剛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開始了計劃生育,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所以“80後”被莫名其妙的帶上了小皇帝的帽子,因為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孩子,所以打不得罵不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就這樣,80後成為了嬌生慣養的一代,成為了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可事實並非如此,80後長大後發現並不是長輩中的“小皇帝”,更像是“小傀儡”。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努力爭取。


比如我們上小學時,大學是免費的,並且大學畢業了包分配;等我們上大學時,大學要收費,畢業了還要自己找工作;等我們找到工作了,發現房子原來是要買的,單位不管福利房。


所以80後沒有說什麼,只能擼起袖子加油幹。於是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80後創業者,而且許多80後的公司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個人財富也越來越高。比如美團的王興、今日頭條張一鳴、滴滴程維,摩拜單車胡偉偉等等,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創造了偉大的企業,讓今天全中國的用戶生活更方便、更舒適。


當然這要感謝前輩帶來的互聯網時代,所以80後並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在前輩搭建好的紮實根基下,一代超越一代;是當下最有擔當,最有責任的一代人。


  • 自由學習一門語言、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這句話更像是屬於90後和00後一代的範疇。


80後,尤其是在1980-1984的這一波人,從小的理想幾乎都是一樣的。哪有什麼喜歡不喜歡的,基本都是隨波逐流的一代。讀者、衛斯理、網吧、港片、錄像機、娃哈哈、小虎隊乾脆面、小霸王....這些成了80後生活的印記。


80後的自由主義往往是在成年以後從懂得了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浪漫。


因為80後的家長思想普遍比較固化,他們信奉“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理論,他們信封“知識改變一切”。如果你當時和他們講萬一我以後是個畫畫天才,表演天才或者銷售天才呢。他們一定會說你瘋了吧。


所以80後小時候每天都是在家長和老師無休止的嘮叨中學習學習再學習,如果學習不好,成績考不到班上前十名,還談什麼自己的興趣,門兒都沒有。儘管80後從小也懷揣各種遠大理想,但似乎每個人的格局都很渺小。因為從小學的就是“五講四美三熱愛”,學的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黑板報都是“時刻準備著,為社會主義而奮鬥”。


步入社會才發現,一群學渣拿什麼為社會主義而奮鬥。


這就是80後,雖然沒有趕上自由探索的一班車,但是中途上車也不錯。所以今天B站的UP主裡邊,雖然以90和00後居多,但是80後也不在少數。

  • 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

對未來夢想的追求屬於每一個人應該有的權利。我們熱愛的的確是自己所愛的生活,比如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讀書,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生活,喜歡自己喜歡的單位工作,喜歡自己渴望的生活而奮鬥。


但這一切似乎都建立在生活安穩自的由基礎之上,其次你才能夠無所畏懼的選擇。

這代年輕人怎麼樣?


與其說是後浪啟發前浪,不如說是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的舉例,拉近了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更像朋友一樣美好共通。


儘管還有許多年輕人推崇的文化潮流沒有滲透到中老年群體中,但是在許多方面的確超越了前浪,超越了前輩。所以你會發現,儘管社會的中堅力量已經被70後和80後所佔據,但是90後和00後才代表著最前衛的文化。


難道不是嗎?


B站到底代表著什麼?新時代的文化標杆?新時代的文化潮流?還是新時代的文化活力?


我認為當然是文化活力。B站不是標杆也不是潮流,因為一切視為標杆和潮流的都是主流文化,被公眾認可的文化。舉個例子,比如《新京報》、《南方週末》,這些載體從誕生之日就賦予了時代的使命,《新京報》是“品質源於責任”(最初好像是:負責報道一切),《南方週末》是“在這裡讀懂中國”。

所以在《新京報》、《南方週末》這樣的媒體裡總能體會到一股強大且高貴的文化力量,推著時代前行,而不是一種文化活力。


這代年輕人怎麼樣?


這代年輕人怎麼樣?


文化活力是什麼?一種創新的文化表達方式,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一種對新文化的強烈表達,如果能夠表達出來那就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文化夢想。所以如果把同樣的內容放在《新京報》和《B站》,就能夠看出來標杆與活力的區別。


你會發現一個總是在拷問時代,一個總是在引領時代。當然我並不是有意說當下的時代和社會不需要監督拷問,但是更需要一股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出現。否則所有人就像在一個大蒸籠裡一樣,這樣人即使不傻也會瘋,所謂交流創新更是紙上談兵。


這代年輕人怎麼樣?


這代年輕人怎麼樣?


所以B站更像是通往另一個新鮮文明的窗口,正在被打開,正在被外界的人所瞭解。


所以不要說這代年輕人怎麼樣,其實這代年輕人很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