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中国内地近百年的时尚变迁,几乎都从同一个地方滥觞,这个地方叫上海。

民国时期,上海被称为远东第一城,东方夜巴黎。老爵士、南京路、双层巴士、名媛、旗袍、十里洋场、车水马龙……一个世纪里,中西文化在此地对撞出了斑斓的时尚色彩。

而今,潮流几经更迭,时尚转了一个圈,上海依旧是难以被撼动的“时尚之都”。

在这里,不仅能窥见整个中国时尚发展的缩影,同时也能触到时尚的缔造者——中国美业生生不息的脉搏。

No.039

美业经纬丨胡小丽

1

上海有句俗语叫“噱头噱头,噱在头上,蹩脚蹩脚,蹩在脚里”,意思是看一个人品味,观其头梳得如何,脚上的鞋穿得怎样,因此头和脚对老上海人而言至关重要。

尤其是做头,上海人是出了名的。

电影《做头》里面有句台词可以高度概括上海人有多爱做头,“怎么可以连头也不做呢?这日子也算过到头了,不等于自暴自弃吗?”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电影《做头》截图

上海人对做头的偏爱缘于他们对时尚的追求,而背后,是上海百年前“西风东渐”的风情与写照。

1895年,世界首部电影诞生,次年,上海便开始了电影商业放映。

20世纪初,受到好莱坞潮流影响,各种西式发型激起了上海女性的爱美之心,一种波浪式(也称水纹式)卷发开始在她们之间流行,并被争相效仿。

张爱玲幼时就将一种发型列进了自己的愿望清单:“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这里的爱司头,是当时风靡民国时期的一种发型。爱司,S也,将秀发用发夹固定成S状,有竖S与S形之分,前者俗称桃子髻,后者又叫如意髻,成了十里洋场里,海派女性的一种符号。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张爱玲爱司头

1930年代,西式烫发传到了中国,第一站是上海。最初的烫发工具是火钳,理发师把火钳烧烫之后,在头发上夹出一卷卷的波浪。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自然成了潮流的输出地。

1955年3月,北京从上海招收了26名技术工人,同年6月,上海的“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名店在北京联合成立了一家大型理发店,名为四联理发馆,提供烫大卷、波浪花等服务。

上海理发师的手艺和发型显得格外时髦。1956年8月4日,《北京日报》刊出10款“四联发型”组照及介绍,各种波浪和花式令人眼花缭乱,迅速成了北京女性追求的时尚风向标。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四联理发馆

除了发型之外,“四联”的美国理发椅、规范操作和严谨消毒都堪称新潮。到“四联”做头发,是件挺有身份的事儿。

只是这种潮流未能一直持续下去,“文革”中断了这一切,美发美容行业的发展戛然而止,其势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复现。

2

“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我们这个行业在逐步逐步衰退,追求的主要是清爽干净,不追求时尚个性。”上海美发美容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上美协”)常务副会长董元明将“改革开放”视为近现代中国美业发展的分水岭。

而他恰在这新旧交替之际,进入美业。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1991年龙抬头华安总经理董元明等人合影

董元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首批发型师。1961年出生的他,至今已在这个行业耕耘了40年。

1979年,董元明因高考差3分,与师范大学失之交臂。因无缘教师之路,他离开家乡扬州前往上海,接任父亲在国营理发店的岗位,拿起了扬州“三把刀”中的一把——理发刀。

彼时的上海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百废待兴,但美业的底子还在。

“当时上海有四家特级美发店,新新、南京、沪江、华安,从服务水平,技术能力及店面规模和配套设施等方面来看,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董元明回忆。

刚到上海的董元明先在长江理发店学习理发技术,为进一步提升技能,1981年,他又进入黄浦区理发技术中心进修,凭着出色的技能和才干,他先后在人民理发店、华安理发厅工作。

据其回忆,当时上海大多数美发师,均来自扬州。改革开放后,当地才逐渐兴起了一批美发师,但扬州人的理发刀仍旧是最具分量的。

1980年代始,上海步入美业发展黄金期。

和民国时期的上海类似,此时的上海时尚依旧为娱乐影视左右,最先刮起的是港台风。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庐山恋》张瑜

在1980年上映的电影《庐山恋》中,女主角张瑜43套青春靓丽的洋装大部分都由剧组从香港购得,“发型是上海老一代发型师张学明设计的。”董元明透露。

因着《庐山恋》的热映,“张瑜式”发型开始风靡上海。随后,山口百惠的“幸子头”随着电视剧《血疑》进入中国,上海滩一时间又多了好多假小子。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幸子头(又叫山口百惠头)

烫染也最先在上海得到普及。烫发工具由最初的“铁钳”升级为“电热帽”,再辅以烫发药水、卷发杠,甚至还有不少人买了发卷自己做卷发,顶着电热帽或者热毛巾加热定型。一时间,“全民烫头”。

当时,上海最大的一家理发店,等待烫发的人日夜排队,每天接待250多名顾客,星期天增加到350至400名。

3

不管哪个年代,时尚的推手和缔造者中,都有美发厅的一席之地。

在上海,南京美发厅、华安美发厅、新新美容城、沪江理发店等老字号国有美发店被并称为旧时“上海滩四大特级名店”,此外,红玫瑰、中原都曾名噪一时,但如今,尚存且发展不错的老字号,寥寥无几。

在淮海路的老沪江已于2001年歇业,店里的师傅四散而去,有些人自立门户,以“沪江”的名义开出了几爿理发店,影响力大不如往昔。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新沪江

有些则退出了中心路段,隐于街巷,低调地经营着。

但创办于1926年的华安美发厅(现上海华安美容美发有限公司)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沉浮后,至今仍旧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

民国时期,华安便已盛名远扬。

因其店堂设备和用具全部从法国引进,美容美发师皆聘请当时在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岑天福、阮三田、王文盛、阿毛、朱永海、吴春福等人,吸引了不少社会名流常常光顾。

在文革期间,华安是全上海唯一保留烫发工艺的美发厅,爱美人士都蜂拥至此,十里长街出现的排队盛况成了南京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990年代,国家取消服务业统一牌价,美发行业全面市场化,民营理发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给当时的国营理发厅造成了一定冲击。

时任华安总经理的董元明没有坐以待毙,开始基于原有优势探索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1991年7月至9月,华安投入380万元人民币,对店堂作全面装修,并于同年10月8日再次对外营业。

对于时尚走向,董元明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锐。

“1970至80年代,时尚风主要来自港台,但到了90年代,欧美、日韩的时尚便开始在中国大地流行开来。”董元明说。

因此,在装修期间,他没有干等着,而是开始组织员工赴海外,包括日本、德国等地学习,以保证华安能够同步世界潮流。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1999年的上海时尚/布鲁斯·吉尔登摄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1999年的上海时尚/布鲁斯·吉尔登摄

如今,走进华安,里头的繁忙依旧,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既保留着老上海的味道,如电热帽烫发、72刀半修面等传统技艺,同时也不乏一些时下新兴的项目,如纹绣、美甲、整形、植发等。

而在带着华安追赶时代之外,董元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逐渐适应新的角色,2011年,他接任上海美发美容行业协会会长,肩负起了更多责任。

4

改革开放至今,在某种时代机遇与政策真空共同营造的“温室”中,传统美业发展了近40年,但这种发展中,夹杂着一定的无序与混乱,而眼下,旧秩序正在被逐渐打破,行业面临着生态重建的挑战。

首先触到潮流的上海,也是第一个感知到这种变化并最早开始行动的。

近几年,美业最为外界诟病的是服务价格虚高、预付卡销售及不诚信等问题。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这是20多年积累下来的后遗症。”董明元解释,这一系列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早期,美业人在学习外来经营理念时,不管精华糟粕一概都吸收,形成了如今只注重销售,不注重技艺的结果。”

传统美业一方面困于自身原有的模式不知转向何处,一方面遭遇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不信任,进退两难。

此时,行业协会成了纾解这场危机的最佳纽带与桥梁。

2012年9月21日,商务部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开始积极推进有关发卡企业加强备案管理,落实资金存管和业务报告制度。2018年,上海通过了《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于全国率先对单用途预付卡进行地方立法。

在美业,这一政策的落地离不开上美协的配合。“为了保证行业人不偏离有关政策,我们会组织相关企业学习,明确监管细则,进而督促他们执行。”董元明说。

在一些政策法规较模糊的地方,上美协会主动说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以让大家能够放心经营。

而另一方面,作为美业的“娘家人”,上美协也承担着“呵护”行业发展的责任。

对于新兴的经营模式,董元明总是持鼓励态度,比如这几年悄然兴起的“10元快剪”,市场反馈不错,但若严格按理发店的标准来看,许多门店并不合格。

为了平衡利弊,上美协主动联系企业,了解其诉求,并向有关部门代为反映,为后者合规合法营业提供了指导及一个合适的从业环境。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随着上海时尚地位在全球的凸显,美业范畴的进一步拓宽,上美协的作用将远不止于此。

美业经纬丨上海美业江湖的最早闯入者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在2016第15届上海国际美发美容节现场

董元明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吴星宝讨论行业发展

“亚洲发型师节”“上海国际美发美容美甲邀请赛”“上海国际美发美容节”“中国国际美博会”……董元明细数这些在上海举办的美业盛会谈道:

美业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行业,我们希望协会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政府的要求和企业的需求进行有效传达,为上海继续引领中国时尚创造更好的行业氛围。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