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搖籃:客家文化,源遠流長

文化是在民族長期實踐,交往中產生的。封建社會時期,各民族往往是相互獨立的,族內有相似的三觀、共同的生活理念,有獨特的語言,族人好溝通,外族聽不懂。而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特點鮮明。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客家文化的特點,這得從四個方向入手:遷徙精神、崇文精神、尚武精神、團結精神。

客家搖籃:客家文化,源遠流長

遷徙精神

遷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沒有遷徙,就沒有客家文化的誕生。一次次的戰亂和分裂,客家先民克服困難,開墾新地,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帶到落後的客家地區。人口大量遷移後,繁衍生息。所以,客家文化是人們在封閉的客居環境中生存得以衍生延續,保存至今的文化。

崇文精神

  客家人志在四方,很少在國內仕途或文化事業找穩定工作,更多的是出國經商。男子往往讀完小學、中學便離家到南洋謀生,因此畢業後必須要學會打算盤,會記賬寫信,略懂一些外文。經商賺來的錢,他們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圖書儀器及頒發獎學金,迄今不斷。這也是客家地區文化發達的原因。

尚武精神

  由於遷徙,出外謀生,客家人就要有強健的體魄,高超的武藝。二十世紀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紀,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上山下海的擴大活動空間,沒有強健的身體是不行的。客家人大多生活在山區,山區打游擊鬧革命是家常便飯,客家人也為此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團結精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客家人無論是安處家園,還是身處異國,只要偶遇了客家人,心裡的激動之情便言於表,“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一番寒暄是免不了的,後續還可以一起吃飯,結交遊玩,互相幫助。

其次在給大家追溯一下客家文化的起源,河南省洛陽偃師市是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地,是客家文化的源頭。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人, 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 輾轉南遷,先後發展多省以及世界70多個地區,目前世界上已有一億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搖籃:客家文化,源遠流長

客家先民自中原遷居南方,總計大遷移五次。

從漢末至東晉,中原漢人南遷長江流域,這是第一次大遷移。

東晉時期,長江流域戰火紛飛,漢族民眾又繼續向南遷移。從東晉至五代,漢人又由長江流城南遷,這是第二次大遷移。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閩贛分遷至粵東、粵北。這是第三次大遷移。

明末政治腐敗,又值連年災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貪斂,武官誅戳無辜,致使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各地蜂起。清軍入關,進逼京師,清兵入閩,汀州、贛州大批民眾倉皇逃難,分遷至粵中及濱海地區,乃至川、桂、湘及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至貴州南邊及西康之會理,此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遷移。

明末清初張獻忠農民起義失敗後,四川一帶遭兵火之災,田園荒廢,地廣人稀。康照年間詔命農民遷往開闢墾殖,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遷移,所謂:“移湖廣, 填四川。”

客家搖籃:客家文化,源遠流長

今天的介紹先到這裡,生是客家人,無論何方都具客家魂,希望同胞們天天開心,健康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