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大臣,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它和大学士哪个更尊贵?


军机大臣,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它和大学士哪个更尊贵?

丞相作为一个正式职务,从明朝初年就消失了。

屠夫皇帝朱元璋将随他打天下的功臣几乎全部杀光,他炮制胡惟庸案,把前任丞相李善长和现任丞相胡惟庸全家抄斩,株连致死的有好几万人之多。从那以后,丞相就没有了,朱元璋把权力牢牢卡在自己手里,召集了一帮小跟班当秘书,成立内阁,这些小跟班被命名为大学士。朱元璋恐怕没有想到,这些小秘书后来竟替代了丞相的位置,大权独揽,甚至个别人还爬到了皇帝头上,皇帝一见他就吓得发抖,比如那个叫张居正的湖北人。

明朝的中后期,没有人再肯像朱元璋和他儿子朱棣那样争当劳动模范,都藏在深宫里玩躲猫猫。原本只是皇帝顾问和随从的殿阁大学士们就成了宰相,大学士官阶本在六部尚书和侍郎之下,但后来他们成了宰相,六部堂官们反而成了大学士们的跟班。

上述情况从明朝延续到了清朝,殿阁大学士们仍然是宰相。

但到了抄家皇帝雍正在位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

事情的起源是两个蒙古大佬在西北发动的叛乱,一个是罗布藏丹增,一个是策妄阿拉布坦,这两个名字很拗口的蒙古人让雍正皇帝伤透了脑筋,同时,他觉得由殿阁大学士组成的宰相班子处理起这些军务来十分不给力,原因如下:

首先,内阁的办公地点在太和门外,离皇帝太远,遇到紧急军务不能第一时间和皇帝磋商处理,效率低、速度慢,会误事。

其次,人多嘴杂路程远,就容易泄密,也是劳动模范的雍正皇帝不希望这些事儿传得沸沸扬扬,他想控制在一个小圈子范围内。

基于以上考虑,雍正皇帝成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军机处”,军机处的组织章程和办事规范由张廷玉主持制订。张廷玉三朝重臣,父亲张英也是大学士,作风干练忠谨,是清朝汉人中著名的能臣。

雍正七年的六月份,上谕任命了三个大臣入直军机,成为最早的军机大臣,他们都是雍正皇帝极为信任的心腹:

1.雍正皇帝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允详因为对雍正的无限忠诚和关键时刻对雍正的支持,成为铁帽子王,这是大清帝国和平时期的第一个铁帽子王。

2.大学士蒋廷锡。雍正对蒋廷锡也极为信任,三年前蒋廷锡母亲去世,雍正皇帝命令他归里葬母,之后回京,在任守制。这其实就是夺情起复了,一般的大臣,哪有这个待遇。不过蒋廷锡的成就主要是文化上的。

3.张廷玉。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军机大臣逐渐成了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中枢,而内阁大学士则被慢慢架空,但要说皇帝故意把偏心军机处,倒也不一定,因为军机大臣就是由大学士或别的重要职务兼任的。入直军机的分成两类,一类是老资格的大臣,叫做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掌握核心权力;另一类是资格稍浅的,叫做军机处学习行走,或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处在向核心枢臣的过渡期。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称呼,不知道还以为是运动员。

军机大臣们每天都行走于自己的官署、军机处和皇帝内廷之间,军机处的办公室极为简陋,只是一处低矮的小平房,在乾清门进去的左手边,一共五间,和紫禁城的巍峨壮丽比起来,军机处简直就是窝棚级别的,没有人能想得到这里是大清帝国的权力中枢,在里面办公的都是宰相级的大员。

到此时起,军机大臣的权力已经慢慢超过了大学士,到中晚清时有一个说法,大学士有宰相之名,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翁同龢就希望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退休,从而自己就能顺序顶上,把自己那个碍眼的“协办”两个字拿掉,当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学士——这种想法也有一定代表性。

更何况,晚清时的军机处一般都有亲王领衔,渐渐成了惯例,如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等,而亲王们是绝对不会兼任大学士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晚清时的军机大臣,实权已经高过内阁大学士。但论尊贵程度,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时,由于权力下移,地方督抚权力日重,著名督抚任大学士的渐渐多起来,如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或两江总督时,同时也是内部大学士。但督抚从来没有同时担任军机大臣的,刚才提到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位晚清的股肱之臣,就从来没有担任过军机大臣。而曾任直督和江督的袁世凯和张之洞,则是在卸任总督之后,才入直军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