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現形記其八:水滴籌們的愁和仇


互聯網現形記其八:水滴籌們的愁和仇


水滴籌打人、點滴相互“強行”拉客、相互寶上演“我媽是我媽”鬧劇,這個4月彷彿到了瓜農的豐收季,各種奇怪的瓜都在這個月蹦了出來。


大病眾籌也好,網絡互助也罷,從產品的角度來看都是集眾人之力扶危濟困,以一種類似公益的模式為用戶提供幫扶或是保障。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在接受採訪時曾明確表示,水滴公司是商業公司,公司希望用商業的經營方式來解決大眾的某些痛點或社會問題,並且要從中有合理的收入養活自己。


是的,你們所認為看起來像是公益性質的水滴籌,實際上是商業公司,天下並沒有什麼免費的午餐。


網絡互助更是如此,曾經受到資本追逐的17互助也在去年表示,一直以來,因公司沒有找到通過互助服務盈利的模式,導致項目虧損嚴重。


對的,你們所看到的各種互助項目想靠項目內部盈利養活自己,基本上可以說是開玩笑。


知名的大病眾籌平臺需要商業手段活下去,並非公益;當前大紅大紫的網絡互助更是難以盈利,已有不少“先行者”倒在路上。


本篇文章試圖說明:大病眾籌和互助平臺為何難以做到自給自足?這些和公益沾邊的互聯網產品又要如何活下去?


高成本下的盈利困局


為什麼說大病眾籌和網絡互助都是高成本?其原因在於,這一類的互聯網產品與保險有本質上的區別,對於獲客和運營都有極高的要求。


以互助為例,17互助創始人高競此前曾表示,平臺創立以來整體獲客成本是向下降的,最貴的一個用戶獲客成本在1200元,平均下來每個用戶在20元左右。而像水滴互助這種有強勢背書的平臺,獲客成本則可以低到每個用戶2元。


在一開始,平臺間的差距就已經被拉開。


相互寶內部人士向普通財經表示,網絡互助對於平臺的技術能力、運營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相互寶每期分攤扣款,要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筆的支付代扣,只有支付寶這樣經過雙11交易峰值考驗的平臺還能夠做到。而且,每筆支付扣款會產生大約0.01元的成本,光一期扣款帶來的技術成本就接近百萬元。


另一個更加困難的點則是運營。即便對螞蟻金服這樣的大公司來說,運營幾千萬大病保障用戶也是一件難度不小的事情。"在做相互寶前,支付寶保險事業群已經通過好醫保、寶貝守護計劃積累了很強的健康類產品運營經驗,所以才敢在2018年重啟相互寶項目。"通過芝麻分這樣的信用准入機制,相互寶能夠有效保證用戶分攤的履約率,保證計劃長遠、穩定運行,而不會出現因為扣不到款而導致計劃無法運轉下去的問題。


簡單說,小公司想要做互助,在獲客上就是難題,大公司雖然可以從其他渠道向互助項目引流,但無論是在支付通道還是技術支持上需要付出的成本也是隻高不低。


更具體點來說,中國首家網絡互助平臺“康愛公社”從2011年成立到2017年這六年裡一直在虧損,直到2018年才勉強做到盈虧平衡。


這還是被各家大公司關注的行業產品,大病眾籌又如何?


水滴籌的沈鵬說,公司從2016年成立到2019年底這段時間裡,一直在虧損,但沈鵬並沒有進一步說明具體虧損原因或是成本到底有多高。


這裡不妨簡單思考對比一下。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徐永光曾介紹,國際上一些基金會的成本加起來能達到50%,單就行政成本來說,一般在20%左右。不僅行政成本高,國際上許多公募基金會的籌資成本都超過了10%。如世界宣明會僅籌資成本就10.4%。世界著名慈善組織樂施會籌資成本也控制在16%。


這裡說的僅僅是籌資成本,如果再算上網站運維、項目宣傳、辦公場所租賃、線下推廣等等成本,想要讓一個眾籌產品以0手續費的方式運作3年,不僅僅是賠本賺吆喝這麼簡單。


至於後續的線下核查產生的費用……具體支出雖然不清楚,但可以思考一下今年想要出差審核的成本有多高就夠刺激了。


從成本的角度看,無論是做大病眾籌還是網絡互助,看上去都像是“公益項目”一樣。


那有趣的事情就出現了,強拉用戶進入“公益項目”乃至於大打出手,為了“公益項目”這麼做值得嗎?還是背後另有打算?


醉翁之意


歐陽修在滁州浪的時候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過了4年,正值壯年的歐陽修回朝任翰林學士。


某種程度上,大病眾籌和網絡互助平臺和當時歐陽修的感覺有些類似。雖然不在朝中(不賺錢),但我確信回去(賺錢)只是時間問題,現在交朋友(搶用戶)才是正道。


為什麼說這些平臺“搶用戶”才是正道?搶到了足夠多的的用戶就能盈利嗎?


事實是,只要用戶夠多,盈利真的不是問題,問題是想怎麼盈利。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且比較普遍的盈利方式就是向保險導流,或是成立保險經紀公司合作賣保險。


以水滴公司為例,2016年創業推出水滴籌,2017年5月推出健康險嚴選平臺水滴保險商城。2019年年度新單年化保費超60億元。你要知道,有三馬加持的眾安保險在2019年的總保費收入才是146億多一點而已。


可能有人會問,保險導流而已,這個才能賺多少錢?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項調查顯示,1/3的相互寶用戶受訪者表示非常有可能在未來6個月中購買重疾險,在一線城市這個比例更高達55%。而在沒有參與相互寶的用戶中,這個比例只有22%。


一本財經曾報道,某頭部保險公司的獲客成本已經高達上千元。


按照水滴對外披露的超8000萬保障用戶,假設每個用戶的導流費用是200元,這8000萬用戶就直接貢獻了160億的收入。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


當前相互寶總用戶量約為1.05億,如果有1/3用戶被導流至保險平臺購買重疾險,每單提成被壓低到100元,可產生的營收約在35億元左右。


大病眾籌賺錢嗎?不賺錢,但是真的能拉來用戶。


網絡互助賺錢嗎?不賺錢,但是用戶粘性真的高。


保險導流賺錢嗎?特別賺錢!慧擇保險招股書披露,人壽和健康保險產品的佣金費率通常高於財產和意外傷害保險產品的佣金費率,而長期人壽和健康保險產品佣金費用更高,首年保費可以抽取19%-110%的佣金。


這只是大病眾籌和網絡互助賺錢方式中最簡單粗暴的一種。


拓展思維繼續思考,這些平臺還能做什麼?


首先,最簡單的,基於龐大的用戶量賣廣告,不僅僅是在發起頁面,後續用戶在每次轉發籌款的過程中都會帶來新的廣告收入。


其次,聯合互聯網醫療平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大病眾籌或網絡互助平臺吸引的用戶多是本身健康情況出現一些問題或是對自身健康比較關注的人群。與互聯網醫療平臺合作則可以針對性地為這部分用戶提供服務。


再往後想一想,相互寶所包含的老年防癌計劃直接針對的是超過60歲的高齡人群,但為這部分人群申請加入的一般是子女。


養老服務是不是又可以跟著推出來了?


但是,這一切的基礎都是有足夠的用戶,否則都是白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水滴籌和輕鬆籌在線下為啥要這麼著急的爭搶用戶,乃至於大打出手。


畢竟沒有用戶的話,上面的各種盈利手段都是空談,資本也不會跟著一個天天虧損的眾籌項目一直融資。

結語

互聯網上的很多東西看起來都像是免費的、公益的,但事實上這些公司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賺錢,沒有哪家公司可以一直公益下去,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公司賺錢就是錯的。


大病眾籌和網絡互助在本質上都是在為用戶提供醫保之外的保障,避免用戶一夜之間因病返貧。同時,這一類產品的出現也為保險業提供了競爭對手,有助於保險業效率的提升。


除此之外,這一類產品尚未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監管,資金、經營風險仍然存在。


人民日報在2019年4月份曾發文重點提到,目前網絡互助組織歸口在民政部門,但很多互助平臺的運營模式,早已超出傳統的籌資、募捐等界限,屬於精算等保險專業範疇.有必要強化對"網絡互助"管理的頂層設計,明確各部門職責,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政策,使之成為提高居民福祉、完善社會治理的得力手段。


總的來說,產品是好的,技術是對的,只是在執行的時候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偏差。與其在一旁居高臨下地去批判這些偏差,不如真的彎下腰去看看腳下的路要怎麼走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