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的毁灭

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童年曾因父母离婚而不快乐,她的性格有很多的矛盾,是一个善于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1943年23岁的她发表《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一举成名,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旅居美国,代表作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半生缘》等。

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的毁灭

傅雷赏识其才情,高度评价《金锁记》,认为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张爱玲《金锁记》写的不仅是曹七巧的悲剧,也是长白和长安的悲剧。曹七巧将自己扭曲的心灵,自身得不到的价值,统统以爱的名义,逼迫自已的儿子和女儿过上同她一样不堪的人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现实意义的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是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提出的,她认为情感勒索者是被培养出来的,培养他的人就是被勒索者。这些被勒索者往往有过度的责任感与罪恶感,把勒索者的不幸与痛苦责怪到自己身上,而勒索者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对其进行控制。

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的毁灭

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难免都会有七情六欲的情感。我们不妨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性是如何毁灭的。

一、将自身价值依附于别人和周围环境,是曹七巧摆脱不了情感勒索的原因

曹七巧出生在一个不富裕,但生活无忧的家庭,原本她也是个向往生活、渴望爱情的普通女孩子,原本也有钟情与她的人。

然而在她嫁入姜家之后,悲剧便开始了,嫁为人妻,没有丈夫的庇护,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家事做陪衬,所以有二少奶奶的名分,却没有世家小姐的教养,说话做事又尖酸刻薄,处处不讨好,她在姜家处处受排挤,连出生贫寒的下人也敢对他说三道四。

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的毁灭

七巧自己知道,若不是因为二少爷身体原因娶不上贵族,就凭她这样的出身,是进不了姜家大门的,姜家的人瞧不起她,因此每当姜家有新来的人,她总是分外亲热,见风使舵,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太搭理她。别人无视她,她就常常去老太太面前嚼是非。七巧凭着自己的泼辣劲儿,闹得整个江家鸡犬不宁。

此时的曹七巧面对家庭地位的低下,情感需求的不满足,自身价值的不能肯定,产生了压力和焦虑的情绪,为了克服这种情绪,她开始伪装自己向那个家庭屈服,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惹不得的,才可以保全自己。此时的她就是那个时代和家庭培养出的被勒索者。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潜质,而不只在于生存”

其实,每个人的存在就是价值所在,并不需要费力去证明什么。在与人的交往中,如果你是个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别人与你相处是愉快的,你将会把体贴、善解人意、随和展现给他人,你会觉得如沐春风。但是如果太在乎别人,把别人的感受和好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往往更加注重取悦别人,使自己受到委屈,没有自尊。

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的毁灭

如果说旧社会带给女人的精神枷锁使女人成为被勒索者,而现代社会中勒索者的不幸与痛苦责怪到别人身上一样有章可循。

那天陈萍刚工作完回到家,父母又打电话催她考公务员:“你现在的工作就是混日子。你不找一份像样的工作对得起我们吗?我怎么会养出你这样的孩子?”无力应对父母的权威、尊严和面子,陈萍成功地被勒索,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情感勒索》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说:“在情感勒索的关系中,我们以(牺牲)自己的需要为代价,去关注别人的需要。通过对别人的让步,我们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短暂的安全假象,使我们得以栖身其中聊以自慰。我们避免了冲突和对立,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

二、自我价值感无法真正体现,必将陷入情感勒索的困境之中

曹七巧生活在一个被否定的环境下,挣不脱,逃不掉。她本性不坏,但却被生活一步步逼成了最不堪的样子。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她在遭遇情感勒索的同时,也在勒索自已的子女,起初她只是发泄不满,到最后她将语言化成一种暴力,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当做子弹。

人性的扭曲,不能体现的价值将她由被勒索者培养成勒索者,曹七巧把自已前半生遭遇的不幸发泄在了自已子女身上。

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的毁灭

她有严重的恋子情节,以爱的名义,不着急让儿子长白成亲,娶了媳妇后又编排各种段子恶心儿媳妇。长白两任老婆被她逼死,天天花街柳巷混沌度日。

她对女儿更加让人胆寒,以怕女儿跟人跑为理由,在当时不兴裹脚的情况下,不听劝也不顾长安哭闹,硬是给她裹了一年多的脚,导致长安的脚变成畸形。她抱着保护女儿的名义,粗暴的喝斥一切与女儿走近的异性。她得知女儿长安与同事世舫好,而且在两人分手以后,不顾一切损坏长安的形象,彻底摧毁了这段姻缘。

一个人通过利用他人的弱点,比如恐惧感、义务感与罪恶感,来直接或间接迫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并不惜牺牲另一方的利益,这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勒索”。

反观我们身边的人,大部分的勒索者并不是恶魔,他们很少被内心的邪恶所驱使,相反他们是被心魔所驱使的。

小丽的男友非常没有安全感,要时时掌握小丽的行踪。一旦暂时找不到小丽,就会疯狂地打电话,或是直接去她的家里找。

她每次跟他解释,他都会情绪爆炸!“我会这个样子,都是因为你!就是因为你上次隐瞒我!我才会变得这么没有安全感,所以为了要让我安心,这是你应该要为我做的。

他不分场合对小丽大吼大叫,发怒的样子很可怕,让小丽觉得自己很糟糕。但是发怒之后,如果小丽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他又会对小丽很好。小丽时刻担心他会“爆炸”,每天都像被威胁一样。这场恋爱小丽觉得得好累。

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的毁灭

打着“爱”的旗号,利用双方之间深厚的感情,企图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就会变成一种非常可怕的行为,而且这种可怕的行为,离我们一点也不远,几乎每天都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三、提升自我价值感是摆脱“情感勒索”的重要基石,是生活幸福美满的依据

曹七巧自我价值感的的缺失,导致伤害别人来抚慰自己,殊不知越陷越深,自身没有得到释放,还连带着拖累了两个孩子,最终儿子、女儿都沉迷在烟铺上度过余生。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无时无刻都被周围的环境影响着,中国有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置身于某种环境下,就会成为了某一类人。

《金锁记》中这样描写曹七巧:“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曹七巧完全有机会扭转自己后半生的命运,不让自已的一双儿女重蹈自己的覆辙。只是她被金钱和利益蒙住了双眼,被压抑的灵魂扭曲了人性。

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教训,女人变成母亲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但是要当好母亲可就不容易啦。一个母亲才是一个家庭真正的风水,明智的女人让长辈享天伦之乐,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丈夫有强有力的支撑。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把一些激烈的情绪,如抱怨、悔恨、缺乏安全感、恐惧、气愤等带进每段亲密关系中,这就是我们的痛处,只有将这些痛处赤裸裸的展现在别人面前,情感勒索才能控制。

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的毁灭

提升自我价值感是控制“情感勒索”的重要手段。

①重视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展现对他人的信任

自己的情绪来源自己并属于自己,有独立自主性,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被环境控制,很豁达、很绅士。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允许同一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会保持开放、信任的态度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愿意去冒险。

②学习、了解并接纳自己的各种特质

特质就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是其内部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性。特质没有好坏,要愿意接纳自己的每一个特质,相信自己,停止批评与评价自己。更多的时候要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

③有选择性地建立自己的情绪界限

情绪界限的概念:“我为我的情绪负责,不为他人的情绪负责。”当建立了情绪界限,可以保护并让我们在情绪上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至于因他人过多或者不当的情绪要求,使情绪界限被侵犯,不至于因他人过多的情绪而受到干涉,或者迫使忽略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从“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的毁灭

建立情绪界限的步骤是:停、看、应。

停:停止对话,转移情绪,离开现场。面对对方的要求不做改变,坚持立场,不去说服他。

看: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回顾历程和自我感受,把自已想要的对自已说出来,安抚自己的焦虑感和罪恶感,提醒自已的情绪界限在哪里。

应:拟定因应策略、练习并应用。设立不同程度的目标,有意识的选择,认为“满足别人的需求”不再是一种饱含罪恶感的习惯,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

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上访,儿子想和他沟通,他对儿子的态度不好,儿子也有些生气,这时候马皓文说对不起儿子,我是第一次做爸爸,儿子选择原谅爸爸无心之失。

儿子成为宇航员,希望马皓文放弃上访,害怕爸爸的举动干扰到自己的工作,这时候马皓文失望的说我一直以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今天看来是失败的。儿子不久后也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对马皓文说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儿子。

结语

在“情感勒索”的博弈中,没有真正赢家和利益获得者。自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关系,值得我们以健康和幸福为代价去维护。

从《金锁记》回看七巧的一生,现实的残酷,亲人的冷漠,使她的人性发生了扭曲,她觉得只有金钱才是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她把曾经的冷漠都还了回去。在她的生活中“情感勒索”无处不在,她所谓的自我价值用勒索与被勒索相互缠绕,而她深陷其中并不自觉。想想幸而我们没有生在那个对女性不公的年代,幸好我们生存的环境是积极的,幸好有家人、朋友,我们可以在爱中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