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薦|一個人的心如果澄淨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01

林清玄玩味孤獨與自在生活

林清玄是當代著名的散文家,他出生在臺灣一個貧窮的家庭,小學三年級的夢想是以後成為一個作家,但當他對父親說出這個理想時,父親並不知道什麼是作家。

他說,在家裡寫字,寄出去,就會收到錢。父親當場給了他一巴掌,說:“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事,如果有,我早就去做了。”但這沒有打滅他的作家夢,17歲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後,在創作上便一發不可收。

林清玄在30歲以前,他的作品便囊括了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因此,被非常幽默地稱為“得獎專業戶”。他更是《人民日報》推薦的必讀作家。

02

孤獨是種大自在

——在大千世界中為自己

創造一個“小千世界”

林清玄的文章大多是從身邊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談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滿禪境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質樸尋常、又自主尊嚴的精神境界。這一次,林清玄談的是孤獨和自在。

提及孤獨,林清玄說:“世人在提到‘孤獨’一詞時,往往含帶同情和憐惜,如同霧裡看花,根本謬解了當事人的心境。

“孤獨”這個詞並不專屬於某一個行業或者某個年齡段的人,它早已成了人生的一種常態,它屬於生命的很多個瞬間,用更廣闊的一個詞語來形容,這是一種“國民性孤獨”。

書薦|一個人的心如果澄淨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使我們對“孤獨”這個詞誤會很深,我們常常在感覺孤獨時,就去做點其他的事,以此來轉移注意力,其實這是封閉了自己的心。

未來20年,中國的社會階層會更加分明。而社會階層的形成,不僅是物質的分化——精神境界、精神層次的分化,才是起決定作用的。精神層次的高低,將會決定你未來生活層次的高低。越是發達的社會,越要懂得玩味孤獨。

孤獨,它不是一個淒涼、貶義的詞。林清玄在書中寫,他每天都有數小時的時間在書房,有時寫作,有時讀書,有時他什麼都不做,任憑一個人靜靜地讓想象力飛奔,有時回想自己曾背過的詩,有時候回到童年家門前的小河,有時候打開朋友送來的酒一個人小酌……在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日常中,玩味孤獨。

03

孤獨是種大自在

——你若讀懂這句話,

就懂了孤獨,也懂了自在。

很多人的孤獨感來自不知該如何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一個渺小個體飛奔起來也追不上龐雜大千世界的腳步,我們該如何平衡?

林清玄在《孤獨是種大自在》這本書中為我們解讀了個人與外部世界的相處關係:其實孤獨也是個“獨樂”和“獨醒”的過程。所謂“獨樂”是一個人獨處時也能歡喜,有心靈與生命的充實,就是一個下午靜靜坐著,也能安然;所謂“獨醒”是不為眾樂所迷惑,眾人都認為應該過得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適合我們。在這個信息高速飛快的年代,我們應保持獨立思考的個性,才能活得更從容自在。

外部世界每天都在變化,林清玄的人生智慧是:在茫茫的大千世界裡,每個人都應該保有一個自己的小千世界,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遊、歡娛、憂傷甚至懺悔的地方,應該完全不受到干擾,如此,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才有意義。

我們面對孤獨時,會有三種層次,而這三種層次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不喜歡獨處的人,孤獨時,會感到痛苦;習慣了孤獨的人,能夠跟孤獨和平共處;而真正懂得孤獨的人,能夠玩味孤獨,欣賞孤獨,並在孤獨中獲得更自在的人生,這是一種最高層次的精神世界。正如書的封面上的那句話:“一個人的心只要澄靜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書薦|一個人的心如果澄淨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04

林清玄玩味孤獨與自在生活

《孤獨是種大自在》新書上市

世人在提到“孤獨”一詞時,往往含帶同情和憐惜,如同霧裡看花,根本謬解了當事人的心境。

《孤獨是種大自在》是林清玄先生的精選散文集。他從人生歷程中所遇見的一系列事與情和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身邊事例,談人生,談孤獨,談自在,談充滿禪境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自在從容的境界。

他把高深的人生道理,通過不俗的故事一一道來,令人醍醐灌頂,人生境界都有精進。

書薦|一個人的心如果澄淨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張德芬說,林清玄是她的靈性開悟啟蒙作家。確實,我們讀名家的書,不為別的,只為他們會給我們帶來生命層次的躍遷。

“孤獨是種大自在”,你若讀懂了這句話,就懂了孤獨,也懂了自在。

在當今浮躁的社會,只有獨處時,我們才能感受真正的自在與從容。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

書薦|一個人的心如果澄淨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