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藥材|中藥界的“調味料”,你不知道的妙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湯婕 陳靈君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喝”二字,而讓吃喝變得有滋有味的,正是那各種各樣的調味品,生活中我們也是萬萬離不開這“油鹽醬醋”。

舌尖上的药材|中药界的“调味料”,你不知道的妙用

【酒】

舌尖上的药材|中药界的“调味料”,你不知道的妙用

當前製藥的酒分黃酒、白酒兩大類,浸藥多用白酒,炙藥多用黃酒。酒性大熱,味甘、辛。能活血通絡,祛風散寒,行藥勢,矯味矯臭。

藥物中生物鹼及鹽類、苷類、鞣質、有機酸等有效成分皆易溶於酒,藥物經酒制後,有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療效。酒炙法常用於活血散瘀、祛風通絡及動物類藥物,如黃芩、黃連、大黃、烏梢蛇等。

【醋】

舌尖上的药材|中药界的“调味料”,你不知道的妙用

當前製藥常用米醋,《本草綱目》指出,製藥用醋“惟米醋二三年者入藥”。醋味酸、苦,性溫。具有引藥入肝、理氣、止血、行水、消腫、解毒、散瘀止痛、矯味矯臭等作用。

醋不僅能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提高療效;還能使大戟、芫花等藥物的毒性降低,此外醋還有殺菌防腐的作用。醋炙法常用於疏肝解鬱、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藥物,如延胡索、甘遂、柴胡、香附等。

【蜜】

舌尖上的药材|中药界的“调味料”,你不知道的妙用

中藥炮製常用的是煉蜜,即將生蜜加適量水煮沸,濾過,去沫及雜質,稍濃縮而成。

用煉蜜炮製藥物,能與藥物起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療效或起解毒、緩和藥性、矯味矯臭等作用。蜂蜜味甘性平,有甘緩益脾、潤肺止咳的作用,因此,蜜炙法多用於止咳平喘、補脾益氣的藥物,如枇杷葉、款冬花、黃芪、甘草等。

【食鹽水】

舌尖上的药材|中药界的“调味料”,你不知道的妙用

為食鹽的結晶體加適量水溶化,經過濾而得的澄明液體,主含氯化鈉,且氯化鈉含量不低於96%。

食鹽味鹹,性寒。能強筋骨,軟堅散結,清熱,涼血,解毒,防腐,並能矯味。食鹽能引藥下行,增強療效,因此鹽炙法多用於補腎益精、療疝、利尿和瀉相火的藥物,如杜仲、車前子、知母、黃柏等。

【生薑汁】

舌尖上的药材|中药界的“调味料”,你不知道的妙用

為姜科植物鮮姜的根莖,經搗碎取的汁;或用乾薑,加適量水共煎去渣而得的液體。

生薑味辛,性溫。升騰發散而走表,能發表散寒,溫中止嘔,開痰,解毒。藥物經薑汁炙後能抑制其寒性,增強療效,降低毒性。姜炙法多用於祛痰止咳、降逆止嘔的藥物,如厚朴、竹茹、黃連等。

舌尖上的药材|中药界的“调味料”,你不知道的妙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