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一個鐵道兵子弟對父母的感懷


“五四”青年節——一個鐵道兵子弟對父母的感懷

《“五四”青年節——一個鐵道兵子弟對父母的感懷》


  2020年5月4日,又一個“五四”青年節到了,我依舊深深感受到當了三十多年鐵道兵的父親和跟隨鐵道兵部隊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二十年的母親的青春喜悅,他們的鐵道兵經歷是光榮的、是值得我驕傲一生的。


  1948年,18歲的父親張國良因為受家鄉抗日英雄節振國思想和事蹟的影響,入伍參加了鐵道兵前身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從此,鐵錘和鋼釺成為槍支以外的武器,在經歷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衝殺時,也經歷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搏命。從傷殘軍人的父親身上,我看到了一如《鐵道兵志在四方》歌中所體現的不畏犧牲、甘於奉獻,青春豪邁、志在四方的戰鬥精神!這種精神融入到了父親的夢想與情感中,也影響著每個家庭成員,半個多世紀以來始終是我家的一面旗幟。


  我的母親李家珠,上世紀五十年代從北京師範大學政教專業畢業後,在北京市豐臺區學校任教。“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那個時代誰是最可愛的人呢?作家魏巍寫的著名報告文學作品給出了答案。一心向黨、追求進步的母親與剛剛從朝鮮戰場載譽歸來的“最可愛的人”我的生父,走到了一起,並從此成為志同道合、相敬如賓的摯愛夫妻。從此,本可以在首都北京父母兄弟姐妹身邊一生安安穩穩生活的母親,隨著鐵道兵二師部隊建設轉移,無悔的投身於鐵道兵子弟和地方學生的教育教學之中,汗水和心血拋灑在湘江之濱、秦巴山脈和三晉土地。婚後,母親被調入湖南省長沙市育華小學(鐵道兵二師子弟學校)教書,任教導處主任、副校長。1972年調入陝西省安康地區紫陽縣芭蕉口學校任副校長。1974年調入安康地區團結小學任副校長。1976年調入山西省古交工礦區西曲小學任副校長。


  今天,回味父母年輕時與鐵道兵為伍的戰鬥歷程,我彷彿能聽見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的硝煙裡父親和他的戰友們“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的有力號令,看到有人獻出年輕的生命。我彷彿聽見芭蕉口學校地方學生徐履平在與母親分別四十六年後仍在尋找母親的問話“你知道鐵道兵家屬、李副校長在哪裡嗎?她對我們很好。” 的聲音,看到母親在簡陋教室認真教課的身影。


  三尺講臺連著未來,和平年代也有犧牲。父母以最美好的青春時光轉戰南北,無私無畏,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開出了絢麗多彩的鮮花 ,結出了豐碩飽滿的果實。他們的青春在鐵軌延伸中鋪展,在隧道掘進裡向前。誰說鐵道兵消失了呢?不,我可以自豪的以父母青春的名義回答:鐵道兵永遠在人民心目中閃光,鐵道兵精神必將在我們子弟中傳承。


“五四”青年節——一個鐵道兵子弟對父母的感懷

圖片來至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