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王莽新政?从“托古改制”一词,漫谈王莽政权下的举措

引言

王莽作为新一个大汉领导人,江山则是他亲手夺下的大汉江山并改国号为“新”,而作为新的领导人他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国号,而是一个新的阶层:豪族。所谓豪族就是有权有势的大家族,中央为大家族地方为豪绅,这些人在掌握着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土地,这与贵族不同,贵族仅仅在中央而豪族分布在各地。而贵族跟皇权挂着勾十分脆弱而豪族则是十分坚强,所谓贵族大多是外戚、权臣之类的,但废侯也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豪族大规模登场的源于在于汉武帝的《告缗令》民间互相检举财富多的商人收税,当然如果商人没有和官府挂扣很容易被抄家,而这些社会经精英们自然有办法:财富变更。将钱换成土地,这就无法收财产税,属于不动产但这也不是随便换的,于是就开始了地方豪族利用钱权进行强买强卖,就这样大量的土地兼并开始了。第二种方法则是官民勾结,将垄断开始大发特发,官商勾结这时候就出现了两极分化,官商越来越富,民间越来越穷。

何为王莽新政?从“托古改制”一词,漫谈王莽政权下的举措

将官方盐铁售卖权给予豪绅

将盐铁的渠道给与豪绅,此时豪绅则已经大发特发更是拥有无数的土地。这时候在大汉主要的财富则是豪绅供给也就是商税,而这些豪绅将官僚纠集在一起的时候,土地兼并则会越来越严重。这时候关东则就爆发了流民,流民主要原因则是没有土地,大量的土地被兼并自己流离失所开始逃亡。而豪绅地主则不可能收取大量的流民,而是将流民做家奴或者收取年轻女人或者强壮男人。

这些流民的结局只有三种:政府杀死,灾难饿死,地主吸收。所以说地主则不断吸收慢慢壮大,不断有钱有权还有人,此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类似于自卫的堡垒。这时候私人武装的带来则是成为隐藏的军事势力,比如在五胡乱华的时候,在河东的薛家在混乱的年代却依然不倒足可以看出自身实力的强大。

何为王莽新政?从“托古改制”一词,漫谈王莽政权下的举措

坞堡

这就是豪族生命力强于贵族的原因,贵族拥有私人武装那就是谋反的罪名,但豪绅的私人武装则是汉武帝默认的。毕竟流民的吸收豪绅是占一半,流民的产生则是自己所做的。而此时随着豪绅的实力越来越大就产生了扩大势力的意图。文化培养上汉的察举制被豪绅垄断,这种人才上升的通道被地方垄断这是十分危险的,地方的豪族类似于自己的小朝廷。随着不断地垄断那么社会贫富差距则会越来越大。

豪族作为地头蛇,具有家族观念,这时候就出现了传承和祭祀,这是一种文化洗礼凝结家族力量。在这种家族种地位最高的族长所说的话比法律更有效率在另一方面豪绅家族的崛起也是司法系统的崩塌,由此贵族时代过渡到豪族时代。而这两个阶层引发了西汉的浩劫。

《桃花源记旁证》记载: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一、土改废奴后豪族社会结构破坏给天下大乱埋下祸根

王莽新政第一刀给了土地和家奴,恢复井田制,土地国有制不准买卖以及家奴买卖。这从名义上把土地私有制改为了国有制,而家奴的买卖将天下成为自由的国度。而这一刀将狠狠砍在豪族身上,这有私心的,毕竟王莽靠豪绅篡汉,那么也会有下一个王莽出来,豪绅必须打压。而这个井田制出自周代这就是有托古改制的意思,将田进行分化按阶级进行分配与耕种,这太过于理想化。

何为王莽新政?从“托古改制”一词,漫谈王莽政权下的举措

井田制

根据《通典》卷三记载: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夫始分之于井则地著,计之于州则数详。迄乎夏殷,不易其制。

这在分配上有很大的问题,劳动力少的根本种不了,劳动力 多的不够种,这都是面临时代的问题,而王莽却没有丝毫考虑。只按照远古圣贤的做法来治国,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上面说了豪绅如何起家,靠的就是土地兼并和人口买卖。这两个直击豪绅痛处,从根源上打压豪绅势力,但他这一刀如果深就把豪绅致死,如果不深那么豪绅反咬一口也不好受。

土地兼并是豪绅能够与中央抗衡的唯一手段,这也是历代王朝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如果给豪绅土地以求安稳那么让他吐出来可不是很容易的。王莽上台很大原因就是靠着托古的儒家派,但这都是小角色只会空头呐喊古代文明的美誉却不思考问题。而王莽能够上台是豪绅给予的利益交换,但上台之后反咬一口这就产生了矛盾。

何为王莽新政?从“托古改制”一词,漫谈王莽政权下的举措

王莽传播儒学

王莽是具有迷惑性的,在刚开始基于豪绅封侯则是安稳的行为,更像一种温水煮青蛙。随着王莽的上台时间越久他自己的私心就会越大,而在废奴方面打着圣人旗号:天地之性人为贵。家奴在当时未必不是个好去处,而且不是每个豪绅都对家奴打压,而是同化后为家族效命。他忘了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家奴,还是土地兼并和政府的苛政,他们在地主豪绅家反而生活更加的好。

当新政出来,看似利民则时则相反,天下饥民盗贼横行,不符合时代的政策颁布造成了社会机构的剧烈变化。豪族频频打压而地方底子硬的豪族开始与中央对抗,火药味越来越浓,旧社会的秩序被打破,天下大乱即将开始。

二、根本的经济触动将完全引爆这场灾难

经济是一国家的根本,在经济方面的改革要比其他方面更加的慎重,而王莽这次改革则是按照古代经书《周礼》《乐语》而来,名为:“五均六筦”之法。简单来说就是剥削企业,政府经营市场等,也属于托古改制。在儒家“士农工商”中农是天下第一,所有鼓励所有人去种农,而对其他企业则是大力的剥削使之为农服务。

五均则是五均赊贷,类似于对无物价的管理和官方贷款,主要在六大城市施行,在北方的长安、临淄、洛阳、邯郸、宛和程度。这个五均呢则是规定了商品随着月份和质量得价格变化,在理想上可以将市场进行调节,但在政策下放的时候变了味。地方政府和豪绅把这个政策作为敛财工具,物价既然可控了那么就可以大肆的敛财,因为关于市场价格根本没有人去评估,所以这种物价则是自己定的。

何为王莽新政?从“托古改制”一词,漫谈王莽政权下的举措

强买强卖

最终变成了强买强卖,肥了地方,苦了百姓,而中央则是寥寥数钱。在贷款方面王莽也是有一把手,将非生产性消费不收利息而对生产的则收年息百分之十。这个利息在当时并不高,毕竟是农耕时代,所以表明王莽在制定的时候想法是好的。但这种利息的变化本来就是市场决定,而政府参与之后那就不一样了。

地方官员将不需要贷款的也贷了款,越来越多的人在贪官的治理下,越来越贫穷。而这些中产阶级和地产阶级的矛头指向了谁?还是王莽。而还没有结束,王莽开始了最致命的改革货币改革。一共四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大面额货币,之前流通的是五铢钱,而王莽改币最后的货币是错刀,一个就可以值五千五铢钱,这就是霍乱的开始。

何为王莽新政?从“托古改制”一词,漫谈王莽政权下的举措

错刀

这种大面额的货币的产生就可以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震动,造假的兴起,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造假,这时候全国金融系统开始了瘫痪。而王莽面对此情况则是不断地更改货币,越来越多的复杂货币就出现了,甚至出现了六类货币,整个市场彻底崩溃了。而在最后不得已换了五铢钱, 这也就结束了改币的历程,而此时霍乱爆发了。

根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时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三、天灾与新政的配合将新的王朝彻底崩塌

新朝10年,与匈奴作战,11年蝗灾四起,青州盗贼,12年高丽反叛,13年西域都护被杀西域失去控制,16天灾地震大雪,王莽与匈奴仍在战斗,22年,关东流民百万,灾荒不断。这些天灾加剧了王莽国家的崩塌,黄河改道将天灾蝗虫来的更加猛烈。

黄河再次泛滥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而面对这种天灾王莽又如何处置。黄河之水导致万里良田被冲毁,万人流离失所,开始暴乱抢粮食,瘟疫横行。这时候灾民揭竿而起占领山头抢官家粮食,越来越多的山头起立,农民起义开始了。公元11年,在黄河改道的同年,匈奴的骚扰和流民的增多,盗贼频发,公元15年五原人民起兵造反,千人的反叛武装在王莽的消灭下用了一年之多。从那之后各地开始起义,发展到数万人,湖北、安徽、徐州各地秸秆而起,但这都是很小的影响。

何为王莽新政?从“托古改制”一词,漫谈王莽政权下的举措

百姓流离失所

真正影响的则是山东的赤眉军和南阳的绿林军。山东北部皆是灾区重点区域,盗贼更是多,而此时泰山起义军得到了万人规模并且得到各个起义军的拥护,声势越来越大。王莽开始剿匪但迟迟无功而返,这就给赤眉军很大的影响成为起义军最大的力量,但队伍扩大却没有了编制和管束仅仅是为维持平常的正义,欠债还钱杀人偿命。

但绿林军则成为后世好汉的代名词,因为把握了历史的走向。而王莽的新朝也再次落幕,大汉将给了刘家人,公元17年南郡起义,为什么绿林军影响力大呢,因为里面有了豪绅的参与,这个豪绅姓刘,排行老三。

《资治通鉴》记载:于是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何为王莽新政?从“托古改制”一词,漫谈王莽政权下的举措

王莽被斩杀

评价

王莽的改革方面来看,王莽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反而更像是一个儒家思想的傀儡,复古改制一直在改革中出现,刻意的附和西周的制度。也就是说没有符合当前的执政阶级和生产阶级,并且在这种混乱的局面,社会稳定才是第一位如果不稳定的社会条件下任何的改革则是徒劳的。

王莽上台的所作所为不像是治国的方略倒像是自己的私心更大,从另一方面则会看出他的能力不在于治国而在于谋权。在谋权的前期卑躬屈膝,虚造声势十分虚伪这对于谋权是有极大好处的,但相比来治国反而却没有一点用。

他确实是儒学的忠实粉丝,敢于将儒学的理想化赋予实践:大同理想。但他没有明白理想之所以成为理想的必然而非偶然,没有技术手段和基层的历练,对于政治是十分混乱的,所以他是个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也是为什么王莽篡汉地新朝存在之短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桃花源记旁证》

《通典》卷三

《资治通鉴》

《后汉书·刘盆子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