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三大好處:減少疾病,延長壽命,增長智慧

執筆/掃地僧

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職場人由於工作時間緊,工作時間長,再加上工作壓力帶來的心理壓力導致的食慾不暢,很容易在吃上出問題,進而導致健康問題。


本文嘗試從進化的角度闡述如何吃的健康,給職場人以及廣大重視健康的人群給出一份——健康食譜。


蜘蛛天生就會吐絲結網,老一輩的蜘蛛沒教過。

蚊子天生就會吸血,蚊子沒參加過培訓班。

老鼠天生就怕貓,即使是頭一回見貓,也怕。

這隻有一個解釋——有些記憶是會遺傳的。

實驗反覆對一隻懷孕前的小白鼠進行某種刺激性氣味的恐懼測試,結果這隻小白鼠懷孕後產下的小小白鼠照樣對這種刺激性氣味產生恐懼。這說明這種恐懼記憶是在小白鼠懷孕之前就儲備在體內了。

電影《蝴蝶效應》說的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父親把這種精神病原樣照搬遺傳給他兒子的故事。生命科學也在不斷證明人的某些記憶是會遺傳的。攝入過多脂肪後身體不會排洩掉而是儲藏在皮下或內臟組織裡導致人發胖,這便是飢餓記憶遺傳的具體體現。

那麼,記憶是通過什麼載體進行遺傳的呢?當然是基因。可是你知道嗎,作為人類的遠祖的靈長類的猴子和黑猩猩的基因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竟然達到了97%。


飢餓的三大好處:減少疾病,延長壽命,增長智慧


我們囉嗦了一堆,是想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A、記憶是會遺傳的。

B、記憶的遺傳載體是基因。

C、人類和靈長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7%。

從上面的三個問題我們試圖推導出這樣一個結論:既然記憶是會隨著基因遺傳傳遞下來的,這是否意味著——一種食物在人類食譜中存在的時間越久,人類基因與這種食物的匹配係數就會越高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那麼,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隨著人類的進化,人類的食譜隨之發生的變化。

A、野果野菜——存在了幾千萬年。

B、肉類食譜——存在了幾百萬年。

C、穀物食譜——僅存在了幾千年。


飢餓的三大好處:減少疾病,延長壽命,增長智慧


如此以來,我們結合時間順序,就可以給自己製作一個接近完美的食譜:

a、一類果:堅果,這是人類的第一道主食。

b、二類果:水果,這是人類的第二道主食。

c、一類菜:根莖,這是人類的第三道主食。

d、二類菜:葉菜,這是人類的第四道主食。

e、一類肉:瘦肉,這是人類的第一道輔食。

f、二類肉:肥肉,這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把刀。

j、一類穀物:粗糧,人類食源性疾病的始作俑者。

h、二類穀物:精細加工的穀物,這是人類災難的開始。

越靠前的食物與我們的基因匹配度越高,基因越喜歡,越該多攝入。

越靠後的食物與我們的基因匹配度越低,基因越不喜歡,越該少攝入。


飢餓的三大好處:減少疾病,延長壽命,增長智慧


解決了吃什麼的問題,還得解訣怎麼吃的問題。拋開農藥、化肥、人工添加劑、養殖、反季節這些誰也沒辦法的問題不談,單就吃飽這個詞就是個致命的問題。

我們要清楚的知曉一件事,人是吃不飽的。胃的膨脹指數可以達到可怕的100倍。什麼概念,胃原本就拳頭大小,膨脹到極限就是一百個拳頭那麼大。要是把一隻拳頭看成一枚豬蹄子的話,你的胃能裝下100個豬蹄子。這麼說,那些動輒能吃掉一大通飯菜的飯桶大胃王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再者,人的飽腹感和口感之間存在一個人體進化上的漏洞。即,飽腹感會遠遠滯後於口感,其實你的胃已經飽了,但你的嘴還想吃。等你的口福得到滿足後,你明顯已經吃撐了。這個人體進化上的漏洞就這樣日復一日地誤導你,導致你的胃在悄然無聲中不斷膨大,你總也吃不夠,等你明白過來,你才痛苦的發現,你已然成了一位令你厭惡的胖子。

"吃飽"這件事對我來說,已經是十好幾年前的時候。那時候我還是個蹦蹦跳跳的少年。在農村,但凡有點力氣的人,都要當勞動力使用。早上吃過早飯,我的勞動任務是照舊把一群羊趕到山上去吃草。羊吃草,人不能閒著。春夏天割草,秋冬砍柴,這是基本規矩。等羊吃飽的時候,我已經餓了。可是在返回的時候,我顯然只能毫無選擇地揹著沉重的柴草一步三搖的搖回家。回家丟下背上的柴草,直奔廚房。不過一般情況下,飯還沒做好。此時抓一把切碎的白菜幫子塞到嘴裡,都覺得那麼清甜。這一段我想表達的是,平日裡,我們需要找到那種吃白菜幫子都覺著清甜的強烈的飢餓感。

找到強烈的飢餓感是一件對健康極度有價值的事。只是後來我和多數人一樣,被塞進一種叫辦公室的場所,開始按時按點的吃飯,我的飢餓感也隨之離奇的消失了。如此十年,我的體重從120斤狂飆到了150斤,各種疾病也就開始接踵而至了。

某一天我在超市刻意買了30斤豬肉,把豬肉擺在砧板上發了個誓,我要把我身上多出來的30斤豬肉減掉。


飢餓的三大好處:減少疾病,延長壽命,增長智慧


我並沒採取其他人所採取的任何減肥措施,我只是做了兩件事。一是每天都要找到強烈的飢餓感才吃飯,二是從那天開始我就再也沒吃飽過。

鄭重其事說一句:你就按時吃飯,而且要吃飽,這是在找死。

實驗室裡把線蟲這種低級動物分成兩組:給甲組線蟲提供足夠充足和豐富的食物,給乙組線蟲提供少的可憐的食物保證不餓死即可。結果是:甲組線蟲的壽命比乙組線蟲的壽命縮短了接近一倍。這個實驗在腔腸類動物和爬行動物身上得出的結果驚人的一致。吃的越多,死的越早。我不打算討論食物量、代謝、壽命之間的奧秘,我只想陳述事實。

在回到進化論的角度去看問題,我們的先祖是一路餓過來的。他們沒得吃,早上睜開眼飢腸轆轆,可是對不起,想吃早餐嗎?麻煩去樹林裡自己抓去,鹿在地上奔跑,野豬在洞穴裡睡覺,他們都是你的早餐。先祖們沒得吃,但他們很健康,疾病的種類也少的可憐。我們今天有了空前充裕的食物,我門開始了一場饕餮盛宴,可是我們的疾病種類也開始空前繁榮,這場饕餮盛宴正在戕害我們脆弱不堪的身體。


飢餓除了讓你不肥胖少得病,飢餓還能讓你變聰敏。這個觀點是由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提出的。蔡說:"人在不吃飯到的時候會變得聰敏,斷食72小時開始變聰敏,96小時時最聰敏。"我仔細想了一下,蔡的觀點是有幾分道理的。

佛陀覺悟後就餓暈過去了,後來是被一個牧羊女用特製的牛奶救活的對吧。孔子在"陳蔡絕糧",一個禮拜沒得吃,所以留下了那麼多經典言論,對吧。莊子,這個人類族群中最聰敏的人也是長年累月沒得吃,才有了曠絕古今《莊子》,對吧。道家有"辟穀"的修行方式,佛家也有七七四十九天不吃飯只喝水的修行方式,佛家還強調日食一食,過午不食。嘻嘻。


飢餓的三大好處:減少疾病,延長壽命,增長智慧


總之,你不要指望一個大腹便便,腦滿腸肥的傢伙能有什麼智慧。這類人的最高智慧僅僅體現在"下一頓吃什麼"。若非要給"飢餓聰敏說"找一點所謂科學依據的話,我想和血液循環有關。胃裡塞滿食物,血液都集中到胃部消化食物去了,大腦缺血缺氧,於是昏昏沉沉。胃裡空空如也,血液和氧氣才有功夫為大腦的工作提供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