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演義——日本會成為美國背後的一把刀嗎?

​一、新三國演義

在中國的外交大格局中,不斷上演著現代三國演義。哦,這裡不是一個,而是有好幾個三國的版本,中美俄,中歐美,中日韓。在這些三國關係中,中美是政治對抗關係,中俄是抱團取暖,聯吳抗曹的關係,中歐關係是經濟利益和意識形態關係,唯獨中日韓關係比較複雜,這是一種包含,地緣政治,歷史淵源,經濟利益以及意識形態的關係。本文重點要講述的是未來中日韓,特別是中日關係走向的預判和對日策略。


在美國的全球盟友中,有一個國家是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日本。美國對日本的定義是,在亞洲的重要盟友,但是,美國在亞洲最信任的盟友卻是新加坡,這是美國的官方表述。這個表述,透露著美國對日本的根本看法:日本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戰略支點,同時也是需要加以防範的戰略盟友。

新三國演義——日本會成為美國背後的一把刀嗎?

二、日本近代史

從歷史革沿來看,美日之間是世仇:“1853年,美國佩裡使四艦開日本門戶,定《神奈川條約》,日有被殖民之危。十載後,日本行民治維新,國勢漸強。一戰後,於巴黎和會提消弭種族歧視之議,為西方列強所不容,縱獲山東特權,國內仍忿忿不平,以不為西方所納為恥,故以與德國情勢相同自居,為德意日三國軸心留下伏筆。二戰後,日求戰於美,太平洋戰爭爆發,經四載,廣島長崎為原子彈所躪,日本投降,自此日本沉淪,為美所謂盟國."所以,美日關係從本質上說,就是戰勝國和戰敗國的關係,二戰後從未改變,日本於美,相較德國於美,地位遠不如之,日本雖強,實為已滅亡之國。美國和日本的關係,和春秋時夫差和勾踐之間有所雷同。


分析日本未來的走勢,必須結合日本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特徵來進行。自民治維新以來,日本對外政策經過了追求民族獨立到追求民族擴張,再到追求與西方抗衡三大步。其內在的文化特徵是服從和尚武,社會組織特徵是:等級和秩序。

這些民族特性,決定了日本一定是一個極具野心的國家。1927年,日本田中奏摺中寫道:“欲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要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這段話為很多人熟知,但是後面一段話更加重要,田中說:“若中國可以被我所征服,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之侵犯。”看到沒?日本最終的戰略目的,是想通過確立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將西方勢力完全驅逐出亞洲,從而保證自己再也沒有被西方殖民統治的危險。這份奏摺,既是日本野心的體現,同時也是日本深刻的民族憂患意識的體現。從日本的角度來說,他們這樣的決定並無錯誤,這是一個想為本民族打開生存空間的宣言。但是,動機對於國家而言無錯,其實現的手段和方式,日本卻一錯再錯。日本從一開始就沒把自己定位成亞洲的解放者,而是和西方一樣,把自己定位成了征服者,這點,與領導南美獨立的英雄玻利瓦爾大相徑庭。日本沒有充分考慮自己的資源稟賦,能力所限,民心所向,片面迷信自身武力,那麼,最後戰敗的結果,就已經在這份奏摺中註定了的。

新三國演義——日本會成為美國背後的一把刀嗎?

三、一錯再錯的日本

民治維新從一開始,就在其憲法中存在著重大缺陷。民治維新的本意,是想讓日本成為一個憲政國家,簡單的說,就是由天皇和內閣共同商定國家大政方針的法治型近現代國家。但是,裡面有一條:陸海空三軍獨立,不受內閣節制,而完全聽命於天皇,所以稱為皇軍。這一條,是日本後來在軍國主義道路上逐漸滑向深淵的始作俑者。


在民治維新後期,日本的國策雖然始終是擴張,但是以伊藤博文,田中義一,犬養毅等為代表,他們的擴張方式是蠶食,緩圖,找代理人,經濟侵略優先於軍事侵略,儘量避免和西方列強在關於中國利益方面的正面衝突。客觀的說,這些政治家的手腕是比較老辣的。但是,1928年,軍部擅自決定發動皇姑屯事件暗殺張作霖,後1931年,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等人擅自發動九一八事變,說明軍隊勢力架空內閣權力已經是日本的趨勢,最後,以犬養毅被刺事件,宣告了日本保守擴張勢力退出歷史舞臺,而激進擴張勢力登場。在那個年代,日本中下級軍官不服從內閣決定,以下犯上的事情層出不窮,甚至是一種時髦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和裕仁天皇的關係很大,裕仁天皇本人就是激進的擴張主義分子,受大川周明,北一輝這些軍國主義思想家影響很大。

他對於中下級軍官肆意妄為的默許,導致軍隊完全掌控政府,堪稱日本版的文革,將日本帶進戰爭深淵。


歷史的結果,總是在它起因的時候就已經註定。


戰後的日本,既是一本輝煌的發展史,同時又是一部悲催的扼殺史。其產業分工和技術天花板,都由美國規定死了,有些部分可以發展,但是對美國可能產生威脅的雷池,一步也不能邁過去。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對於美國的真實態度,到底是什麼?從正常邏輯而言,日本對美國一是恨,二是怕。就目前而言,恐懼,應該是日本對美國最主要的感覺,這是實力PK的結果。


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是一個完全能屈服於強者的民族,這是真的嗎?答案肯定為否。歷史上,忽必烈三次遠征日本,以蒙古帝國之強,日本頑強反擊,使忽必烈折戟太平洋;明朝豐臣秀吉和明軍交戰於朝鮮,也完全沒有劣勢;近代美國和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日本可以民治維新圖強。這些歷史足可證明日本這個民族不容易屈服於外來侵略。是不是現在日本國民性就變弱了呢?得過且過?有些細節可以說明問題。日本歷屆政府都會去拜見靖國神社,我國當然一定是反對的。

但是客觀分析,日本精英去拜見靖國神社,其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與其說他們給軍國主義招魂,不如說,這是對他們前面幾代人強國夢想的一種緬懷。雖然他們的前輩犯下了很多錯誤,戰爭罪,種族滅絕,人道主義災難。我們否定日本軍國主義的行為,並且進行深刻批判,這自然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卻不用去否定這些戰犯為了謀求國家強大的努力本身。這種努力,我看倒是當今中國應該深刻去學習和檢討的地方。還有一個細節,日本一直想改掉憲法第九條,把自衛隊升級為國防軍,這是日本謀求國家正常化的努力。再看看石原慎太郎寫的《日本可以說不》在日本的暢銷程度,足以說明,日本對於追求獨立國格的認知,須臾未曾忘懷。

新三國演義——日本會成為美國背後的一把刀嗎?

以上種種,可以揭露出美日內部有一個矛盾,那就是:日本追求國家正常化和美國要求日本附庸化的深刻矛盾。這是一種民族矛盾,超越所有意識形態之爭,而且不可調和。如果日本想要解決這個矛盾,有幾種可能,第一、日本強大到可以再次和美國分庭抗禮,此種可能顯然不可能。第二、美國點頭同意,沒有特殊事件發生的話,此可能基本為零;第三、美國衰落,無力掌控日本。從二戰後一直到80年代,日本一直找尋的是第一種可能,但是廣場協議過後日本失去二十年,讓日本人明白,這條路基本上走不通了。現在日本還在走第二條路,百般獻媚美國,想讓美國放鬆對日本的監管,猶如當年的勾踐一般。但是,美國絕不是夫差。美國需要日本這個棋子,但不是要把它塑造成對手,美國對日本的基本策略是既拉攏又提防,絕無鬆懈可能。因此,假以時日,留給日本的只能是第三條路,隱忍不發,待機而動,將是日本的唯一選擇。


東晉時期,有一場著名戰役:淝水之戰,慕容垂為了恢復燕國,擺脫前秦對他們的統治,拼命遊說苻堅(前秦君主)進攻東晉。結果肥水之戰的時候,慕容垂大肆散佈恐慌信息,“草木皆兵”的成語也因此而來。最終苻堅一敗塗地,慕容垂得以復國。

這種策略,很可能是日本的選項之一,支持,挑唆中美對抗,而坐收漁翁之利。


我們對日本要有深刻的理解,對於日本的外交策略一定要注意明線和暗線。因為日本沒有獨立外交,因此暗線顯得更為重要。在中美博弈中,日本非常有可能成為中國的潛在盟友,而不是敵人。對此,我們戰略上不要誤判,而應該做最大的爭取,從國家利益角度分析,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中日之間有歷史積怨,而意識形態之爭絕對不是中日之間的主要之爭,因為日本也從來沒有過自主選擇走歐洲道路的傳統。中日之間,主要是日本對中國崛起的一種顧慮,以及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利益分配問題。在這些矛盾中,顧慮可以放一邊,但是對日本加大市場開放,緊密中日經濟聯繫,讓日本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獲得好處,倒確實值得思考。在此我要強調一點,本人對日本素無好感,對於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深惡痛絕。但是理性告訴我,想要謀求中國最大利益,目前在暗處需要對日本使勁。因為疫情後的世界,中美矛盾將愈加成為中國對外的主要矛盾。

新三國演義——日本會成為美國背後的一把刀嗎?

我們都還記得戰國時期三家分晉的故事不?“智氏向韓魏趙索地,韓康子,魏桓子懼而納地,獨趙襄子弗予。智氏合韓魏之兵攻趙,相與裂地,圍趙於晉陽城,且決汾水淹之。張孟談語襄子曰:事急矣,請說於韓魏。連夜,談越牆而走,面於韓魏曰:智果既貪且殘,今趙之不存,而後二君可獨存焉?二君默然。翌日,韓魏二君倒戈相向,掘汾水倒灌智氏之軍,智氏亡。

”若中美未來必有一戰,其形式亦可參照舊事,一切然矣:當中美勢均力敵,日本必然採取觀望策略,若美國久不能下,則日本很可能會反戈一擊,前提是中方做好承諾。若中方在太平洋近中國區域取得優勢,日本必定反水。大爭之世,首先爭於實力,其次爭於謀略,再次爭於外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