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仿印度,給百姓分等級,終被漢化,修孔廟以儒治國,半數漢官

眾所周知,印度的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為瓦爾納制度。種姓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期形成的,距今已經3000多年曆史。種姓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元朝仿印度,給百姓分等級,終被漢化,修孔廟以儒治國,半數漢官

種姓制度也是制約印度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們國家也曾經經歷過按人種分等級的制度的時期,這個制度源於800多年前的元朝。

元朝的人口等級制度

為維護蒙古貴族的專制統治權,元朝當局採用了"民分四等"的人口政策,把元朝的子民分為四個等級: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這一政策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

元朝仿印度,給百姓分等級,終被漢化,修孔廟以儒治國,半數漢官

蒙古人自不用說,第二等色目人,是指西域人,即最早被蒙古征服的一些少數民族,如欽察、唐兀、畏兀兒等等。另外,當時蒙古高原周邊的一些較早歸附的部族,也屬於色目人,比如汪古部等。

第三等就是漢人,也就說指淮河以北原金國境內的漢、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晚被蒙古征服的人,還包括四川和雲南人,東北的高麗人也屬於漢人。

元朝仿印度,給百姓分等級,終被漢化,修孔廟以儒治國,半數漢官

第四等是南人。這就是最後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和雲南等地區的人民。

忽必烈修建孔廟,元仁宗提倡漢化恢復科舉

北京的孔廟大門前的大街叫國子監街,也被稱為賢街,始建於元朝。當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後,為了籠絡漢族的知識分子,下令修建孔廟,北京孔廟於1306年建成,比故宮還早100多年。

元朝仿印度,給百姓分等級,終被漢化,修孔廟以儒治國,半數漢官

北京的孔廟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因為坐落在北京城內,歷朝歷代帝王也來祭祀,所以地位崇高。它與山東曲阜孔廟、南京夫子廟、吉林孔廟並稱為全國四大孔廟。

北京的孔廟,前有琉璃壁及下馬碑,進門左右兩邊有碑亭、神廚、神庫等,上面題刻歷代進士5萬多名。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198塊,這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獻資料。

元朝仿印度,給百姓分等級,終被漢化,修孔廟以儒治國,半數漢官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1314年,元仁宗提倡漢化,決定恢復科舉取士,歷史上稱"延祐復科"。

耶律楚才提倡以儒治國

1320年,元仁宗去世。他的兒子碩德八剌即位,史稱元英宗。元英宗繼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國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佈元帝國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元朝仿印度,給百姓分等級,終被漢化,修孔廟以儒治國,半數漢官

耶律楚才是元朝赫赫有名的宰相,他的家庭對於漢族的文化非常的崇尚,所以耶律楚才的從小一直在受到漢文化的薰陶,注重於儒家文化的學習和修養。後來,耶律楚才在做宰相的時候,他就建議"以佛教治人心,以儒家治理國家"。讓皇帝用自己的善良對待天下的百姓,用國家的法律管理。耶律楚才使得中國的文化有了好的延續,也促使漢族的人和蒙古族人的文化結合。

未受等級影響,漢族高官過半

整個元朝是一個民族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少數民族被漢化。相關史料記載,有相當數量的漢族人在元朝的各級官府擔任官員,其中不少還高官。在《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兒史記》等書籍中所作傳的864名三品以上的官員中,漢人佔了409位,幾乎是半數高官被漢人佔據。

元朝仿印度,給百姓分等級,終被漢化,修孔廟以儒治國,半數漢官

此外,在元朝官府漢人裡做正職的很多,除了在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及行中書省擔任高官的漢人外,在:六部中任職尚書的,也比比皆是。

關鍵詞: 元朝 印度 儒家 漢族 四川雲南 孔廟 法律 種姓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