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熱映:假如我是馬皓文...

7月18日《銀河補習班》全國公映,3小時內票房破億,獲得無數好評,創暑期檔票房新高。這麼受歡迎的電影,海狸媽怎能不捧個場呢?帶著好奇心,海狸媽走進了電影院......

觀影結束後,感觸頗深,本著好內容大家一起分享的態度,海狸媽決定從這部影片中的爸爸出發,和大家聊聊關於父母的教育方法。

《銀河補習班》熱映:假如我是馬皓文...

整部影片圍繞家庭教育,講述了鄧超飾演的父親,如何將自己已經放棄學習的兒子,培養成為一名中國航天員的故事。

01

電影中的父親馬皓文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橋樑工程師,一次意外,自己設計的橋樑突然坍塌,馬皓文背了黑鍋而鋃鐺入獄,一進去就是7年。妻子隨即帶著兒子馬飛改嫁。

7年後,馬皓文獲釋,兒子馬飛上了初一,被媽媽送去了當地最好的中學,但是他性格叛逆不合群,逃課看閒書,學習成績慘不忍睹,被學校列入開除“黑名單”。

馬皓文為了拯救自己的兒子,決定讓兒子走讀,為了不讓學校開除兒子,當眾和學校的教導主任打賭,如果兒子的成績考進全年級前10名,學校就不能開除他。還非常堅定地和教導主任說,等馬飛離開學校的時候,會是這個學校最出色的孩子。

《銀河補習班》熱映:假如我是馬皓文...

02

馬皓文采用了兩種比較另類的教育方式:鼓勵和野蠻生長。

兒子被學校教導主任批評,面臨開除時,他第一時間跳出來,為兒子據理力爭;

期間,他違反校規給馬飛辦理走讀,與自己同吃同住,給他補充最好的精神食糧;

為了滿足孩子看航展的願望,讓孩子放棄考試,告訴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兒;

他允許孩子可以不寫作業,兒子的成績從倒數第一“進步“到倒數第五,還稱他為“天才”,甚至去賣血給孩子買電腦;

在參觀完航展後,父子倆在返途中遭遇洪水,馬飛爸爸站在岸邊聲嘶力竭地給兒子加油鼓勁兒:“想想你身邊有什麼,一直想一直想,你一定能出來的!”

......

這些看上去不合常理的做法,恰恰體現出這個父親深沉的愛和其獨特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觀裡不應只有學習、考大學,人生可選擇的路有很多,找到適合自己的並堅持下去就好。

03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長都會遵循傳統的家庭教育理念,認為孩子在學校,就應該好好讀書,考好成績,上好大學,按部就班地讓TA成長;也有的家長會像馬飛爸爸那樣,嘗試用一些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很多都因為方法不妥當而失敗。

雖然電影中的一些解決辦法可能並不適合現實中的家長和孩子,但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方法——無論做什麼事情,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教育。馬飛之所以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航天員,一半以上的原因取決於馬皓文在教育兒子上用對了方法。

《銀河補習班》熱映:假如我是馬皓文...

作為父母,首先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

電影中馬飛的爸爸馬皓文,是一個對自己有清醒認知的人,這或許與他橋樑工程師的職業有關,他的知識面很廣,可以給孩子講很多新奇有趣的東西,去激發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像馬皓文帶著孩子出去感受大自然,躺在草地上給他解析“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讓馬飛知道了只有“真實”才能使作文更生動。

作為父母,要多瞭解孩子並多做鼓勵

提及長大後想要做什麼,馬飛漫不經心地和爸爸說:要考清華北大,我媽說的。

馬皓文卻認真地對兒子說:清華北大隻是個過程,不是結果。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併為此而堅持。

《銀河補習班》熱映:假如我是馬皓文...

在劇中,他反覆告訴兒子馬飛一句話: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耙子,連箭耙子都找不到在哪兒,你每天拉弓有什麼用。

馬飛非常喜歡飛機,馬皓文就帶著他去看他喜歡的航天展,讓他多學習一些相關知識。

在父親的支持和鼓勵下,馬飛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航天員,將興趣變成了自己的事業。

當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時,便有了探索的慾望。

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學以後,只讓孩子專心讀書,扼殺了孩子的興趣愛好,這會讓孩子失去對事物探索的興趣,最後變成一個木訥的“書呆子”。作為父母,我們要平時多和孩子聊聊TA喜歡做的事,並支持TA的興趣。當孩子想做的事情被賦予了意義,那麼TA就有了目標。

作為父母,要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馬皓文從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到進監獄後妻子帶娃改嫁,出獄後一無所有,生活很艱難。

即使做著朝不保夕的體力工作,甚至為了給兒子買一臺電腦,都要靠賣血。但他一直堅持“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做父親這條路上,他盡力養家,在物質和精神上,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滋養孩子。

在自己的生活上,他多方奔走,不為賠償,只為糾正多年前的誤會,恢復名譽。

他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橋,把自己的橋修好,在我看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兒。”

《銀河補習班》熱映:假如我是馬皓文...

馬飛在學校倍受打擊後,回家跟爸爸哭訴:“爸爸,我不是不努力,可我真的不想上學了,太難了,我還是去賣煎餅吧”。

可當馬飛看到被生活折磨地奄奄一息,還能挺直腰桿,對非議對誤會對艱難生活宣戰的爸爸,他把氣餒,吞進了肚子裡。

在一張紙上,他默默寫道:“爸爸:和你一樣,永遠,不認輸。”

這樣的父親,雖然沒有說教,沒有嘮叨,但卻給了孩子最好的示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生活中,我們的孩子也一樣。

父母隨波逐流,孩子就學到了得過且過;父母積極向上,孩子就學會了銳意進取;父母笑看世事,孩子就學會了樂觀豁達。

想要給孩子最強的精神力量,就是父母做好自己,用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去感化孩子。

您平時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可以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兒為例

分享您的教育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