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

一说起国学,大多数国人都会想到儒学,实际上,还有一种学说和儒学一样伟大,那就是墨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墨学和它的主人墨子。

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

墨子雕像


春秋末期及之后的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百家争鸣中最为激烈的是儒、墨两家,这一争就是200多年,甚至延续到了汉朝,一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彻底被历史雪藏,人们很少知道墨家,

一直到清朝末年,史学家们拂去厚厚的覆盖在墨学身上的历史尘埃,墨家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黄钟大吕一旦敲响,立即举世震惊,及至“五四运动”,墨家缓缓的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墨学被封建统治阶级雪藏千年,墨子身上迷雾重重。墨子的生活时代仅可以大致确定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100年左右的时间。但关于墨子的里籍问题,有鲁人说、齐人说、宋人说、楚人说甚至外国人说等等,似乎莫衷一是。

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

山东滕州墨子纪念馆墨子雕像


墨子学派的出现,堪称文化奇迹。墨子率领一班手足胼胝的苦行者,起而向雍容尔雅的儒家叫板,从而输入一股强劲的驱动力,深刻地改写了战国学术的总体结构、品性和秩序。

韩非子为此特著《显学》篇,认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并非平静地描述学术史,其本旨在于挑战显学,而自创显学,然而却在挑战中把墨子学说的位置凸显出来了。

墨子力倡推行“大禹之道”,苦心戮力,发展生产,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科技兴国,富国强兵。

孔子大力推行“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礼仪规矩,不可越雷池半步。

用墨子的话来说,儒属于“士君子显学”,墨属于“草根显学”,具有更充分的民间学术形态。墨子要求徒众极严,自己则率先垂范。他只身赴楚,止其攻宋,颇有后世关云长单刀赴会之气概。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墨攻》,讲述的就是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

刘德华主演电影《墨攻》


他现身说法,宁可为义赴死,不可为禄售义,规矩是非常严格的。墨子有弟子“禄胜义”,违犯了“贵义而非攻”的信条,以大国攻小国,是墨子不能容忍,要清理门户的。墨子提出“义士”的做人标准,要求徒众以“义士”自律,不能苟同于世俗君子,民间认为墨子是侠客的鼻祖。

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与儒家思想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墨学大师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一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由此可知,墨子的成就已达到当时世界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

墨子号量子卫星


墨子与平民接触广泛,他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实践,这也是其思出源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墨子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强力从事”、“非乐”、“节用”等思想的形成无不与此相关。“非乐”、“节用”思想体现了墨子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关怀。

墨子和鲁班一样,都是伟大的工匠,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化身和巨人。

墨子的平民出身与他所处的时代注定了他不可能再走儒者的路。一方面,工匠的出身使他从小接触社会底层,熟悉工艺的实能够“须史断三寸之木”增加大车的载重量,他还为宋国制造过守器械。据《韩非子·外诸说左上》记载,他曾以高超的手艺制作的木鹰,这种经历既使他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使他对平民的疾苦有了真切的认识和感受,并萌发要改变当时“饥者不得食、劳者不得息”的社会现状。在不忍天下苍生茶炭的前提下,墨家奋力一击。

与孔子不同,墨子很重视被孔子鄙视为小人之学的稼圃之类的知识。他将百姓耳目之实作为认识的出发点,以农、工的生产、生活实践作为自己知识的对象,每每以耕织工匠之事做比喻,论证他的各种观点。对于儒者强调的“君子之道”颇有微词,试图以小人之道进行校正。

墨子则重视物质生产,他从本人量度身而衣的经历和从事生产的实践中懂得,衣、食、住、行最关心的基本间题,从事物质生产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