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式平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江西文化建設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江西首任省長,邵式平為江西的經濟發展、城鄉恢復付出了極大的心血。與此同時,他還致力於在舊江西落後的文化廢墟上進行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設。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江西當代文化事業強有力的領導人和推動者。


  
  一、關注百姓文化生活,重視文化市場建設,倡導文化與生產實踐、與人民大眾相結合
  1949年6月,受命接管江西地方政權的邵式平等人來到南昌。他發現南昌的戲劇演出市場一派冷落蕭條。在邵式平的提醒下,南昌市人民政府邀請演藝劇場的老闆們開會。邵式平親自出席會議並講話。他態度誠懇、坦率,有效地打消了這些老闆的顧慮。會後不久,南昌戲曲演藝市場就紅火起來。
  邵式平把廣大市民文化休閒遊覽場所的規劃建設放在市政建設的重要位置。力主新建、擴建了八一公園、人民公園和民德路公園。在政府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安排專款用於公園建設,組織全市人民義務勞動,堆山理水,植樹造林。
  邵式平重視文化的普及,提倡文化工作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與廣大群眾相結合,並在這種結合中得到發展。他倡導的穀雨詩會,已成為江西獨具特色的詩歌節。

邵式平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江西文化建設


  
  二、重視優秀文藝人才的引進,為江西文化的振興,求賢若渴,在工作中大力支持,愛護有加
  邵式平十分重視文藝人才的培養、引進,他求才若渴,不辭辛苦,費盡心力。這其中最為感人、也最能體現邵式平工作風格的,是對著名戲劇家、電影藝術家石凌鶴的引進。為了說服文化部同意放石凌鶴回江西工作,邵式平找到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周揚,據理力爭、毫不退讓,終於使石凌鶴回到江西。石凌鶴不負眾望,為江西文化藝術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成功領導了江西省各級文化機構的組建和江西地方劇種的搶救改革工作,挽救了堪稱國寶的弋陽腔,讓贛劇唱響全國,被譽為“贛劇之父”。江西文化事業在20世紀50年代居於全國前列,石凌鶴髮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邵式平對優秀文藝家高度重視、不遺餘力地為江西引進人才、委以重任,留下許多動人的佳話,“不愧是江西文藝事業的卓越領導者,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知音”。
  
  三、關心地方劇種保護,支持江西地方戲改造、傳承和發展,奠定了江西當代戲曲發展的基本格局


  邵式平重視江西地方戲劇的保護、改造和傳承。在邵式平的支持下,通過幾年的改制和改戲,江西基本形成了新的戲曲演出團體的架構,奠定了江西戲曲未來發展的基本格局。改編後的採茶戲,內容積極,以嶄新的面貌、高水平的演出,登上大雅之堂,在全國產生了一定影響。江西省贛劇團的成立也得到邵式平的關懷和指導。1959年7月,省贛劇團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演出《還魂記》中“遊園驚夢”一折,毛主席看完後給予贛劇“美、秀、嬌、甜”四字讚譽。同年,贛劇赴京彙報演出,獲得成功,得到《人民日報》等媒體的盛讚。周總理應邵式平之邀,親筆為“江西省贛劇團”題寫團名。贛劇還被移植到東北,豐富了東三省人民的文化生活。
  
  四、站在文化傳承的高度,致力於對重要歷史人文景觀的保護、修復,上下奔走,知難而進
  邵式平對江西著名歷史古蹟的保護、修復,傾注了大量心血。重修滕王閣是邵式平多年的夙願。他深知滕王閣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深知重修滕王閣對於當代文化振興的重要象徵意義。他主持省政府會議認真討論各界關於重修滕王閣的提案,利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機會,為滕王閣的重建四處奔走呼籲。在他的努力下,重建滕王閣工程列入1958年省計劃工程項目。後因自然災害襲來,滕王閣重建的計劃只能暫被擱置。

  
  五、高度重視弘揚江西紅色文化,保護革命遺址,收集整理革命史料,推動紅色文化的研究
  邵式平高度重視對江西革命遺址的保護,重視紅色文化資料的挖掘、收集和研究,大力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他親自關心、主持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等紅色文化標誌性建築的建造。高度重視南昌作為人民軍隊誕生地的文化意義。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全國最早恢復的革命舊址之一。
  邵式平不僅重視革命舊址的保護和紀念性建築的建設,還特別注重對江西紅色文化史料資源的收集、整理,親自關心這一方面工作的具體開展。1958年,邵式平提出省領導帶頭從事革命回憶錄寫作,他親自寫了《兩條半槍鬧革命》《槍的故事》等名篇。
  邵式平以其對文化力量的深刻認識,在百廢待興的時代,在非常困難的財政狀況下,努力推動文化的繁榮,體現出深遠的目光、堅強的意志和果敢的氣魄。為當代江西文化建設作出了具有開拓性和奠基意義的重大貢獻。重溫這一段歷史,既是一種紀念,也是一種鞭策,更可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