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最近熱播的《清平樂》全方位地展現了北宋時期人們的生活場景,從建築風格,服裝首飾,詩詞書畫,到美食佳餚等等,應有盡有;北宋的盛世繁華與人們收入水平是呈正相關的,而北宋官員的工資也是非常高的,在《清平樂》中,談及范仲淹的俸祿,大約年薪30萬錢,當然這只是基本工資,尚未包括其他福利待遇在內。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清平樂》畢竟是一個劇本,不是正史,那麼真實的北宋,官員們俸祿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先來了解下,北宋官員的俸祿。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兩宋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不管是北宋和南宋,宋代的皇帝似乎從不為錢而操心,當然這也與宋朝開放的政策,發達的貿易有著極大的關係,宋朝不僅不禁海禁,甚至對於敵國和本國的貿易都是積極的支持,這也是宋朝富國強民的一個主要原因。

不過偏偏也是宋代太富了,富裕的生活直接導致了宋代的國民普遍厭戰,並且崇尚文治,鄙棄武功,這也是宋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軍事力量卻低下的一個客觀原因;那麼既然宋代這麼富裕,手底下的文武百官的俸祿(工資)是怎麼樣的呢?

宋朝的俸祿制度

其實,宋朝的俸祿制度是有些混亂的,這完全取決於皇帝本身的意願,有的皇帝他極為節儉,不僅自己節儉,還要求臣子節儉,這個時期的官員俸祿就相對較低(宋神宗時期);而有的皇帝比較奢侈大氣,於是臣子們的俸祿就給的比較大方(宋仁宗時期)。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宋代的官員們如果只是掛著一個虛職,那麼就靠這個虛職每個月都有俸祿,可是俸祿卻並不比實職官員多,甚至一個一品的三師官員的俸祿不足宰相的一半(宰相是二品),也就是說,只要你在朝廷中有實際權力,那麼你的俸祿就很高。

而有意思的是宋代俸祿包括工資和各種福利待遇,不僅是給錢給糧、有時候還給你茶葉、鹽、煤炭、衣服、馬匹的食料,俸祿換算成實物,也成為了大宋的給錢風氣,有的官員家裡沒有養馬,官家卻用馬匹的食料來抵充一些金錢,這著實讓很多官員十分無語,不過好在京城內還有專門為官員開設的典當行,不管是什麼物品,都能在這裡換取糧食和金錢,由此可見雖說朝廷極為寬裕,但皇帝們卻有些摳摳搜搜的。

宋朝官員的工資水平(二品比一品高)

那麼宋朝的官員工資是怎麼樣的呢?據說一品的三師工資是一個月120兩白銀,而其他的補貼福利,還有出差的額外收入也大約有240兩每月,計算得知一品大員一個月就能夠有360兩的收入。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而二品宰相、參知政事工資都是極高的,特別是宰相,雖說是二品官員,但權力和俸祿都是朝中最高,這也是宰相是所有官員之首的主要原因,宰相的月俸祿是300兩,光月俸就快超過三師的收入了,而其他的收入則大概能有600兩。

也因此,宰相一個月就可以收入近1000兩,而這算的是宋代宰相的平均收入,如果換作一些大方的皇帝,那麼宰相一個月收入2000兩都不是什麼大問題,而參知政事的總收入都能達到600兩。

三品的尚書們月俸,加上其他收入也大約有180兩,而九卿工資也差不多160兩左右,如果按照一兩銀子摺合現在1000多塊錢,那麼一品三師的工資相當有近40萬,而二品宰相的工資就有接近100多萬,其他的官員收入也是幾十萬上下,由此看來宋代的官員工資是極為高的。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而宋代的物價也並沒有那麼貴,基本上都是按照一貫錢來買東西,一兩銀子相當於幾十貫錢,而東京城的一處私宅也就才幾千上萬兩,官員們攢個一兩年,隨便買處房子是沒什麼問題的。

蘇軾被欠薪

工資這麼高,為何還有許多官員叫窮呢?特別是蘇東坡大學士,還吐槽朝廷拖欠他三年的俸祿,這又是怎麼回事?

蘇東坡被貶到海南當官時候,自己積攢的俸祿在這邊置地、買吃的都花完了,幹了幾年自己的所有身家就海南的一處房產,還是那種沒什麼價值的房產;蘇東坡為了生計不惜操碎了心,和自己的朋友書信溝通時候,也吐露出自己沒錢的窘迫,也提到了朝廷還欠自己三年的俸祿。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蘇軾的三年俸祿加起來雖然不多,但對老百姓來說也是天文數字了,這事後來傳到了宋神宗耳中,神宗皇帝哭笑不得,後來還是委託他的友人把錢給蘇軾補上了;所以。宋代的朝廷其實不差錢,只是有時候太多錢了,發放俸祿制度又是取決於皇帝的心情,這就導致了宋代官員有時候工資極高,有時候工資極低。

  • 蘇軾先後站隊司馬光和王安石,屢次被貶謫

而蘇軾恰好遇到了一個較為摳門的神宗皇帝,而那時候正在改革,王安石和司馬光倆人掐的厲害,這也影響了底下官員們的工資俸祿水平,蘇大學士開始站隊司馬光,誰知道司馬光被扳倒了,蘇軾也跟著被貶到地方。

後來蘇大學士好不容易回京了,又支持日暮西山的改革派王安石,這又被司馬光等人排擠,於是又被貶了,好在神宗皇帝還是挺喜歡蘇軾的,才頻繁的給他機會,只是蘇軾這個人總是站錯隊,因此蘇軾總是被貶謫,他不是在貶謫的過程中,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他的工資也是時常變動的。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宋朝俸祿制度不穩定,大臣們生財有道

隨著宋朝的俸祿制度的不穩定,一些官員們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開始謀私利,比如販鹽、販馬、販糧食,更甚者打通邊境的貿易,把夏國、遼國的貨物低價買來,高價在國內賣出,由此賺的極高的差價,所以宋代的官員們很多其實都挺富裕的。

一個小小的縣令、太守都能通過自己手中的權力賺得萬貫家財,更別說宰相、樞密使這些權臣;北宋末期就是因為朝廷中一些投機分子奉承皇帝,而坐上了位高權重的位置,蔡京大奸臣就是最著名的代表,自己沒啥本事,就會拍馬屁,但這馬屁拍的讓徽宗非常的舒服,於是蔡京利用手中的權力賺了很多的錢,蔡京究竟賺了多少錢呢?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 蔡京家產富可敵國,頂上宋朝美食半壁江山

據說蔡京的家產能夠達到北宋近兩年的收入,而蔡京領的那些俸祿,都是直接賞給自己鐘意的下人;於是民間就嘲笑朝廷大臣:“蔡京家一個下人俸祿都超過大多數官員。”蔡京是極為富裕,生活也是極為奢侈。

據說有一個搞笑段子是來自於蔡京家裡的一個小妾;蔡京倒臺後,這個小妾就被北宋的一個富商給納進家門,而這個富商聽說這個小妾原來是蔡京家裡廚房包子組的成員,而據說蔡京家裡的包子是冠絕全國,於是富商就想試試蔡京吃過的包子美食是什麼樣的,他讓小妾去做。

但小妾直接犯難了就全部給富商交代了:“妾的確是府中廚房包子組,但包子組下面又分為配料組、麵皮組、食材組,妾又是配料組的成員,而配料組下面又分為若干個專業,妾是專府中切絲的。”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富商聽完十分震驚,於是讓小妾去切切絲,小妾切出來的肉絲極為纖細和肥嫩,富商十分感慨:“一個蔡京頂上宋朝美食半壁江山。”當然這話也是嘲諷,蔡京作為朝廷中的權臣並沒有為朝廷著想過,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大肆為自己斂財。

北宋極為富裕,金國打出十幾年的財政收入

而更搞笑的是,徽宗知道蔡京的貪婪,但徽宗卻說:“他貪的錢不夠國朝千分之一。”由此可見那時候的宋朝究竟有多肥,難怪金國打進宋朝後,直接短時間內變得極為富裕,金國滅亡北宋這一仗,直接打出了金國十幾年的財政收入,這也是金國初期就達到鼎盛的原因。

  • 南宋朝廷俸祿制度更加不穩定

而逃亡到南邊的南宋呢?雖說被佔據了大片的土地,不過南宋也不窮,首先宋朝最富裕的地區還掌握在南宋手裡,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極為發達,歷來是宋朝的納稅大戶,而這些就是南宋的根基,同時也為後來南宋能夠頻繁的擊敗金國建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不過到了南宋時期,朝廷的官員們的俸祿變得更加不穩定,首先是戰亂不斷,因為失去了北方大片屏障地區,這就導致了南宋朝廷只能據江而守,而這個時期的西夏王國反而不爽金國,蒙古部落也在打金國。

金國為了防備這兩個勢力,就動用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去駐防兩國,而攻打南宋,金國只用了另外三分之一的軍隊,就是這三分之一的軍隊,在南宋前期曾經把南宋的北伐部隊打的落花流水。

南宋官員對朝廷缺乏信心,將家財安置在南方和四川地區

經歷靖康之恥,北宋朝廷覆滅後,很多宋代官員都十分害怕金國的勢力,因為對自己的國家沒有信心,這直接導致了南宋的官員大肆的貪汙受賄,並且把大部分的家財都安置在最南方和四川地區,反而在建康城內卻沒留多少家業。

而南宋皇帝們還以為這些大臣都是極為節儉就十分感動,為此南宋中期,朝中的大臣的俸祿大幅度增長,但這個增長卻帶來了許多的隱患,比如官員們不再幹實事,反而更多的是去享受,幾乎很多官員都認為南宋朝廷已經無力北伐,既然不會有大的戰爭,那麼過好自己的小生活就可以了,這點基業還講什麼收復舊土。

清平樂,盛世繁華背後遮掩不住財政窘迫,蘇軾:就連我也被欠薪

不僅大臣們這樣想,就連皇帝都是這樣想;沒辦法金國的強悍讓南宋統治階級都是十分的恐懼,而岳飛這類民族英雄的出現,雖然說給南宋朝廷帶來了對武力的希望,但南宋所有的官員都知道,岳飛的岳家軍碰上的只是金國的小部分軍隊,一旦金國騰出手,那麼南宋是抵擋不住的。

結尾

岳飛最終被秦檜所冤殺,這不僅是宋金兩國軍事實力對比問題,也有著宋高宗對徽欽二帝和自己皇位的考量,其實,秦檜的思想和岳飛的結局,也是南宋官員普遍哀愁思想的體現,岳飛是一代名將,可是如果考慮南宋整個的實力,大家就不會認為岳飛能夠收復失地。

國家有錢都是不足以支撐大戰,國家有兵,但精銳太少,軍事訓練也跟不上去,還缺少精銳騎兵,金國精銳一調,南宋軍隊立馬崩掉,這就是南宋的現實,也因此官員們只能吃吃喝喝過好現在的日子;宋朝官員俸祿雖然高,但極為不穩定,盛世繁華的背後遮不住財政的窘迫。


參考文獻:《宋史》、《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