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最近热播的《清平乐》全方位地展现了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从建筑风格,服装首饰,诗词书画,到美食佳肴等等,应有尽有;北宋的盛世繁华与人们收入水平是呈正相关的,而北宋官员的工资也是非常高的,在《清平乐》中,谈及范仲淹的俸禄,大约年薪30万钱,当然这只是基本工资,尚未包括其他福利待遇在内。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清平乐》毕竟是一个剧本,不是正史,那么真实的北宋,官员们俸禄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下,北宋官员的俸禄。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两宋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不管是北宋和南宋,宋代的皇帝似乎从不为钱而操心,当然这也与宋朝开放的政策,发达的贸易有着极大的关系,宋朝不仅不禁海禁,甚至对于敌国和本国的贸易都是积极的支持,这也是宋朝富国强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偏偏也是宋代太富了,富裕的生活直接导致了宋代的国民普遍厌战,并且崇尚文治,鄙弃武功,这也是宋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力量却低下的一个客观原因;那么既然宋代这么富裕,手底下的文武百官的俸禄(工资)是怎么样的呢?

宋朝的俸禄制度

其实,宋朝的俸禄制度是有些混乱的,这完全取决于皇帝本身的意愿,有的皇帝他极为节俭,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臣子节俭,这个时期的官员俸禄就相对较低(宋神宗时期);而有的皇帝比较奢侈大气,于是臣子们的俸禄就给的比较大方(宋仁宗时期)。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宋代的官员们如果只是挂着一个虚职,那么就靠这个虚职每个月都有俸禄,可是俸禄却并不比实职官员多,甚至一个一品的三师官员的俸禄不足宰相的一半(宰相是二品),也就是说,只要你在朝廷中有实际权力,那么你的俸禄就很高。

而有意思的是宋代俸禄包括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不仅是给钱给粮、有时候还给你茶叶、盐、煤炭、衣服、马匹的食料,俸禄换算成实物,也成为了大宋的给钱风气,有的官员家里没有养马,官家却用马匹的食料来抵充一些金钱,这着实让很多官员十分无语,不过好在京城内还有专门为官员开设的典当行,不管是什么物品,都能在这里换取粮食和金钱,由此可见虽说朝廷极为宽裕,但皇帝们却有些抠抠搜搜的。

宋朝官员的工资水平(二品比一品高)

那么宋朝的官员工资是怎么样的呢?据说一品的三师工资是一个月120两白银,而其他的补贴福利,还有出差的额外收入也大约有240两每月,计算得知一品大员一个月就能够有360两的收入。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而二品宰相、参知政事工资都是极高的,特别是宰相,虽说是二品官员,但权力和俸禄都是朝中最高,这也是宰相是所有官员之首的主要原因,宰相的月俸禄是300两,光月俸就快超过三师的收入了,而其他的收入则大概能有600两。

也因此,宰相一个月就可以收入近1000两,而这算的是宋代宰相的平均收入,如果换作一些大方的皇帝,那么宰相一个月收入2000两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参知政事的总收入都能达到600两。

三品的尚书们月俸,加上其他收入也大约有180两,而九卿工资也差不多160两左右,如果按照一两银子折合现在1000多块钱,那么一品三师的工资相当有近40万,而二品宰相的工资就有接近100多万,其他的官员收入也是几十万上下,由此看来宋代的官员工资是极为高的。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而宋代的物价也并没有那么贵,基本上都是按照一贯钱来买东西,一两银子相当于几十贯钱,而东京城的一处私宅也就才几千上万两,官员们攒个一两年,随便买处房子是没什么问题的。

苏轼被欠薪

工资这么高,为何还有许多官员叫穷呢?特别是苏东坡大学士,还吐槽朝廷拖欠他三年的俸禄,这又是怎么回事?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当官时候,自己积攒的俸禄在这边置地、买吃的都花完了,干了几年自己的所有身家就海南的一处房产,还是那种没什么价值的房产;苏东坡为了生计不惜操碎了心,和自己的朋友书信沟通时候,也吐露出自己没钱的窘迫,也提到了朝廷还欠自己三年的俸禄。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苏轼的三年俸禄加起来虽然不多,但对老百姓来说也是天文数字了,这事后来传到了宋神宗耳中,神宗皇帝哭笑不得,后来还是委托他的友人把钱给苏轼补上了;所以。宋代的朝廷其实不差钱,只是有时候太多钱了,发放俸禄制度又是取决于皇帝的心情,这就导致了宋代官员有时候工资极高,有时候工资极低。

  • 苏轼先后站队司马光和王安石,屡次被贬谪

而苏轼恰好遇到了一个较为抠门的神宗皇帝,而那时候正在改革,王安石和司马光俩人掐的厉害,这也影响了底下官员们的工资俸禄水平,苏大学士开始站队司马光,谁知道司马光被扳倒了,苏轼也跟着被贬到地方。

后来苏大学士好不容易回京了,又支持日暮西山的改革派王安石,这又被司马光等人排挤,于是又被贬了,好在神宗皇帝还是挺喜欢苏轼的,才频繁的给他机会,只是苏轼这个人总是站错队,因此苏轼总是被贬谪,他不是在贬谪的过程中,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他的工资也是时常变动的。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宋朝俸禄制度不稳定,大臣们生财有道

随着宋朝的俸禄制度的不稳定,一些官员们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开始谋私利,比如贩盐、贩马、贩粮食,更甚者打通边境的贸易,把夏国、辽国的货物低价买来,高价在国内卖出,由此赚的极高的差价,所以宋代的官员们很多其实都挺富裕的。

一个小小的县令、太守都能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赚得万贯家财,更别说宰相、枢密使这些权臣;北宋末期就是因为朝廷中一些投机分子奉承皇帝,而坐上了位高权重的位置,蔡京大奸臣就是最著名的代表,自己没啥本事,就会拍马屁,但这马屁拍的让徽宗非常的舒服,于是蔡京利用手中的权力赚了很多的钱,蔡京究竟赚了多少钱呢?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 蔡京家产富可敌国,顶上宋朝美食半壁江山

据说蔡京的家产能够达到北宋近两年的收入,而蔡京领的那些俸禄,都是直接赏给自己钟意的下人;于是民间就嘲笑朝廷大臣:“蔡京家一个下人俸禄都超过大多数官员。”蔡京是极为富裕,生活也是极为奢侈。

据说有一个搞笑段子是来自于蔡京家里的一个小妾;蔡京倒台后,这个小妾就被北宋的一个富商给纳进家门,而这个富商听说这个小妾原来是蔡京家里厨房包子组的成员,而据说蔡京家里的包子是冠绝全国,于是富商就想试试蔡京吃过的包子美食是什么样的,他让小妾去做。

但小妾直接犯难了就全部给富商交代了:“妾的确是府中厨房包子组,但包子组下面又分为配料组、面皮组、食材组,妾又是配料组的成员,而配料组下面又分为若干个专业,妾是专府中切丝的。”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富商听完十分震惊,于是让小妾去切切丝,小妾切出来的肉丝极为纤细和肥嫩,富商十分感慨:“一个蔡京顶上宋朝美食半壁江山。”当然这话也是嘲讽,蔡京作为朝廷中的权臣并没有为朝廷着想过,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大肆为自己敛财。

北宋极为富裕,金国打出十几年的财政收入

而更搞笑的是,徽宗知道蔡京的贪婪,但徽宗却说:“他贪的钱不够国朝千分之一。”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宋朝究竟有多肥,难怪金国打进宋朝后,直接短时间内变得极为富裕,金国灭亡北宋这一仗,直接打出了金国十几年的财政收入,这也是金国初期就达到鼎盛的原因。

  • 南宋朝廷俸禄制度更加不稳定

而逃亡到南边的南宋呢?虽说被占据了大片的土地,不过南宋也不穷,首先宋朝最富裕的地区还掌握在南宋手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极为发达,历来是宋朝的纳税大户,而这些就是南宋的根基,同时也为后来南宋能够频繁的击败金国建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不过到了南宋时期,朝廷的官员们的俸禄变得更加不稳定,首先是战乱不断,因为失去了北方大片屏障地区,这就导致了南宋朝廷只能据江而守,而这个时期的西夏王国反而不爽金国,蒙古部落也在打金国。

金国为了防备这两个势力,就动用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去驻防两国,而攻打南宋,金国只用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军队,就是这三分之一的军队,在南宋前期曾经把南宋的北伐部队打的落花流水。

南宋官员对朝廷缺乏信心,将家财安置在南方和四川地区

经历靖康之耻,北宋朝廷覆灭后,很多宋代官员都十分害怕金国的势力,因为对自己的国家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了南宋的官员大肆的贪污受贿,并且把大部分的家财都安置在最南方和四川地区,反而在建康城内却没留多少家业。

而南宋皇帝们还以为这些大臣都是极为节俭就十分感动,为此南宋中期,朝中的大臣的俸禄大幅度增长,但这个增长却带来了许多的隐患,比如官员们不再干实事,反而更多的是去享受,几乎很多官员都认为南宋朝廷已经无力北伐,既然不会有大的战争,那么过好自己的小生活就可以了,这点基业还讲什么收复旧土。

清平乐,盛世繁华背后遮掩不住财政窘迫,苏轼:就连我也被欠薪

不仅大臣们这样想,就连皇帝都是这样想;没办法金国的强悍让南宋统治阶级都是十分的恐惧,而岳飞这类民族英雄的出现,虽然说给南宋朝廷带来了对武力的希望,但南宋所有的官员都知道,岳飞的岳家军碰上的只是金国的小部分军队,一旦金国腾出手,那么南宋是抵挡不住的。

结尾

岳飞最终被秦桧所冤杀,这不仅是宋金两国军事实力对比问题,也有着宋高宗对徽钦二帝和自己皇位的考量,其实,秦桧的思想和岳飞的结局,也是南宋官员普遍哀愁思想的体现,岳飞是一代名将,可是如果考虑南宋整个的实力,大家就不会认为岳飞能够收复失地。

国家有钱都是不足以支撑大战,国家有兵,但精锐太少,军事训练也跟不上去,还缺少精锐骑兵,金国精锐一调,南宋军队立马崩掉,这就是南宋的现实,也因此官员们只能吃吃喝喝过好现在的日子;宋朝官员俸禄虽然高,但极为不稳定,盛世繁华的背后遮不住财政的窘迫。


参考文献:《宋史》、《资治通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