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時代,不過是一個陷阱

近年來共享單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又走向了國際。與高鐵,移動支付和網購一起被外國人評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一時間,無數創業者投身新風口。顏色差點不夠用,但2017年的倒閉潮又拋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共享很實用,但怎麼賺錢呢?

共享經濟時代,不過是一個陷阱

共享經濟一詞,最早由兩位社會學教授提出。指通過第三方平臺激活閒置資源讓物品的所有者將物品暫時交由他人使用的方式。原本是C TO C(個人對個人)的模式,比如滴滴和美團並不擁有車輛,只是為車主和乘客牽線搭橋。在這種模式中,共享單車擔當的是傳統中介的角色,利潤來源是中介費。但共享單車顯然並不屬於這一範疇,因為單車是由共享單車企業所有的。當下,共享的外延已被擴展,而共享單車這種B TO C(商家對個人)共享的盈利模式一直是個謎。

共享經濟時代,不過是一個陷阱

自共享單車興起以來,有關押金池的討論從未停止。理論上說,即使企業無權挪用押金,但押金池也可以為企業帶來利潤。但與企業付出的成本比,押金與租金收益無異於杯水車薪。

共享經濟時代,不過是一個陷阱

2018年初ofo融資不順難以維繫的傳聞頻頻傳出,雖然最終拿到了阿里的貸款,但連處行業巨頭地位的ofo都步步艱辛,足以說明整個共享單車行業乃至整個共享行業都需要清晰地盈利模式。

在數據為王的新時代,數據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盈利點。比如騰訊投資摩拜,膜拜的騎行數據和微信的支付數據完全可能共享。加入通過數據分析,企業得到了,騎車去A地的人們喜歡在早上吃煎餅果子的結論,就可以為周邊的餐飲商戶提出有償建議,還可以為他們定向推送廣告。但比起C TO C共享賺取中介費的方式,這種模式顯得過於迂迴。

共享經濟時代,不過是一個陷阱

當然,不管共享的盈利模式是什麼,她都是當下最熱門的商業模式。不但被投資大佬門追捧,還作為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被寫入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但這種商業模式的定義和邊界其實並不是非常清晰,打開中國共享經濟圖譜,人們不禁質疑,共享和租賃,P TO P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共享經濟時代,不過是一個陷阱

共享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共享經濟商業化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聲明:感謝抖音 資本論 提供內容支持

發問:共享經濟時代,你覺得還能走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