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騰訊、阿里的文旅“新基建”追逐賽

【品橙旅遊】要說2020年春天最火的概念,“新基建”必須霸佔一個席位。“新基建”概念的熱議讓因疫情衝擊而沉寂的旅遊業為之一振,更被視為疫後難能可貴的機遇。在這場“新基建”的追逐賽裡,除了美團、馬蜂窩等文旅賽道的企業外,更有聯通、阿里巴巴、騰訊這些外圍選手的強勢入局,競爭逐漸變得焦灼起來。

聯通、騰訊、阿里的文旅“新基建”追逐賽

“新基建”突然火了,文旅行業迎來新風口

近三個月以來,“新基建”在重要會議中多次被提及:1月3日的國常會,2月14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2月23日的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以及3月4日的政治局常委會議。一時間,“新基建”成為了各行各業熱議話題。

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概念由此誕生。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

據悉,“新基建”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特高壓七大領域。

“新基建”繼承了傳統基建擴內需、促投資、促增長等基本優點。同時,它還能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經濟發展新動能。有這樣一個形象比喻:如果傳統基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一輛綠皮火車,那麼,“新基建”便是高速動車。

阿里雲智能文旅行業解決方案總監劉振宇對品橙旅遊表示,實際上,“新基建”將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全面升級到數字化時代。新基建的幾大重要特徵是:線下場景線上化、後向運營數字化、私域流量貨幣化。

回看“新基建”中七大領域,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人工智能等內容都與文旅行業有著密不可分地聯繫。對於極其重視“體驗感”的旅遊業,“新基建”又可以帶來哪些改變?

漢鼎副總監巫文龍對品橙旅遊表示,“新基建”涉及的人工智能、5G等應用均有利於旅遊運營公司更好地搭建智慧管理場景,比如視頻監控、報警、車船調度、環境監控等。此外,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3DGIS智慧平臺,5G場景下的AR/VR旅遊虛擬現實增強體驗、4k/8k智慧旅遊現場直播應用等方面將率先落地。

北二外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鄧寧副教授對品橙旅遊表示,“新基建”雖然從報道的信息看,主要以5G基建、大數據中心等七大代表性行業為主。很多人狹隘地理解僅限於以上幾個行業,但從更廣的維度看,不應侷限於以上幾個方面。“新基建”其實是新產業動能和高科技信息技術催生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的統稱。就文旅行業而言,除了5G、人工智能等上述提及的技術以外,新的傳播和營銷平臺(直播短視頻)、新的物流平臺(購物外賣配送)、新的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預訂預約)、新的虛擬現實技術(展示陳列)等也都息息相關。

鄧寧認為,文旅行業一直在進行著信息化的改造,“新基建”將為此注入新動能,讓整個行業具有數字化的新格局。從廣度和深度兩個層面理解:一方面在普及率,例如線上化率、景區預約率、數字展示普及率、寬度覆蓋率等;另一方面在優化和提升,如數字化平臺的效能、用戶體驗、運營水平、網絡速度(4G到5G)等新應用場景等。對於行業、市場、企業來說,不僅要抓住機遇,提前佈局,打造能夠適應新消費場景下的數字文旅解決方案,更應該以新的思維去建設,圍繞內容和文化打造數字文旅“新基建”。

東風已至,聯通、騰訊、阿里動作頻頻

戰疫期間,旅遊圈的同仁們通過雲旅遊、雲直播狂刷著存在感,讓人們遠離的旅遊再次重回視線,這一切都得益於數字技術的普及運用。近年來,大數據已經成為智慧文旅的核心能力,未來,5G、人工智能將成為智慧文旅進一步升級的關鍵技術,國家“新基建”戰略必然會加速文旅產業智慧化進程。中國聯通集團交通文旅行業總監李玲認為,一直以來,智慧文旅的本質沒變,改變的只是支撐它的技術模式和內容。疫情防控期間,美團通過自身用戶大數據以及互聯網技術,在幫助景區做好實名預約、限流、預售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合作和嘗試。

2020年3月,美團“春風行動”啟動10億元酒旅商家經營補貼。其中包括景區實名信息登記系統鋪設、門票預約管理系統升級等管理及運營系統補貼,幫助景區升級管理水平。此外,美團還與天津、海南、浙江等地展開整合營銷、精準的用戶行為分析、預訂趨勢、輿情大數據監控預警系統、流量監測等文旅方面的合作。

同月,中國旅遊研究院正式發佈旅遊業線上資產測評方法和體系——“在線旅遊資產指數”。在此之前,馬蜂窩旅遊自主搭建的“北極星旅遊大數據服務系統”已率先將TPI應用於產業實踐中。據瞭解,馬蜂窩推出的北極星旅遊大數據服務系統通過可視化數字來展現用戶在旅遊產業鏈中各個維度的精細需求,幫助目的地更加直觀地瞭解用戶、市場及產業的變化。

如今,伴隨著“新基建”機遇,已經在智慧文旅賽道上耕耘的聯通、騰訊、阿里巴巴等選手又會如何發力呢?

早在2018年12月,中國聯通在紅旗渠景區發佈的首個5G智慧旅遊系列應用中,就推出了5G+VR全景直播、5G+AR慧眼、5G+AI旅遊服務、5G+社交分享等5G智慧旅遊系列應用。之後又相繼在泰山、南海博物館等景區落地。近日,中國聯通又與海南呀諾達熱帶雨林景區合作的無人駕駛擺渡車項目已經投入試運行階段。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聯通推出5G文旅企業互動直播公益服務,為80餘個景區開展了上百場5G直播,為文旅管理部門免費提供人口流動大數據平臺,為景區復工開園提供13款科技產品。同時,為了讓更多的景區能夠低門檻的享受5G為產業帶來的變革紅利,聯通設計了萬元、幾十萬元或疫情防控期間免費試用等不同成本的5G應用產品。李玲認為,後疫情時代,5G應用將成為景區的獲客亮點,旅遊目的地應積極擁抱“新基建”,擁抱5G技術,走上智慧文旅快車道。

在智慧文旅的賽道上,從不缺少互聯網企業的身影,騰訊便是踴躍參與者之一。

2014年被確定為“智慧旅遊年”,擁有著超前預見性的騰訊文旅就率先佈局“互聯網+旅遊”;2018年3月,騰訊推出了首個省級全域旅遊智慧導覽小程序“一部手機遊雲南”;2019年12月,騰訊文旅產業研究院成立。

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騰訊多個部門和產品聯合發起名為“春光計劃”的文旅產業復甦計劃。該計劃充分運用騰訊文旅和騰訊地圖的智慧旅遊及大數據能力。

“布達拉宮開5G直播”、“去成都探班國寶大熊貓”……這一場場直播的幕後操盤手,就是“阿里1+8文旅數字經濟體”。在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上,阿里巴巴正逐漸成為數字文旅新基礎設施的建設者。

2019年12月,阿里巴巴“1+8”文旅數字經濟體正式亮相,即阿里雲聯合天貓、高德、飛豬、螞蟻金服、釘釘、餓了麼、友盟+ 、大文娛等八大阿里巴巴涉文旅業務,抱團作戰,進一步深耕文旅。

據瞭解,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文旅版(簡稱ABOS文旅版),就是文旅新基礎設施的內核引擎。有了這個內核引擎的驅動,文旅行業可以加速從“老基建”進化到“新基建”時代。“老基建”打造了線下物理空間產值的大盤,而“新基建”將為文旅行業拓展線上數字空間產值。

劉振宇表示,阿里在文旅行業的優勢在於實現雙輪驅動:一是阿里云為代表的科技飛輪;二是阿里經濟體內文旅相關業態聯結而成的生態飛輪。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發現,基本上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每一個業態,都與文旅有著強鏈接。

“‘新基建’在後疫情時代成為獲客剛需。”鄧寧認為,無接觸式倒逼數字文旅發展,也是試劍石,在疫情常態化和未來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從技術層面做好長期應對是文旅企業的剛需。“新基建”能夠使得文旅高質量發展加速。敢於嘗試新方法的文旅企業在這輪大洗牌的過程中具有彎道超車的可能。同時,文旅企業更注重個性化和差異化。同質化是文旅行業較為突出的矛盾,利用數字文旅突出內容差異和服務理念方面差異,更好打造新文旅IP。

疫情對旅遊行業的打擊不言而喻。旅遊企業在享受“新基建”所帶來賦能的同時,勢必還要考慮其建設上的投入壓力。目前來看,旅遊管理部門、目的地、景區都在做自救和產業復甦,是否有精力、有資源在“新基建”上投入,仍是個問號。

李玲表示,“新基建”想要在文旅行業深入推進,必須克服以下兩大困難:第一是文旅行業對“新基建”的認識是否到位。據瞭解,在各省、各大企業報送的“新基建”示範項目中,涉及的文旅行業非常少,這勢必會讓文旅行業在示範試點的階段就落後於其他產業。第二,文旅行業是否能腳踏實地做“新基建”。一直以來,文旅行業是一個信息化基礎並不高的領域,如果只是望文生義,把“新基建”變成一個浮在表面上的定義,那就無法發揮真正的價值。

雲端漫步,切勿一窩蜂、一陣風

業內人士表示,信息時代得數字化者得先機,加快“新基建”,有助於“漫步在雲端”的新技術更快地落地應用。切記根據財力和債務的承受情況有序推進,避免一窩蜂、一陣風,防止造成新的產能過剩和新的隱患。

“新基建”時代,如何快速、高效、工業化地生產優質內容給消費者消費,就是接下來最大的機遇和挑戰。Veer VR CEO 葉瀚中認為,以5G網絡為核心的“新基建”解決了VR影視最需要的高速率、低延遲問題,能讓8K甚至更高分辨率的視頻更高效地傳播和消費。從VR內容平臺的角度來看來,“新基建”的基礎設施之上最缺的就是內容,高速公路修好了,後面需要的就是上路的車。

“未來,‘新基建’一定會全方位地改變文旅行業。”李玲建議,政府和旅遊央企要發揮其引領的作用,開展頂層設計和5G、人工智能的示範試點的工作;文旅產業要積極與承擔了國家新基建任務、有新基建核心能力的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形成文旅的“新基建”服務生態;以及根據聚焦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去打造“新基建”相關的文旅應用,將新基建融入產業,持續賦能。

“新基建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打破文旅行業固有的5個壁壘:思維壁壘、數據壁壘、場景壁壘、系統壁壘、協同壁壘、生態壁壘。重點要放在“消費”和“供給”兩端的變革。”劉振宇建議,消費端,用科技連接文旅在線端,感知消費者心智的細微變化,串聯各類服務,為消費者打造全鏈路美好體驗,以體驗拉動內需。供給端,用科技夯實文旅融合的新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線下流量的上翻、業務場景的線上化、數據的線上線下沉澱、持續的互聯網式後向運營。從線下到線上、從低頻到高頻、從單一到複合,以全鏈路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來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從而實現產業聯動發展。

鄧寧認為,“新基建”毋庸置疑將帶來一波產業紅利,一方面要投入熱情,一方面也要理性思考。建設需要具有新思維和新理念,文旅行業“新基建”建設區別於過去智慧旅遊,不光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基礎設施,還要重視看不見摸不著但得人心的用戶體驗、內容運營、文旅融合、智能決策等新理念。

他建議,首先,文旅行業新基建要注重建設的同時更要注重運營能力提升。前期從智慧旅遊建設的情況看,大量建設後的運營沒有跟上,導致其實很多文旅智慧化項目實際使用比較尷尬。

其次,文旅新基建,技術不是問題,關鍵是注重內容的建設。和其他領域顯著不同,文旅行業新基建的關鍵在於用技術手段達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目的,促進文旅融合的進程。

再者,旅遊行業“新基建”,一方面是新建,一方面的升級。前期智慧文旅無基礎的是建設,有基礎的則是升級優化。新建和升級在不同區域和不同發展水平的目的地同步開展,需具有因地制宜、客觀理性的思維進行建設,切不可求大求全造成高投入後的高負債殭屍工程。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業表示,“智慧旅遊”成為行業的共識從而走上前臺,至今已經是七年有餘。跨行業數據融通,始終是跨不過去的一道坎。“新基建”值得期待。(品橙旅遊Cic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