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大戏接着唱

平顶山市郏县山头赵村的大戏从清光绪年间就开始唱了,那时每年正月初七的庙会日,村里都要连唱三天大戏。

村里的大戏接着唱


清光绪年间,村里有个乡绅叫赵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时,慈禧带着光绪跑到西安避难,事后又经洛阳回北京。因为郏县是洛阳到北京的必经之地,县令怕太后一行在郏县出事,就找赵玺商量办法。赵玺给县令出主意,让一个村一个村交替护送,哪村出问题就找哪村的保长问罪,就这样把慈禧一行平安地送出了郏县地界。邻县也照着这个办法,一县一县地把慈禧和光绪平安地送到了北京。慈禧回京后听说这主意是赵玺出的,就赏给了他一座小金佛。

赵玺有个儿子叫赵世茂,挖煤发了财,就在村东头盖了座老君庙。太上老君炼丹,炼丹就要用火,于是挖煤的、打铁的,凡是与用火有关的行业都敬老君爷。

盖完老君庙,他又在村东的关帝庙对面盖了个戏楼,买了一些穷人家的儿女,教他们唱二簧戏。因从小训练,基本功扎实,这些孩子个个身怀绝技,就这样山头赵的二簧戏班唱响了整个郏县和周边地区。

村里的大戏接着唱


村里的关帝庙建于清嘉庆四年,距今已经二百多年。过去唱戏有讲究,最先上场的是魁星,接着出场的是跳加宝,戏到完场时,便是关公拖着偃月刀上来净台。关公在古代是“忠义”的化身,在民间的驱傩习俗中,被封为坛神、戏神。把戏楼盖在关帝庙对面,就表示戏是唱给关老爷听的。

在村子的西头有一座奶奶庙,我进去的时候,看到一位大婶正往神像前摆供品。望了一眼供奉的主神,是个男性,我就问大婶:“这是奶奶庙吗?”大婶笑了,说:“这是牛王庙,奶奶庙在隔壁屋里。”原来奶奶庙里还驻有一个牛王庙。郏县的红牛闻名全国,村里也几乎家家养红牛,村民的红牛养殖技术已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隔壁奶奶庙的门锁着,在村民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拿钥匙的唐奶奶。在唐奶奶打开庙门的一刹那,出现在我眼前的是明亮鲜艳的一幕。只见主神碧霞元君(在道教里被尊称为“奶奶”)头戴霞冠,身披金衫,怀抱童子,面目含笑地坐在神位上。旁边的侍女服饰华丽,四周墙壁装饰得绚丽多彩,整个奶奶庙看起来既明艳又吉祥。

唐奶奶说原来的奶奶庙毁了,现在的奶奶庙,是他们村里的几个妇女在原来的地址上重建的。建庙时,谁家有砖就拉点儿砖,谁家有椽就给点儿椽,就这样拼凑着把奶奶庙建了起来。庙里的墙也是她们几个妇女自己和泥,用手抹平的。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当时建庙的几个妇女,都变成了老奶奶,有的已离开了人世。谁能想到,当初几个怀着最朴素的求子、祈求人丁兴旺的农村妇女,用拼凑的材料盖起来的奶奶庙,在二十年后会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村里的大戏接着唱


山头赵的庙都是道家的庙堂,这和它东边有一座莲花山有关。道教有“天下三顶”之说,南顶是湖北武当山的金顶,北顶是河南辉县的老爷顶,而莲花山在南北两顶之间,被称为中顶莲花山。相传老子也曾在莲花山讲经。山头赵地处莲花山道教圣地,老君、关帝、奶奶这些道家的圣贤仙人出现在这里就不奇怪了。

山头赵在明清的时候还是远近闻名的大集贸市场,开饭店的,卖药的,屠宰的,弹棉花染布的,雕刻石头的,商号几十家,人头攒动,车马相连。这里能成为商贸集聚地,除地处交通要道外,也和这里有多座庙堂有关系。由于到寺庙烧香的人众多,小商贩就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逐渐百货云集,形成了定期的“庙会”。由“庙”产生“会”,又由“会”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在“庙”和“会”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当地商贸的繁盛。

村里现还有“胡二刀铺”旧址,“胡二刀”是郏县一绝,镰刀能剃头。锻打“胡二刀”的胡家在4公里外的齐村,齐村人来山头赵开店,也说明当时这里的生意是多么红火。

山头赵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里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姓赵,以前叫山前赵,直到民国时期才改为山头赵。村里留存至今的老式建筑有450间,其中明清建筑230间。

村里的大戏接着唱


村里的大戏接着唱


村里的大戏台上悬挂着“钧天广乐”四个大字。钧天,在古代神话中指天的中央;广乐,指优美而雄壮的音乐,是天上的音乐,仙乐。敢在戏台上悬挂这四个大字,也展现出山头赵人的自信和不同凡响。

村里的大戏接着唱


这几年村里不断举行各种旅游文化活动,打铁花,庆丰收季,春节年货大市集,千人饸烙宴等,吸引了人民网、央视前来直播报道。

村里的大戏接着唱


现在的山头赵村既有古朴沉稳的外表,又有神采飞扬的灵魂,散发出清新隽永的气质。

村里的大戏接着唱


山头赵的大戏从清光绪年间就开始唱了,中间虽有断演,但村民从没忘记大戏的精髓,一代一代地守护着,演练着,传承着,直至今日越演越好,越唱越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