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需要结合国家产业优势判断

点击头像,关注黄蓝道!

“ 如果你不能事先确定好你的投资目标,又不能坚持自己的投资信念,你将会成为一个潜在的股票市场的牺牲品,你会在市场低迷的时刻放弃所有希望,丧失全部理智,不惜一切代价恐慌性的抛出股票。这些投资者个人的准备工作,同知识以及研究分析工作同样重要,正是它决定了业余投资者在选股上成为一个一胜再胜的成功者还是一个一败再败的失败者的关键因素。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不是股票市场,甚至不是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彼得林奇

投资,需要结合国家产业优势判断

黄蓝道

昨晚小知读了一篇关于写林园先生投资的文章,文章意思大概如此,林园先生虽然认为银行金融当下估值便宜,但是由于中国银行的体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因此很难再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由于针对13亿人口的市场,并且随着国内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市场上却没有一个医药巨头公司,因此未来中国的医药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潜力,因此林园先生更看好,并只投资医药行业。

我觉得文章可能曲解了林园先生思考的深度与逻辑,而只是报道了林园先生看好医药公司的表面逻辑。医药行业必然是受益于中国人口基数和老龄化,只要是投资者,都很容易看出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文章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林园是医学专业出身,他能在微观上选择出更符合客观事实的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及竞争优势的医药公司,并且他在市场上拥有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没有的资源优势。

01—为什么投资白酒行业更容易成功?

白酒行业除了很多行业自身的优点外(比如毛利率高、原料不稀缺、产品没有保质期,情感消费品,差异化较大等),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从世界范围看,白酒只有国内有,对于世界而言,白酒是中国独一无二的。

因此白酒除了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从世界范围内没有强竞争,只有品类之间的竞争,而由于烈酒市场的差异化非常大,因此给白酒业提供了非常良性的市场发展空间。

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基于白酒的上述特性,白酒也更容易受到外资的青睐,使得白酒行业受到国内外资本众星捧月之势。

02—结合着国家产业竞争力投资

上一段文字用白酒行业举例,无非想说明一个事情,投资应该结合着国家产业竞争力或者竞争力的变化去投资。

比如说国内的白酒、中药行业,除了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站在世界范围的角度,是没有竞争压力的,显然用这样全球的视角去看,白酒和中药的竞争格局就要好的多。白酒和中药要面对的问题只是企业之间如何抱团走出去的问题。

比如欧洲的化妆品行业、时尚行业,必然是受到国际资本追捧的,那些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品牌力的化妆品、时尚品很多走在欧洲,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它们的产品都是受到欢迎。

比如曾经的日本制造业,三菱、日立、松下、索尼,这些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强的,而现在它们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国内的一些家电企业在世界范围的话语权也在迅速提升,因此投资美的、海尔、格力也都有不错的回报,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很难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再比如美国的科技、医疗,都是代表着美国特性的产业优势的行业,他们也必然能出现许多大牛的公司。这些行业自然会获得更多美国机构及世界投资机构的认可与追捧。

投资,需要结合国家产业优势判断

图片来自头条

03—国内的优势行业

国内除了上述的白酒、中药行业,还有那些行业具有产业优势?

我觉得互联网、金融这些反倒是国内最具优势的行业,这和行业的基层逻辑有关,本质上互联网企业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互联网的核心是流量。显然国内的流量必然是世界范围看最大的,因此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日后肯定会超越FACEBOOK,亚马逊这些公司。

金融和互联网的逻辑是差不多,金融产品很容易复制,基本没有太多差异化,竞争的是底层逻辑——看谁的规模更大,看谁的风险控制能力更优,看谁的投资环境更好。显然这三者逻辑下,对比一下国内外金融行业的政策经济环境,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国内的金融行业是最牛了,它们基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还有一些细分的,世界范围看其他国家没有的,或者由中国引领的行业,它们的竞争格局也会比较好。投资它们也会有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04—医药行业前景光明=众多发展优秀的企业?

个人认为,医药行业虽然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国内的医疗行业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本身并没有竞争优势,更多的是受益于人口众多及老龄化的利基市场。而医疗市场是全球开放度很高的市场,因此行业内部竞争异常激烈。

而且当下国内的医疗行业市场并不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多的还是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挤压市场的竞争格局。集采和两票制已经加速了这种趋势。

国内医疗公司在集采及两票制环境下遭遇渠道洗牌后,必然还会在将来遭遇更深层次的技术研发实力的洗牌。市场上可能百分之七八十的医药公司由于没有核心技术研发优势,而将被清洗出市场,最终留在市场的是遭渠道洗牌后留下来的仿制药巨头和具有十分强大研发能力的医疗公司。

因此个人不太认为能用林园先生简单的一句话来判断一个行业的投资机会,他对行业的判断和深度研究,可不是投资者想象的那样,而任何简单的盲从,没有自我投资逻辑的跟进,最后受损失的只能是自身。

05—投资看宏观,也需要看微观

个人不认同网上投资者对林园先生投资观点的解读,首先任何行业都有发展天花板,一个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感官上,其高速发展的空间自然也就要小一些。但是并不能说明行业已经发展到天花板,世界第一和天花板不能划等号。

很多行业的第一虽然体量是老二+老十总量的数倍,但是行业第一发展速度及发展质量却远高于行业第二。

为什么金融行业当下是世界第一了,于是其中的成长空间就小了,实际是不存在客观事实依据的。实际上金融的边际效应很广,同样一个人的资产管理边际是很宽的,他能管理100万的资产,也能管理1000万的资产。

当下中国银行业已经发展到世界第一了,以后的发展机会就不大了,个人认为逻辑上也站不住脚,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就更大,中国现在还只是发展中国家,要成为发达国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些客观事实无法证明银行业发展空间不大的事实。中国资本市场只有30年历史,上证指数也就3000点不到,人民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如日元,金融业与其说是触及天花板,不如说刚走出娘胎走路,还在孩提期。

而0.7倍左右PB的银行龙头公司,有可能其投资价值长期看,确实不如一个40倍PE的医药公司,但是前者的确定性往往要比后者大的多。林园先生发行的私募产品收益率排在业内第一,这真实很牛逼的一件事情,但是不是每个投资者都是林园,在大的相同的医药股看多逻辑下,微观层面我们能囊获的信息,所作出的判断相比起这些市场上的大鳄要差多了。

个人反而认为,对于普通投资者,应该去投资一些国内已经获得竞争优势的相对成熟的行业,然后再在其中投资一些低估值的龙头公司。

投资者不需要向朋友,更不需要向外人或者资本市场证明自己的投资实力,无需证明自己是个擒牛能手,只要记住,自己是到市场来赚钱的,那么上述的投资风格就会让我们规避掉很多风险,获得较高的回报。

投资,需要结合国家产业优势判断

图片来自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