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百姓存款增加,一些經濟學者就坐立不安

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前兩天去銀行辦事,等待的時候,來了一個女士。為了防疫,銀行是控制進入營業廳的顧客人數的。那位女士在門外問:“我要存定期,你們3年期利息是多少?2年期利息是多少?”

我不禁羨慕:這位女士有實力啊,這時候還有餘錢存3年期、2年期。

我又想起一季度的金融數據顯示,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8.07萬億元,同比多增1.76萬億元;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同比多增4012億元。相當於一季度每天增加700億存款。

“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報復性存錢”倒是出現了。

經濟學界很多學者對此憂心忡忡,因為他們有一個執念:如果人們存錢,就會導致東西賣不出去,不利於經濟發展。但其實,“報復性存錢”並不是壞事。

存錢面臨物價上漲風險

對於常態時期的貨幣調控,有不少人理解成“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面”是實際的商品、勞務,“水”是鈔票。

常態下,生產發展,商品增多,是“面”多了,此時加點貨幣之“水”,物價不會上漲太多,對於這種情況,有的學派認為不是通貨膨脹,有的學派認為是隱形通貨膨脹。

但是新冠疫情衝擊之下,情況大有變化。

全國停擺一個多月,至今也沒有全面復工復市。生產減少,消費品、資本品均減少,是“面”少了,而貨幣也同時寬鬆了,這其實是“面少了又加水”。

與此同時,新基建、大基建從“面”裡再舀出一大勺。新基建、大基建建成並獲得回報需要很長時間,所以這一大勺“面”,短期內不會產出新的“面”。也就是說,剩下的“面”更稀了。

綜合以上兩方面,可知,今年的物價上漲壓力非常大。

疫情還沒結束,一些地方就出現了房價的部分恢復,很多人表示奇怪。如果理解了當前“面”少“水”多,其實就不應該感到奇怪。

所以這時候老百姓存錢,其實是面臨不小的購買力縮水風險。但老百姓其實也沒多少選擇。

投資機會並不好找

疫情衝擊下,普通老百姓更是沒有多少投資渠道,存錢就是不得不選擇的事。

留點應急的錢

疫情未明,老百姓也必須留錢應對未來的各種情況。不過,全國住戶存款同比增加更多,並不等於每個省都是如此。

以廣東為例,如果不計算深圳,廣東住戶存款比年初增加3459億元,同比少增372億元。這或許說明,廣東比其他地方投資機會更多,老百姓也有更多渠道利用好手裡的錢。

2019年各省人均存款排名

老百姓存錢是對經濟的貢獻

為什麼疫情下,老百姓會出現“報復性存錢”呢?

今年以來,不考慮短期公開市場操作,央行就釋放了2.5萬億的貨幣。這2.5萬億的貨幣,到商業銀行那裡,就能派生出十幾萬億的存款、貸款。

這裡以美聯儲為例,簡單普及一下貨幣發行、派生的常識。

假設美聯儲向市場投放1萬美元的新基礎貨幣,假設存款準備金率為10%,商業銀行得到這1萬美元的基礎貨幣,就可以存在美聯儲。然後理論上,它們最高可以往外放貸10萬美元的貸款(貸款最大數量=基礎貨幣數量/存款準備金率)。

獲得貸款的企業、個人,賬戶上會增加10萬美元的存款,國內有一派學者,將這種情況稱之為“貸款創造存款”。

但這還沒有完。獲得貸款的企業會發工資、購買東西用於生產,它們賬戶上的10萬美元存款會劃給其他企業或者個人。於是,其他企業或個人的賬戶存款會增加。

此時,每一家商業銀行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是,留住這些企業、個人不要提款或轉賬到其他銀行,俗稱“吸儲”。因為,如果太多企業、個人提取存款或轉賬到其他銀行,商業銀行其實是沒有那麼多基礎貨幣可用來支付、清算的。

銀行為了吸儲,開發出“存錢送豬肉”活動

理解了這一步才能明白,其實不是“貸款創造存款”,所有的貸款,都來自於存款。因為,沒有存款,貸款就無法維持。

同時,存款總數量的增多,並不是真實的存款增加,而是美聯儲稀釋了基礎貨幣,從而使得所有人的存款被稀釋。簡單理解就是,錢的數字增加了,但總購買力沒變。

所以,當下中國貸款數量膨脹,存款必然也要膨脹,老百姓的賬戶存款也免不了要膨脹。所謂的“報復性存錢”,也就是必然。

同時,老百姓的存款增加,恰恰是為經濟恢復做出貢獻。目前中小企業大量需要貸款來應對難關。如果老百姓不存錢,貸款從何而來?

一些經濟學者不理解這一原理,一看到老百姓存款增加就坐立不安,就想大力刺激老百姓取錢消費,這是完全錯誤的。

如果老百姓真的大量取出存款,金融系統就麻煩大了。

刺激消費的“迷思”

許多經濟學者喜歡刺激消費,是因為,他們有一個“迷思”非常難以破除。

這個“迷思”說,如果老百姓減少消費,就會導致市場上的東西賣不出去,從而造成經濟下滑。

絕大部分普通人也接受這種說法,因為這似乎符合日常生活的直覺。日常生活中,人們購買的,大部分是消費品,所以大家以為,購買消費品才能為企業的產品開闢銷路。

我曾和一位經濟學教授反覆辯論這一點。我告訴他:老百姓減少消費,並不會導致東西賣不出去。因為,老百姓減少消費,企業就可以為老百姓生產資本品。所謂資本品,就是能夠幫助老百姓提高效率、增加未來收入的商品或勞務。

例如,你減少大吃大喝,存錢準備買一輛車或一套房後,企業借了你的錢,會減少擴張吃喝玩樂的產業,多擴張汽車製造和房子,然後賣汽車和房子給你。

所以,你減少消費,會使得市場上的商品就賣不出去?想多了。對於整個市場來說,少賣了吃喝玩樂的產品,但多賣了汽車、房子,根本就不會出現東西賣不出去和經濟下滑。

同時,你買了車子、房子,效率提高,你未來的收入會更高,可以消費更多,這時候,市場又可以擴張吃喝玩樂了。經濟不僅不會因為你的儲蓄而下滑,反倒會更繁榮。

所以,儲蓄、有效投資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儲蓄幫助人們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從而在未來以更低的成本消費得更多。

你存一輛車,這輛車能幫你未來帶來收入;你把一瓶茅臺喝下肚子,它就變成尿了,不可能再幫你帶來收入,又怎麼可能拉動經濟發展呢?這道理還不夠簡單嗎?

當然,我並沒有貶低消費的意思。我想說的是,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目的,而不是經濟發展的手段,千萬不能把目的當成手段。

喝茅臺是目的,生產、賺錢是喝茅臺的手段,喝茅臺無法變成生產、賺錢的手段。當然,你如果用茅臺去勾兌關係,那其實是一種投資,是另一回事了。

消費不需要刺激,人們自己就會消費。刺激消費不但不能拉動經濟,反倒會使得經濟發展受阻。

可惜得很,我並沒有能夠說服那個教授。經濟學界多年來的凱恩斯主義“迷思”,不是那麼容易破除的。芝加哥學派、奧地利學派明白這一點,但這兩派又是邊緣化的。

就當前來說,經濟停擺期間,儲蓄大量消耗,資本品的積累減少。與此同時,疫情使得國內需求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生產結構需要進行重大的調整,這更需要儲蓄生產資料來幫助完成這一調整過程。

國外需求環境、供給環境的變化,也會使得中國市場的生產結構亟需大調整,這就使得儲蓄尤為重要。

簡單地比喻,那就是,現在,人們需要更多的“面”。“面”多了、便宜了,市場調整生產、投資才更容易,人們未來才能更快恢復收入、增加收入。

減少其他方面的財政開支,給老百姓發補貼來度過生活難關,這相當於減稅,當然是非常好的,我完全支持。

但千萬不能以刺激消費為導向。刺激消費就是減少“面”,那是非常不利於經濟恢復和發展的。

不僅不應刺激老百姓取錢消費,還應該保護老百姓的存款利益。在貨幣已經寬鬆的情況下,保護老百姓存款的購買力、讓老百姓的存款獲得更好更穩定的回報,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增加“面”。

增加“面”的手段很多,可以減稅、取消管制、加強保護產權,還可以釋放更多閒置資產,例如土地。

這些,都需要儘快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