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入狱,即使是大敌已临,也难逃百官的流言蜚语

导语: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皇太极率领后金十万军队绕道蒙古进军明朝京城。当时的明朝百官都以为有关宁锦防线,大明江山便可无恙,殊不知皇太极的野心是吞并明朝。袁崇焕此时正在镇守关宁锦防线,后金军队的突然出现也让他大惊失色,为了驰援京城,关宁铁骑与袁崇焕一起踏上了一条诡异的朝堂之路。

置之不顾

后金军队十万人突破京城附近的马兰峪、大安口和喜峰口要塞,所过地方势如破竹,明朝大将赵率教战死遵化城,明朝的京城岌岌可危。后金的大军出现使明朝的江山社稷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原本硕大的明朝现在变得非常脆弱,强大的后金军队直接将屠刀瞄准了明朝的咽喉部位,一场危机就此开始。

袁崇焕率领的关宁铁骑于十一月十日抵达蓟州,到达北京近郊,而袁崇焕也打算在这里抵御后金大军的入侵,因为依靠城墙来打击后金军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后金军队并没有理会蓟州的守军,而是直接将目光瞄准了京城。后金军队兵分两路,直取京城。

袁崇焕入狱,即使是大敌已临,也难逃百官的流言蜚语

袁崇焕像

袁崇焕无奈,只能继续跟着后金军队的步伐,因为以目前袁崇焕的实力,他率领的关宁铁骑向后金军队发起进攻,无异于是以卵击石,而最终的结果也是杯水车薪。在后金军队嚣张的气焰下,京城近郊成为了后金军队野蛮行为的抒发地,对京城近郊进行了大肆的烧杀抢掠,这使躲在京城城墙内的王公贵族异常气愤,他们没有想到国难降临,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受损而生气难过。

袁崇焕也很无奈,他很想有所作为,但是他的实力还远远不够。此时他已经想到了制敌之策,依靠京城城墙来抵抗后金军队,一定可以打退后金军队。可是他没有想到,京城的势力错综复杂,这件事情不是由他决定的。而京城内的王公贵族已经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了,因为袁崇焕的不作为,导致他们遭受了巨大损失,京城里关于袁崇焕负面的传闻已传的到处都是。

身先士卒

袁崇焕没有考虑京城内的形势,即使他考虑了,也难以想象那些视野短小的小人是如何评判他的。这些细节本可不说,但是袁崇焕就是因为这个细枝末节而身败名裂的。袁崇焕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保住京城,击退后金军队。

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焕到达京城城下,请求率领军队入城。二十三日,崇祯接见了袁崇焕,与袁崇焕一起的还有满桂、祖大寿、黑云龙及部分官员。这次会见,就已经决定了袁崇焕的去留。

袁崇焕入狱,即使是大敌已临,也难逃百官的流言蜚语

《大明劫》剧照

紫禁城平台上,崇祯看着袁崇焕,将自己身上的衣服披在了袁崇焕身上,袁崇焕目瞪口呆。接下来崇祯开始鼓励袁崇焕的所为,但是袁崇焕不知为何还没有认清当时情况,继续在崇祯面前述说着后金如何如何强大,皇太极是如何如何的有野心,这使崇祯大惊。因为他对袁崇焕的信任已经动摇了,如今袁崇焕还在讲后金强大一类的胡话,无疑是印证了蜚言的真实性——袁崇焕已经投靠了后金。

袁崇焕入狱,即使是大敌已临,也难逃百官的流言蜚语

己巳之变

但是崇祯现在还不能处置袁崇焕,他还需要袁崇焕去与城外的后金军队抗衡。而袁崇焕也并没有投靠后金,因为他如果已经投靠后金的话,他就不会亲自上阵,与后金军队交战。

袁崇焕始终没有接到率军进入京城的命令,但是他必须率领关宁铁骑在城外与后金军队短兵相接。在战斗中,袁崇焕身中数箭,好在盔甲厚,对袁崇焕并没有大碍。

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袁崇焕接到了守卫九安门的命令。在这一天,后金军队对京城发动了最后一波攻势,可是在城墙与明军将士的奋力抵敌下,后金军队的进攻又一次失败。而皇太极也不得不选择开始撤退,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攻破明朝的京城。

七宗罪

后金军队已退,袁崇焕将成为京城的中心人物。在王公贵族的愤怒中,他们将仇恨发泄到了民族英雄的身上,而不是选择与后金军队相抵敌。这就足以证明这些王公贵族是多么的短视与无知,而大明王朝也将在他们的无知中走向覆灭。

袁崇焕入狱,即使是大敌已临,也难逃百官的流言蜚语

朱由检像

十二月一日,崇祯再次在紫禁城平台召见了袁崇焕,与袁崇焕一起的还有袁崇焕的亲信祖大寿。"为何杀害毛文龙?""为何置敌于不顾?""为何击伤满桂?"崇祯的三个问题使袁崇焕哑口无言,很快,等待袁崇焕的便是黑漆漆的大牢。在平台上,当场脱去了袁崇焕的官服并将他置于狱中。

在之后,朝廷总结出了袁崇焕的"七宗罪",第一,夸下海口,声称"五年平辽";第二,行事乖张,换掉满桂,提拔祖大寿;第三,违反朝纲,未经崇祯复核,杀害毛文龙;第四,言而不信,上任一年,辽土未复一寸;第五,置敌于不顾,使敌入犯京城;第六,擅自带兵入京,扰乱京城治安,破坏国都安宁;第七,夸大其词,于帝前述敌之威。

袁崇焕入狱,即使是大敌已临,也难逃百官的流言蜚语

《大明劫》剧照

九个月后,袁崇焕在狱中结束了他一生。对于袁崇焕的死,争议还是很大的,虽然袁崇焕在关宁锦防线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当袁崇焕再次执掌关宁锦防线时,却犯下了擅杀毛文龙的大问题。而其之后,对于辽东的形势,也未做出大的改观,又何提收复疆土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袁崇焕发生了改观已不得而知,但是袁崇焕对于相关事情的反应已经证明了袁崇焕是一个爱好虚荣的人。至此,对于袁崇焕的教训也只能教导后人不要太在意虚荣,而要干真正的实事,否则德不配位,必自毙。

结语

袁崇焕从光辉到没落的一生,讲述了大明武将悲惨结局的一个缩影。在明朝年间,武将要么战死,要么在朝政风云之中毙命,能善终的人是少之又少。但是明朝的武将却又是能打的,从明初到明末,武将自始至终都在维护明朝的江山社稷,但是朝廷的文官却不是很争气。朝廷上,为了个人私利的争夺,可谓是你放唱罢我登场。在威武的武将下,嘈杂的文官中,明朝的历史由此续写着,也必会有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