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

《古驿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

可渡古驿道南起可渡村南面村口,穿村而过,通过渡口,北至可渡河北岸的站坡,全长约5公里,宽约2米,全部用不规则的石板铺成。可渡河北岸,因山高坡陡,为减缓圣道的坡度,把驿道沿河岸斜向铺筑了2公里,穿过旧城,才蜿蜒曲折地铺筑上山,抵达于站坡坡顶,进入贵州省威宁县境。这段驿道因地势而多为“之”字形。大大减缓了驿道坡度,坡度不超过10度,而且,转变处多加筑台阶,宽度均在2米以上,显得较为平坦而宽阔,不仅便于驿马行走,也为了轿夫抬轿平衡。此段驿道石板因长期磨损显得较为光滑,由于驿马长期踩踏同一块石板,而开成深浅不一的马蹄印在这段驿道上随处可见。可渡古驿道是云南现存最为完好,最长而且规模最大的一段古驿道,1993年被云南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驿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

《古驿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

可渡石驿道先秦时为“蜀身毒”道,秦为“五尺道”,唐为“石门道”,在我国交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元狩元”(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以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怒)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由此可见这条道路是不为当时汉王朝所知而又早于西域丝绸之路的一条秘密商道,可渡古驿道作为这条秘密商道的一部分,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传播和经济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古驿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

先秦时,蜀郡守李冰在蜀身毒道的基础上进行拓宽修建,从成都沿岷江至僰县(今四川宜宾),称为“僰道”,秦朝统一全国后,又派常在“僰道”的基础上将道路延伸修筑到味县(今曲靖),因道宽五尺,被称为“五尺道”,这是由政府正式委派官员组织修筑,由中原直至云南的第一条官道,至此,中央王朝通过这条道路开始了对西南夷的开发和经略。

西汉武帝时为了将西南夷纳入中央版图,派唐蒙在“五尺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略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柯江”,平头兰,灭南越,封夜郎王,又《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兴国降,诸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汉王朝最终通过这条道路将西南夷广大地区纳入中央版图,使郡县制度在西地夷地区得以确立,奠定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基本格局,为中央王朝开道治边,使中原文化进入西南地区,开发治理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基础。

喜欢的朋友给个关注每天给你带来更多的家乡历史文化风景!!!

《古驿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

隋唐时,因这条道路经过石门(今朝通盐当豆沙关)而被称为“石门道”并进一步拓修,从曲靖经昆明、祥云至大理。现存于可渡河北岸古驿道旁观音堂内的《修观音堂并暂驻亭碑记》中有“可渡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大理),北达三巴(今四川嘉陵江和基江流域),东连金筑(今贵阳),行旅冠裳,络绎辐辏,孔道也”的记述,特别是唐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南诏关系破裂,由成都经雅安至南诏的清溪道受阻后,这条驿道便成为中原通向云南最为便捷的道路,其地位更加显得日益突出。唐贞元十年,唐与南诏修好,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并委派官员“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古驿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

至元、明、清三朝,中央王朝在这条驿道上设置邮传、驿站等设施,使其能更加完备,这条道路也被习惯性地称为“古驿道”。明清两朝,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这条驿道上设置更多的军事设施。《明史》中记载:明入滇之初,即设置驿传,征发当地居民开筑道路,以六十里为一驿,置马数十匹,马头十余名,委派驿丞管理,“驿马亭铺,均为邮传而设。地当道路要冲”,“明于府州县司之外,设巡检司”,为分设的治所,而且“自京师达郡县,皆立卫所”,并在险要之处设关,以卫军驻守,大都与驿、堡和巡检司同设。可渡村由于地势险要,在此设有“可渡关”,道光《宣威州志》记载“可渡……明洪武十五年初建有小城,环山踞河,为人滇门户”。

《古驿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

可渡古驿道是各个封建王朝由中原通往云南的官马大道,无论是赶考的举子,赴任的官员,还是来往的商贾,游历的文人墨客均取道于此,同时这条道路也是中原征讨云南的必经之路,《大定府志》记载: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偌,遣马忠伐群舸,而令恢案道向建宁。……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群舸,与亮声势相接”。及平定南中,大军返程亦取可渡关,返蜀,又《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友德城乌撒,群蛮不定期争,奋击破之,得七星关以通毕节。又克可渡河,降东川、乌蒙、芒部诸蛮”。

《古驿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

可渡古驿道自先秦以来已有2000多年,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同时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现可渡两岸的驿道沿线留下众多历史遗迹,如可渡关南关门、可渡炮台,烽火台,可渡巡检署遗址、可渡驿丞署遗址,可渡汛防外委署和诸葛亮征南时留下的诸葛大营,傅友德攻克可渡的得胜坡,还有众多的寺庙和戏楼、马店,特别是可渡河北岸诸多的摩崖石刻,如“山高水长、水流云在”,“飞虹竚鹤…‘紫竹林”、“鹫岭”、“披云岩”、“云山石路”,体现了多少文墨客行旅对可渡的赞美和眷顾。其中“山高水长,水流云在”每字笔画为40公分,“字方丈余,画大如箕”。是云南省境内最大的摩岩石刻。可渡古驿道虽然只是“五尺道”的一段.却是这条悠悠古道现存最完好,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段驿道,而且地处滇黔交界,现在仍是云贵两省居民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研究南方丝绸之路最好的实物例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