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的障礙是什麼?如何打破?

文/王龍泉(鄉村振興觀察員、願鄉研究院執行院長)

曾賢勇(青槓樹村、戰旗村協同運營者)

一、新鄉土:觀察與反思

1、城鄉:無界之牆

人雖生而平等,卻也有著固化的社會階層定位與自我認知。鄉土中國裡,有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的排序,其中“農”的社會地位很高。農人居於鄉,專注於農事。治理者居於城,謀劃廟堂之高遠。

那時城與鄉的距離,隔著兩堵牆,一堵是城牆,一堵是寨牆。儘管兩者之間都有牆,但其並沒有誰想把兩堵牆裡面的人割裂開,不會成為阻攔城鄉之間人財物自由流動的屏障。

兩牆之內,大家各守其業、各安其命,一直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自然平衡狀態之中。沒有誰尊誰卑的心理負擔,亦沒有誰高誰低的階層歧視。

兩者之間如果有邊界,那麼那道邊界更多隻存在於士子精英“

進則天下、退則田園”的人生抱負之中。

那是士子精英一種出世入世的人生“進退智慧”的牆;那堵“心中的牆”,反映的是胸懷大志者的一種價值觀與人生觀的道德素養,一種浩然正氣與豁達心胸。

費孝通筆下的“鄉土中國”,除了社會學意義上的鄉土文化特徵外,從城鄉分佈的空間來看,所謂的“城”,更多時候,不過是萬千鄉村綠葉中的“幾點紅”,兩者只有物理空間上的一牆之界,但在人們的心中,並沒有那堵“圍心”之牆

2、“叛離”土地

農民為什麼願意祖祖輩輩守著家中的那塊土地,生於斯、長於斯、埋於斯,而不會輕易搬遷,隨意遠行?

因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一旦喪失土地,農民就很難活得下去。農民可能會在很多事情上犯糊塗,但真正的農民絕不會在“地”上犯糊塗

土地是國家治理之脊,農民是大地生養之子。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都埋種下了一種對土地的特殊情感。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土地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它關乎一家人的溫飽,關乎社會的穩定,關於國家治理的安全

1840年至1949年,是整個中國社會深徹大變革探索的一百餘年。曾締造了人類璀璨文化的農耕文明社會,面臨著一種更強大文明——工業文明的巨大挑戰與威脅。

在那個半殖民半封建、半掙扎半絕望的動盪年代,無論是士子精英還是從鄉村逃出來的勞苦大眾,一顆顆滿懷無奈的人心,出現了集體式的對鄉土“叛離”

不是背叛土地而離開,而是被土地背叛不得不離開。直到新中國建立,直到新的社會制度形成。

解放後的中國,雖依然還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然而整個國家卻已將發展的重心,偏向到了發展國防工業、重工業、輕工業和城市化建設上去。

進行工業化建設,大力提高城鎮化率,全力追趕西方,則是第二個100年,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百年夢想。

當新的社會發展重心偏向工業和城市,留守在土地上耕作的農民,普遍出現了一種“工人高於農民、城市高於鄉村”的攀比羨慕心理。

3、鄉村,何處去?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1978年到2018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從最初的不到20%提升到了近60%,城鎮人口有八九億之多

這是中國“工業化”建設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這短短的四十年內,有一多半的農業生產從業者轉變成了工業產業化工人。

多數農民想融城,少量市民想融村。這是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後時代,人民在生存和居住空間選擇上的一個新發展趨勢

四十年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過程,也是一個逐步抽乾鄉村人才、能人、勞動力的過程。

面對一個個已經和正在被抽空的鄉村

,具有鮮明社會主義制度特徵的村域資源的村集體所有制,如何繼續堅持和鞏固?

4、融城難題

什麼叫融城,就是農民融入城市的能力

衡量這種能力的標準有如下幾個:

(1)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保障;

(2)有固定的住所;

(3)享有與原市民同等的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福利,;

(4)擁有一定的城市生活抗風險能力。

這四個條件是進城農民融入城市的四道抗風險屏障。事實上,有一批農民根本達不到這個安全融城

的底線保障。

進城農民的家庭儲蓄和再就業能力,將決定其能夠抵禦風險的能力水平。

2008年美國華爾街金融風暴對我國實業經濟的衝擊,直接造成了兩三千萬進城農民的失業。

作為維持社會穩定的減壓閥和穩定器,鄉村一直在為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肩負安全防火牆的作用。

5、市民、資本:下鄉

市民和工商資本下鄉,想“以我為主”活化村域資源,該怎麼辦?

這個過程之中,國家一直替弱勢的村集體和村民,把守著村域資源不容掠奪和侵擾的底線;給那些想投機、炒作村域資源,並從中謀取暴利的強勢工商資本,劃出了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那些想融入鄉村做新村民的市民,心頭設置了一道認知障礙;覺得其融入鄉村的所有通道已經被政府關閉。

尤其是,那些想在鄉村擁有一套合法且長期屬於自己的房屋、院落和幾分田地的市民。至於一些市民渴望能擁有和老村民一樣村民政治權利,更像是奢望。

那麼,這其中有沒有可以突破的認知和行政壁壘,市民融村做新村民是否違反了相關的法律限制?

一方想融城,一方想融村。面對這兩種需求,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是雙方達成各美其美的妥協

這是在人口空間大挪移後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鄉村制度和體制改革,讓鄉村重獲新生的一次改革突破,一個時代大考。

6、鄉愁警鐘

鄉愁是一個時代話題。被時代所撩動的鄉愁力量,助推著城市人群逆城市化的發展速度,也推動著城市近郊週末休閒經濟的蓬勃發展。

想走進田園和融入鄉村者,更多渴望的是一種生活,而相關產品的提供者看到的,則是商機和生意。

工商資本所以願意下鄉,一方面是有需求,另一方面是村域資源廉價,當然還有各地的優惠與扶持。

當鄉愁成為鄉愁產品提供者試圖謀取暴利的手段,相對穩定的鄉村社會秩序和生態平衡,正被鄉愁經濟和工商資本所打破。

這些已經動起來的鄉村亂象,引起了國家和政府的警惕,也惹得農民很不高興。

7、解體與震盪

鄉村人心正走向解體,村域資源的所有權關係,裸露出一條縫隙

面對村域百姓離土離鄉迫切願力,國家正在圍繞如何興村,進行政策調整和刺激。而看似寧靜的鄉村,正蓄積著一股變革的力量。

在一些區位優勢明顯、村域資源價值突出,且已經動起來的一些村莊,原有的村域資源關係和鄉村秩序正在被打破。

至於新的合乎法又近於道的利益分配體制,多數還處在模糊的探索道路上。鄉村新的治理關係和治理體系,尚未形成。

這是一場充滿著多頭收割性質的,村域資源市場交易的,交鋒與博弈遊戲。

政府和相關部門是這場遊戲的規則制定者、交易規範者、利益協調者、秩序維護者和道德裁判者。

其既要推動村域資源交易的良性發展,又要代行倫理,保護交易各方中處於弱勢地位的村集體權益。

8、國家意志

國家為什麼要壯大集體經濟?

為什麼要求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為什麼要堅持和鞏固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

為什麼要加強基層黨建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為什麼要在三權分置過程中加快落實土地確權?

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目的是要明晰村域經營性資產的集體產權歸屬,守住村集體資產流失和村民利益底線

如此,才能更好地激活村域資源要素潛能。

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探索建立有社會主新時代特色的鄉村集體產權制度,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增加村民的資源性資產的收益比例,更好地幫助村民融城

9、興村:被批判

近幾年的鄉村建設,受到了來自社會與學界的諸多非議與批判。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城市思維,照搬了太多城市建設的方式和手段;

(2)覺得穿衣戴帽、刷牆鋪路式建設是面子工程

(3)抹去了鄉愁,抹去了人們頭腦中的鄉土記憶,沒有把鄉村建設的更像鄉村;

(4)修修補補、裝點門面式的建設方式無法吸引年輕人返鄉,也無法做下半場的鄉村運營

以專家和城市人群的審美眼光去看當下的鄉建,確實缺少太多讓他們眼前一亮,甚至感到亢奮的東西。

融村者和工商資本:這樣的建設不具有任何投資回報吸引,既不能使村域資源的空間價值溢價,也遠達不到下鄉者的各方面需求。

對持有以上觀點的批評者和非議者,我們必須要首先搞明白一件事情。

國家和地方政府做這樣的事情,服務的主體對象是誰,根本目的是什麼?難道真像一些專家總結的“非旅遊莫鄉建、非地產莫鄉建”嗎?

難道進行鄉村人居環境改造的目的都是為了吸引市民下鄉,僅僅為了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

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建設,十餘年間,國家對鄉村的硬件基礎設施投入一直在不斷加大加強。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加確立了國家對鄉村發展將進行鉅額沉沒資本投入的長期政策。這是“穩固鄉村基本盤”的建設。

10、鄉村:為誰振興?

一切都因為,他們弄錯了鄉村建設的服務對象

對於絕大多數資源一般的村莊而言,並不具備做旅遊、旅居的底蘊和潛質。而且,多數村莊的各種財政傾斜與投入的建設目的,只是為了提高依然還留守在鄉村的那部分百姓的獲得感和對追求美好生活的自信心。

那是一份惦念和回贈,那是一種榮耀和尊嚴,那是黨和國家與最底層百姓的一種魚水情深的交心行動。因為能贏得最基層百姓的人心,所以那是最硬核的基層黨建。

對走在融村路上的農民來說,將其所在的家鄉基礎硬件建設好,是國家為其所繳的一份城市生存抗風險安全保險。

那是國家為一部分城市生存能力較差,還不能很好融城的村民,所改建的一處最後的退守之地

二、新村民:融村路徑

1、工商資本:錯哪兒了?

被運營的鄉村,經常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也是侵犯村集體和村民權利問題最多的重災區。

從程序的合規性,協議的合法性,協商的民主性,交易的公開性,下鄉的工商資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符合市場交易邏輯和規則的。

問題是:工商資本運營的鄉村,既然程序合法、手續合法、協議合法,為什麼中間還會有那麼多的衝突與對抗,糾紛與矛盾?

對此,一些專家學者認為,作為弱勢一方的村集體在雙方的市場交易中吃了虧。

至於哪裡吃虧了,為什麼會吃虧,怎樣避免這種吃虧,卻又大多給不出一個具體明確的可破解方案。

雙方指責與對抗的結果,多以彼此力量的較量和利益訴求的滿足達成暫時的關係妥協而告一段落。

問題看似解決了,但問題的根一直還在一旁擱置著。

2、現實與童話

在雙方的市場交易中,為什麼村集體和村民應得的得不到

作為看不透交易背後內在邏輯的村集體和村民,儘管不太清楚交易的開始,卻一定能看明白最後的內幕。

當村集體和村民發現:工商資本用十元錢的成本,賺到了一百元的收益時,隨後的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問題:工商資本+村集體,把村集體當做公司下屬的一個部門,利益共享,可行嗎?

這種合作模式:如何來體現壯大集體經濟?這種合作模式,新村民和老村民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老死不相往來還是形同陌路?

在新老村民沒有絲毫結合、聯合和融合的前提下,想實現共商、共建、共贏、共治、共享,是否只是一個問題多多的童話?

3、村民不高興

在村集體、村民、外來工商資本、融村新村民、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等諸多關係中,村民所有表現出來的不高興、不滿意都具有合理性。

這種不高興、不滿意背後一定隱藏著一個已被發現或未被發現的重要根源,正是這個重要的根源促使他不高興、不滿意。

對於村民的不高興和不滿意情緒甚至對抗,決不能輕視。

其背後所折射出來的問題,一定不是小問題。

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遠比只找到行之有效的一時之手段,要重要得多。

願鄉觀點:導致各方關係不和諧,甚至釀成了衝突與對抗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於兩種關係的矛盾。

哪兩種關係?道德和法律的關係

4、誰來保護弱者?

市場交易邏輯遵循的是你情我願的公平公正,是一種社會契約式的法制精神。

但是,弱者與強者的博弈,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

村民不高興、不滿意,且能在村內引發集體情緒的不高興和不滿意,依據的是合不合情、合不合理。

基於法說得通,基於理(道德倫理的理)卻又似乎說不通。當法律和道德出現了分歧,應該道德遷就於法,還是法要站在道德的一邊?

法律和道德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制定法律依據的是什麼,法律保護的又是什麼?

從上下空間維度來說,道德倫理約束的邊界下線即是法律,也就是說,法律是預防道德倫理滑坡的最後一道警戒線、臨界線。

法治精神的完善更大意義上說,也是為道德倫理服務的。法律向上的邊界是倫理道德,向下的邊界是違規與犯罪。

任何善法的制定都有一個重要準則,即要保護最弱勢的那個群體,也就是要彰顯道德倫理的光芒,體現出一種“公德心”。

道德倫理和法律都是對人行為的一種規範和要求。所不同的是,道德倫理是基於自省、自覺、自發,約束源於內在;法律是基於外在的強行制約,是必須,是不得不。

5、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幾個字,不僅繼承了這一治國傳統,共產主義道德的規範與特徵,更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根本要求

“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的黨和國家服務於人民的最高宗旨,是評價治理者行為是非善惡的最高標準。

當具有高度組織化的公司與已經出現治權虛置並極度缺乏村域資源市場交易經驗的村集體,按照市場交易的邏輯和原則進行市場交易時,雖能體現公正,卻又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公平。

作為代行這一道德倫理的地方政府,在面對交易雙方的矛盾與衝突時,正確的做法無疑會用社會主義道德的根本要求,積極保護處於弱勢一方的利益。

願鄉觀點:“融村道路”的服務宗旨是協同,即以村集體和村民為鄉村振興組織主體、運營主體,僅以協同方的身份,協助鄉村做好以村域資源對價市場為抓手從而壯大集體經濟、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實現組織振興、鄉風文明、文化興盛的事。

只有通過協同村集體做好基於德道倫理和公序良俗的鄉村人心建設和組織建設工作,才能更好地實現新時代融村新村民“解甲歸田、田園牧歌”的融村願望。

6、四個問題

融村道路是以村集體為中心,為有“解甲歸田、田園牧歌”願望的人,所鋪建的一條通往鄉村的入鄉道路。

這是一條不簡單的路,其不簡單主要在於這條道路一直在直面如下幾個問題:

(1)村集體的主體性地位如何得以順利實現;

(2)行政管控與村民自治關係在鄉村再生過程中權重如何實現最優化平衡;

(3)市民下鄉和新村民融村所涉及到的戶籍制度是否存在合法合規的融入通道;

(4)村域資源的村集體所有權和老村民的相關政治權利如何向融村新村民有限度有條件地釋放等。

融村道路所要實現的,是村集體依託自己的所有權和治權法定身份,為想“解甲歸田、田園牧歌”者提供一條經雙方甄選互為滿意且合法合規的融入通道。

簡單來說,融村道路所探索和踐行的,是一條“人才振興”、人的融入的道路。

問題:村集體有沒有以自身的兩權(所有權和治權)為踐行融村道路的主導權地位,可自行運作權利的範圍和空間有多大?

7、壯大村集體

實施融村道路,必先弄透什麼叫“村民自治”。

只有把一部分弱化和虛置的村民自治權利拾撿起來,才能匯聚村集體作為一個緊密合作團體的組織力量和激發集體村民做事的積極性。

從村民自治的角度來看鄉村再生與發展,國家權力和地方權力的界域邊限在哪兒?

在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鄉村社會,村民自治與垂直指令式的行政管理的關係妥協與再平衡程度,決定著鄉村社會道路建構的成熟階段。

權力下放,適當分權予鄉村村民集體,是賦能鄉村的另一種方式,一種激活村集體和村民能動性和積極性的方式。

這是行政鄉村與村民自治關係平衡之再妥協與再平衡的一種有益嘗試。

8、三個重點

融村道路是對村域資源活化與運營的一次升維,從資源到產品的一次升級

這條道路所強調的重點有三個:

(1)村集體對村域資源的對外主導權和對內統一經營權地位的確立;

(2)村集體統一經營權後不再是以往較為初級形態的土地流轉和資源的市場對價交易,而是直接將目光鎖定在了做鄉村服務產品,即從村域空間資源運營升級到村域資源的產品化運營階段;

(3)揚長避短,尋找到能提供這項服務的第三方社會協同服務與合作機構,作為村集體自身落地踐行的短板彌補。

若想融村,村集體只需完成村域資源的經營權統一,把分包到戶的村域內資源的使用權和經營權統一到村集體經濟組織中去,使得村集體擁有資源對價市場的經營權利即可。

融村服務之一:通過向社會招募人才、引進產業的方式,實現從“賣資源”到“賣產品”的價值升級轉變。

9、融村服務

在具體踐行的過程中,融村服務會對集體騰退的建設用地進行有償保價。對於村集體經濟組織而言,除了獲得更高的資源性資產收益外,還可以通過商業管理、平臺管理,實現村集體經濟的長效收入。

融村服務,主要是讓大家明白融村道路所提供的,是一套興村服務與合作的架構體系。

這套架構體系一方面縮短了產品提供方與購買終端方的交易距離,裁剪掉了交易過程的其他中間環節,另一方面也實現了村集體組織的主導性地位和收益的多樣性和價值最大化。

在融村道路的整個交易架構中,村集體是主導方、資源提供方、治理服務方。

服務目標:共同形成一個村集體經濟壯大、治理水平提高、新老村民融合、村內人氣興旺、多方利益訴求共贏的閉環綜合運行系統。

10、統一難題

恢復重建村集體在興村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難事。

村集體為什麼統一不起來經營權?原因大致有如下四個:

(1)缺少在村民集體中的公信力和領導力;

(2)缺少統一經營權後該當如何的興村抓手和路徑,即作為一個組織化的鄉村集體,村集體帶頭人和組織成員嚴重缺乏村域資源對價市場的交易能力;

(3)過於偏行政化的鄉村治理導致村帶頭人和村兩委成了吃行政飯替政府做事的基層公職人員,壯大集體經濟的行動力和內在動能不足,缺少做事的積極性、主動性、靈活性;

(4)作為名義上的村集體,除自身能力不足之外,所面臨的尷尬現狀是要人才沒有人才,要資金沒有資金,要辦法沒有辦法。

統一村域資源的經營權,幾乎就像翻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一樣束手無策。

統一經營權是最為複雜且牽涉面最多的一個艱難過程,體現的是多方利益關係的相對公正與公平,是多方共同關注利益的一個矛盾焦點。

因此,在統一過程中既要講究實操性,又要在兼顧道德倫理的過程中實現各方利益訴求的關係妥協與平衡。

經營權向村集體統一的過程,也是農戶利益與村集體利益再度實現捆綁的過程。而在這個統一的過程中,需要重新建立起一套將集體經濟壯大的村域資源性資產實現價值轉化的四級利益分配機制。

有了這套四級利益分配機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可提留出一部分作為村鎮協同發展金留在村上,由鄉鎮街道統籌安排使用。

“統資源、補短板”是融村服務的兩個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做好“新村民融村”工作的一個機制性保障。

11、建立歸屬感

“融”和“遊”的最大不同在於歸屬感的差異。融村不是下鄉休閒和旅遊,而是尋找歸屬感、建立歸屬感和擁有歸屬感。

在對融入者的資格與條件選擇上,我們設定了一個融入的基本前提條件:

(1)思想品德條件,即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德,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遵守所在村域的村村規民約;

(2)經濟基礎條件,即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單位,固定生活收入,社會福利等;

(3)學歷技能條件,即具有國家認可的基礎學歷、國家認可的職業技能等級、特殊榮譽或稱號,個人專長或特長愛好等;

(4)鄉土情懷條件,即熱愛鄉村,並願意為所在村域的發展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服務。

新的融入者所能向老村民和其他新村民提供的“融村服務”內容和質量,將決定其所能融入的程度和建立歸屬感的水平。

12、融入程序

從準新村民到正式新村民,需要經過一個合法合規的基本程序和過程,也即資格申請流程。

整個融入流程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填寫“新村民融村申請表”;

第二步、經新村民評審小組審議且通過初步評審後進入下一個環節;

第三步、簽訂新村民融村協議書,內容包括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協議、新村民服務協議、服務承諾協議;

第四步、經新村民評審小組確認通過後交由村民代表大會審議,審議通過後由村委會正式頒發新村民資格證書並予以張貼公示、舉行正式融入歡迎儀式和新村民發表融村演說

融村道路最終所要通往的目的地,是兩個不同群體心靈碰撞後的同頻共振,是兩種不同生活文化的相互吸納與交融,是一種新鄉土涅槃重生後的新面貌、新氣象、新氣質的締造。

三、融退與後顧之憂

1、融城顧慮

融入程度和融入水平參差不齊的融城現狀,決定了不同的融城人群在看待自己在鄉村所擁有的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態度上,可能存在諸多認知差異。

那些依然走在融城路上的人,一方面城市是他的理想之地,另一方面鄉村又是其融城不成和抗拒城市生存風險的退守之地。

新村民應該如何招引,老村民中有誰可以退出,新的村民結構應該如何調整,新的鄉村生態宜居環境應該如何打造,新的利益和權益機制如何建立……

這是村兩委組織在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提高自身的鄉村治理能力的發展道路上,需要突破的思維定勢,需要提升的認知格局。

如何保障融退者的風險顧慮,是新鄉土時代,對新的村兩委班子能力和智慧的一場新的時代性考驗。

2、融村三境界

融城與融村則是一個問題的兩面。

作為所有權主體和治理主體的村兩委應大膽創新、奮發有為,積極推動和探索關於老村民融退的一套落地辦法和融退機制。

融退的標準怎樣建,融退的原則是什麼,老村民融退的好處如何體現,融退的程度分幾個等級等等。

這是有為的村集體在探索和踐行村民融退工作中,需要建立起來的一整套融退體制和融退機制。

新村民融進、老村民的融退,是融村落地過程中,必須要尋求達成新妥協與新平衡的一個制衡點。

融村三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資源性的融退與融進,第二重境界是村民相關政治權利及戶籍制度的融退與融進,第三重境界是老村民和新村民的和諧相處、美美與共、人心融合。

3、圓夢之橋

村域土地性資源背後所潛藏的巨大的溢價空間,無疑是驅使很多城裡人下鄉謀取暴利的一個主要誘因。

這筆擁有鉅額增值空間的土地性資產應該如何處理,是國家政府出面直接收歸國有,還是交由市場進行自由利益配置?

或是,交由其所有權主體方——村集體,按照自願、有償的辦法,進行處置;同時通過建立起一套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幫助其更高質量地實現融城願望?

融退服務,某種意義上可以實現“一個農民戶口融退可獲益價值百萬”的目標,同時也可以實現由村集體主導的多方市場交易的機制合理與公平。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融退與融進道路選擇,可以提高村集體組織配置集體資源的能力,一方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還增強了村集體治理鄉村的能力。

融村道路所要落地探索的,就是協同服務好村集體更好地扮演這個讓夢相通的中間橋樑角色,實現融城夢想與融村夢想之間的收益分配均衡。

4、融退機制

按照“融村服務”的設計,老村民在進行“新市民”身份轉變的過程中,關於鄉村資產的融退亦不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個不同融退程度的多種備選方案。

不同融退方案的選擇,有不同的相關補償機制。也就是說,老村民融退是一個分階段、分程度、分步驟的多元化融退機制。

為避免一部分村民只貪圖眼前利益,村集體將採取“融退紅線制度”,即經多方綜合審議而達不到融退紅線制度要求的,將不允許列入融退村民名單。

這是村集體的責任。作為代表全體村民利益的集體組織,其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每一個村民的生存安全。

兼顧村中弱勢群體,將融退工作做精做細,是決定融村計劃成敗的一個重要關鍵環節。

這也是每一個鄉村在構建新的鄉村治理體系、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增強村集體在村民之中的領導力、保護力、公信力、組織力、動員力等創新過程中,必須要勇於直面的一個最艱鉅難題。

5、進則天下、退亦天下

“城”成就著士子精英們的天下夢想,“鄉”滋養著“城”的繁榮與茁壯。

很多人的“進則天下”在城市,融於城市終老於城市;一少部分人的“退亦天下”在鄉村,生活於鄉村創業於鄉村。

雖然兩種所“融”的方向相反,遇到問題和困難也各異,但從根本上來看,兩者之間所糾結的實則是同一個問題。

若能讓鐵了心的想融城者,通過融退的辦法,從村域資源性資產的增值收益中獲得一筆資產性收益作為融退補償,其融城的抗風險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想要擺脫雙方交易過程中的種種不合理,就要壯大村集體經濟,突出村民自治,把村域內的資源做一次綜合性市場價值評估。

所謂村域資源價值轉換過程中的道德倫理,就是要確保村域資源在進行市場對價的過程中,建立起一套關於收益分配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把屬於村民、村社、村集體的那部分裝進應得者的口袋裡。

當村域資源市場交易能夠遵從穩定鄉村秩序的道德倫理,雙方糾結的焦點難題,將會以“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的巧力得以解開。而城鄉融合發展的“進則天下、退亦天下”的新局面將被打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