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改變糟糕親子關係的:調整家庭教育理念,用心做好這3點


兒子就讀初二時候,那是我們親子關係歷史最差階段。總因為寫作業問題止不住的互相生氣,有段時間橫門冷對,看不對眼,先是言語對抗,再到緘默不言。

農村人形容倆人鬧彆扭,“要他上東他上西,要他打狗他攆雞”。其實這樣還是蠻不錯的,畢竟雙方在彼此回應,說明在關注,甚至這種另類互動還生出些趣味來。

可是冷戰卻是直接無視,沒有關注,沒有回應。

沒有關注談何關愛。這種冷冰冰的關係,如同瑟瑟寒風,夾裹著刀子一下下割向心口,既愛又恨又無可奈何。

尤其想到兒子上初一時候,我們還親密無間。下午放學後玩鬥牛遊戲,彼此雄赳赳氣昂昂斜著腦袋靠近對方,如同兩隻山羊拼命頂角。而經典的矇眼摸人遊戲,總是玩得不亦樂乎。

對比之下的感受著實難受。無計可施,痛定思痛,暗自思忖怎麼了。

我是如何改變糟糕親子關係的:調整家庭教育理念,用心做好這3點


改變關係理念:把孩子當做活生生的人

導致糟糕親子關係的原因很多,我在以前文章詳細說過。現實是最好的老師,告訴我們糟糕的關係看起來表現為情緒,根子卻在理念上。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是對外界人事物態度的體現,反映了內心預期需要沒有被滿足。

情緒本質上是拐彎抹角表達自己內心深處難於說出口的想法,是另類軀體言語表達方式,好比惱羞成怒的人,因為說不出說不過說不利索,只能通過張牙舞爪聲嘶力竭表達內心觀點,從人文角度看其實這是實屬無奈的酸楚。

因此不是事情本身導致情緒,而是對事情的慣性思維看法左右了情緒表達方式。只不過,發怒、譏諷、對抗、冷戰這些表達方式最下策,不恰當,急於求成,孤獨求敗,於事無補。

因此改變理念要比控制情緒靠得住,更加靠譜。

要澄清的是,道理不同於理念。親子關係中,我們也會說大道理,嘴上說著不分大小,人格平等,彼此尊重,我是為你好,實際上人倫不平等導致事實上的不平等。換句話說,為何強調人人平等,唯一的解釋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原本就不平等。

為何講道理沒有用,不是道理錯了,而是這些道理針對的是別人。理念不同於道理所在,是理念指向自我,因此改變理念才如此重要。

換句話說,只有把道理講給自己聽,要求自己做,嚴於律己而非嚴格要求別人,道理才會成為理念。

悲催的是,生活裡不合理理念又太多。

比如,家長認為孩子是學生了就該好好學習,作業就要及時完成;

作為孩子面對家長就得禮貌有加,對於家長想法必須言聽計從;

比較其他同齡人來,要只能強不能差,不說文武雙全也得人人誇讚事事出色;

一句話,孩子必須是超人,這樣家長才會略略滿意。

做到這些的孩子有嘛,也許有——但那得是神人;能做到這些的家長有嘛,也許有——但那是騙人。

這樣的孩子不是真實的孩子,只是家長心裡面的那個孩子,根本就是假想出來的孩子。

孩子是人,不是神,也不是超人,只是和家長一樣普普通通的人,好吃懶做貪玩不願多幹活,家長不能這樣理解,反而要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妄想孩子去做到,非傻即騙,掩耳盜鈴騙自己。

可是這樣的家長太多了,我當年就是這樣的典型。

把孩子當做活生生的人,這是處理親子關係最重要理念。

關係既然是雙方的,縱有再多委屈不甘,也要改變。那麼誰來改變?

教育界有句話,“誰在痛苦區誰改變”,我感覺到了痛苦當然只能自己改變。

心理界也說,“你變了,你與別人的關係就變了,這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

我也得說,我只能自己改變,因為小子不理睬我啊。

我是如何改變糟糕親子關係的:調整家庭教育理念,用心做好這3點


身體力行做好自己,用心溝通

如何做出改變?用愛因斯坦的話說,我們無法用導致問題的思維來解決問題;用心理大咖李克富教授的話說,用求助者的思維方式解決求助者的問題是無效的。

以前對於孩子是苦口婆心講道理,滿懷希望提要求,嚴厲批評寫作業,現在首先閉嘴,不講大道理,把對準孩子的槍口轉移過來。

有人總結過與孩子溝通的經典七字秘訣就是:閉嘴閉嘴再閉嘴。真是意味深長,誰用誰知道。

然後堅持理念,孩子和咱一樣都是普通人。正如家裡一把手告誡的,做好自己的事就行,別管孩子太多,人家寫作業是自己的事,何況學習成績還不錯,不管孩子就是最好的管他。

不講道理,有了理念,試著“山不動我來動”“心動不如行動”“有效比正確更重要”“關係中誰變誰受益”。餘下的事情就好辦多了,那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堅持堅持再堅持。

一是,開始時候,每天寫情感卡片。

買了些花花綠綠小便箋,一沓幾十頁那種,一端用膠水黏在一起。每天寫一張或幾張撕下來貼到孩子的房間,床頭,衣櫃,飯桌,書桌,牆上,門上,反正看得到的地方就行。

因為紙條實在太小,需要簡短表達,正好適合有感而發。大都根據觀察孩子在家表現,發現優點,積極點,樂觀,長處,一點點小事,三兩句話剛剛好。也會把讀書遇到的金句抄錄,把心理理念寫出來。

這種大概堅持兩年,直到考上高中。剛讀高中時候他發了個QQ說說,拍了張我寫的一堆交流卡片,有同學好奇問是什麼,他自豪回答那是老爸寫給他的卡片。

開始這樣做,拿不準有無效果,只是我覺得這個方式很有趣,效果很好。有次家裡一把手問我卡片上落款的“MP”啥意思,顯然是我名字的簡稱,兒子很清楚的, 但他一旁說拍馬屁唄。

我是如何改變糟糕親子關係的:調整家庭教育理念,用心做好這3點


二是,再後來,開始嘗試著寫文章。

最初大概一週一篇,就自己對小子的學習看法,生活經歷,學習表現,積極關注,寫成文章打印出來,放到他屋子裡就ok。因為,寫不寫我的事,看不看他的事,如此甚好。

這個做法堅持下來很長時間,乃至後來每天連寫“高考伴你行”120天,直到高考開始。

對於生活裡的事情,有了前車之鑑,也就比較有意識的尊重孩子,虛心聽他的意見。比如去看望他爺爺奶奶,他想早些回家就早些,想在外吃飯再看望也OK,形式不再重要,心的表達最關鍵。

平時飯桌也會講講笑話,自我嘲笑,比如聰明絕頂的珍貴頭髮,自我吹捧當年多牛,考試考證手到擒來,可以說除了不主動談學習啥都談。

三是,與此同時,我努力堅持做自己承諾的事情,一諾千金。

拍小子游學帶回的風信子,從栽種到發芽至開花,一天一拍不間斷堅持三月。

每天默寫一頁教育、心理、NLP理念,寫完拍照發到微信朋友圈,整整一百天。

還有後來的一天一塗千字文,最近這次又接近兩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的事情不多說,可是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高考後鼓勵一家人一起開始抄寫《詩經》,兒子的大一新生髮言稿,有一大段描述每天抄寫一首詩經的感受。想來學理科不太感冒文字的他,能夠堅持下來,接受我的建議,或許與我之前身體力行有關係。

高考前參加自主招生與綜合評價測試,這些事情孩子幾乎沒有時間與精力準備,只能由家長來做。選擇符合條件高校,篩選適合小子的,準備各種各樣資料,撰寫推薦信,網上報名,填寫資料,掃描證書,上傳文檔,一趟趟跑學校簽字蓋章,最後拿出幾個方案交孩子選擇。

這相當於家長是設計師,孩子是拍板定案者。後來小子隨口說過一句肺腑之言,說這是我們家庭關係最和諧的榜樣時刻。

遇到問題不可怕,齊心協力設法解決才關鍵,指責抱怨只會徒勞無益,發洩情緒更加糟糕。

我是如何改變糟糕親子關係的:調整家庭教育理念,用心做好這3點


如何把糟糕親子關係搞好,上述長篇大論下來,三言以蔽之:

家長怎麼做比怎麼說重要!

家長用心觀察比自以為是重要!

家長是什麼人比要求孩子做什麼人重要!

當你陪著孩子慢慢長大,目送孩子漸漸成熟,可以說,與其是我們陪伴孩子成長,不如說孩子在幫助我們長大。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感謝孩子給予我們做父母的信任、愛、挑戰與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