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是我國禮儀基礎,承載了大國皇室的文化,王的服裝有什麼考究

周朝時,皇帝穿著是相當考究的,所穿衣服叫做冕服,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週朝時皇帝所著的冕服。到底考究在哪裡?


冕服

冕服起源於黃帝時代,這時的衣著等級與衣服裝飾也基本完善,到了夏商之後,直到西周才得以完備。

周代依照規定,帝王百官凡參加祭祀大典均要穿冕服,也可稱為“冠服”,此式由玄衣和裳組成,上衣下裳分別以十二種圖案裝飾,並分別採用繪和繡的工藝手法。十二種紋章分別依次繡在上衣的前胸部,後背部,雙肩,雙袖,裳前,裳後等部位。可以說古代冕服的等級,是以鮮明的圖案標誌來體現的。

十二種圖案紋飾的形成

古代章服制,以十二種紋飾為鮮明標記。這十二種章紋,均帶有十分明確的含意

日、月、星辰”是屬於閃光有亮度的物質。表示“照臨”,取其“普照天下”的含意。

"山”表示顛由於形體高大,似乎可以左右氣候,取其“能興雲雨”的含意。

"龍”由於體魄巨大無比,有穩重之感,表示不會變,取其“變化無方”。

“華蟲”是一種雉鳥,又名野雞。雄者毛美,尾長,蝶者黃褐色,尾短,善行走不能久飛,因此表現文氣,取其“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宗祠廟宇的盛酒器皿.是一種祭杷用的器具.在兩樽祭器內各繪一種獸,即一虎一雎(長尾猴)。取虎之勇猛取堆的忠孝,以表示有勇有謀有孝之含意

"水藻”是指深水中的水草,象徵潔淨之意。

"火”表示光明,取其炎上之含意。

"粉米”是潔白的米粒,取其滋養,有濟養之功德

“黻”與斧同音,用黑、白二色繪成斧形圖案,表示可以砍斷,象徵權威

“黻”古漢書中稱之為形,即兩弓相背,以青黑二色處理圖案,表示可以辯別是非,取其能見善背惡之含意


在《尚書》中,記載了十二章服之圖,說明天子冕服上章紋的分佈,是在元衣上(最外面的衣服)畫,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共六章。黃裳裳繡另外六章,即水藻,宗彝,火,粉米,黻,黼。這種六對六的分佈,象徵天地乾坤,至高無上,尊貴無比。

周代以後,十二章服圖案在帝王宮卿祭服應用曾一度減少。由於秦朝不按周禮行事,故章服規定作廢。到了西漢才出現復古現象。


冕服的變化

周代冕服巳經較為完備;戰國時期由子七雄爭戰,禮樂減免廢了冕制;因此秦時也廢冕制;漢代冕冠前後垂蔬不以定製;魏時期基本延用漢制,天子冕服用刺繡公卿用織物;晉代冕繼加在通天冠上衣用皂(黑)色裳用色;隋代天子用袞冕;宋代天子袞冕寬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前後十二旒天子以下冕服幾經修改,議論不定;元代仿宋、金舊制,只是橫於鋋上的天河帶加長至地冕旒用真珠,明代除祭天地衣袞服外,只有天子、皇太子親王郡王、世子用寬服,公侯以下不用冕服


從史書中得知,酉周官制方面的史料是戰國時期的學者最早記載的。在《周禮中記述了當時在宮廷內設置“百工”,並將各級官吏列屬於後,官吏的層次及屬名甚多,本書限於篇幅不能詳細介紹,只能將有關紡織方面的生產設置簡述如下:典絲官”、“典枲官”:“典”是主管、主持的意

思,”枲(XI)麻”是一種大麻的雄株,只開花不結果。這兩種官吏就是負責絲織品和布、緦(細麻布)縷(線、絲)(細白布)等麻織物的質址檢驗原料的儲存、發放等事務工作典婦功官選擇優質產品儲存於王宮內府,以供皇帝、正後使用。

“縫人官”:負責為帝、後縫製衣物的事務工作。


“函人官”“鮑人官”“人官”“韋人官”“袞人官”:為製造君七和官吏們的禮服、外面的衣物和過鞣製的熟皮並製成衣而設置的官職。主要負責皮革、皮甲生產,鞣革。

“畫繢官”:主要負責宮廷中製衣所用衣料的繪畫和刺繡裝飾工藝事務

“裁師官”:掌管國內民問紡織業的生產和經營事項

“禮服官”:官廷內專門負責呈帝、幕後的服用事務。下設“司裘書”:門負責帝祭天時所用的大裘。②“司服館”:專門負責皇帝的吉、兇衣服(“吉”是指節日、壽日、嫁娶等喜慶吉利的時刻;“Ⅺ”即指喪日、不吉利的時辰)。③“內司服官”(“內”在古代是指房內、屋內、室內、家裡,不外出接待、不做大事的女服官)負責皇后的衣服管理事務


專管皇室服裝的部門就有如此之多,周禮中所述禮儀也是非常完善,體現了當時我中華大國文化,古時藝人對服裝的專注。真是叫人打開眼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