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是我国礼仪基础,承载了大国皇室的文化,王的服装有什么考究

周朝时,皇帝穿着是相当考究的,所穿衣服叫做冕服,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一下周朝时皇帝所着的冕服。到底考究在哪里?


冕服

冕服起源于黄帝时代,这时的衣着等级与衣服装饰也基本完善,到了夏商之后,直到西周才得以完备。

周代依照规定,帝王百官凡参加祭祀大典均要穿冕服,也可称为“冠服”,此式由玄衣和裳组成,上衣下裳分别以十二种图案装饰,并分别采用绘和绣的工艺手法。十二种纹章分别依次绣在上衣的前胸部,后背部,双肩,双袖,裳前,裳后等部位。可以说古代冕服的等级,是以鲜明的图案标志来体现的。

十二种图案纹饰的形成

古代章服制,以十二种纹饰为鲜明标记。这十二种章纹,均带有十分明确的含意

日、月、星辰”是属于闪光有亮度的物质。表示“照临”,取其“普照天下”的含意。

"山”表示颠由于形体高大,似乎可以左右气候,取其“能兴云雨”的含意。

"龙”由于体魄巨大无比,有稳重之感,表示不会变,取其“变化无方”。

“华虫”是一种雉鸟,又名野鸡。雄者毛美,尾长,蝶者黄褐色,尾短,善行走不能久飞,因此表现文气,取其“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宗祠庙宇的盛酒器皿.是一种祭杷用的器具.在两樽祭器内各绘一种兽,即一虎一雎(长尾猴)。取虎之勇猛取堆的忠孝,以表示有勇有谋有孝之含意

"水藻”是指深水中的水草,象征洁净之意。

"火”表示光明,取其炎上之含意。

"粉米”是洁白的米粒,取其滋养,有济养之功德

“黻”与斧同音,用黑、白二色绘成斧形图案,表示可以砍断,象征权威

“黻”古汉书中称之为形,即两弓相背,以青黑二色处理图案,表示可以辩别是非,取其能见善背恶之含意


在《尚书》中,记载了十二章服之图,说明天子冕服上章纹的分布,是在元衣上(最外面的衣服)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共六章。黄裳裳绣另外六章,即水藻,宗彝,火,粉米,黻,黼。这种六对六的分布,象征天地乾坤,至高无上,尊贵无比。

周代以后,十二章服图案在帝王宫卿祭服应用曾一度减少。由于秦朝不按周礼行事,故章服规定作废。到了西汉才出现复古现象。


冕服的变化

周代冕服巳经较为完备;战国时期由子七雄争战,礼乐减免废了冕制;因此秦时也废冕制;汉代冕冠前后垂蔬不以定制;魏时期基本延用汉制,天子冕服用刺绣公卿用织物;晋代冕继加在通天冠上衣用皂(黑)色裳用色;隋代天子用衮冕;宋代天子衮冕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旒天子以下冕服几经修改,议论不定;元代仿宋、金旧制,只是横于鋋上的天河带加长至地冕旒用真珠,明代除祭天地衣衮服外,只有天子、皇太子亲王郡王、世子用宽服,公侯以下不用冕服


从史书中得知,酉周官制方面的史料是战国时期的学者最早记载的。在《周礼中记述了当时在宫廷内设置“百工”,并将各级官吏列属于后,官吏的层次及属名甚多,本书限于篇幅不能详细介绍,只能将有关纺织方面的生产设置简述如下:典丝官”、“典枲官”:“典”是主管、主持的意

思,”枲(XI)麻”是一种大麻的雄株,只开花不结果。这两种官吏就是负责丝织品和布、缌(细麻布)缕(线、丝)(细白布)等麻织物的质址检验原料的储存、发放等事务工作典妇功官选择优质产品储存于王宫内府,以供皇帝、正后使用。

“缝人官”:负责为帝、后缝制衣物的事务工作。


“函人官”“鲍人官”“人官”“韦人官”“衮人官”:为制造君七和官吏们的礼服、外面的衣物和过鞣制的熟皮并制成衣而设置的官职。主要负责皮革、皮甲生产,鞣革。

“画缋官”:主要负责宮廷中制衣所用衣料的绘画和刺绣装饰工艺事务

“裁师官”:掌管国内民问纺织业的生产和经营事项

“礼服官”:官廷内专门负责呈帝、幕后的服用事务。下设“司裘书”:门负责帝祭天时所用的大裘。②“司服馆”:专门负责皇帝的吉、凶衣服(“吉”是指节日、寿日、嫁娶等喜庆吉利的时刻;“Ⅺ”即指丧日、不吉利的时辰)。③“内司服官”(“内”在古代是指房内、屋內、室内、家里,不外出接待、不做大事的女服官)负责皇后的衣服管理事务


专管皇室服装的部门就有如此之多,周礼中所述礼仪也是非常完善,体现了当时我中华大国文化,古时艺人对服装的专注。真是叫人打开眼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