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劉阿姨今年65歲了,退休前是某高校的老師。劉阿姨育有一獨生子,從小學習優秀,畢業後出國留學深造,是很多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擁有如此優秀的孩子,是父母的驕傲。劉阿姨生活的樂事之一就是向人誇讚她的孩子多麼優秀。

孩子出國留學後,很爭氣地在國外找到了工作,並結實了相伴終生的人,在美國安居樂業。劉阿姨前幾年去美國看望過兒子一次,之後就再也沒去了,說是適應不了那邊的生活。

退休之後,劉阿姨就與老伴安度晚年,跳跳廣場舞,到處旅遊,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充實滿滿的。唯一缺憾的,就是孩子不在身邊,逢年過節都是老兩口獨自渡過,晚年生活顯得冷冷清清,落寞孤寂。

去年,劉阿姨不小心摔斷了腿住院,除了自己的老伴,也沒人照顧,最後差點把老伴也累出病來。生在美國的兒子,只是打了幾個電話慰問慰問,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看著同病房的老人,有孩子孫子輪流探望,相比之下,自己是多麼可憐。含辛茹苦把孩子撫養長大,把他培養成優秀的人,送出國留學,在需要他的時候他卻不在身邊,心裡很不是滋味,感慨自己為什麼要把孩子培養得這麼優秀。

經歷生病入院的事,她不像以前那樣逢人誇讚自己的孩子,而是常說,“學習那麼優秀有什麼用,差不多就行了,越優秀越會遠離自己的”。以前那些習成績不好,她看不上的孩子,現在看來很是羨慕,至少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父母需要的時候能隨叫隨到。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孩子足夠優秀,他的能力,他的眼界,能夠讓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施展才華,那麼離開父母是在所難免的事。孩子優秀,是父母的驕傲。但是,孩子遠離自己,父母要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自己老年的問題,包括老來養老問題和精神生活問題。有些父母就是為了自己的老年問題考慮,不捨得讓孩子遠離自己。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作為父母的,應該明白:

1、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

如果將孩子看作自己的老來依靠,害怕孩子離開自己,老無所依,而強行把孩子留在身邊,是很自私的做法。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長大終究會離開自己,去尋找自己的追求。陪伴自己下半生的不是孩子,而是伴侶。作為父母,要做好將來“狠心目送他們遠去的背影”的心理準備。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關於父母與孩子,紀伯倫有首詩是這麼寫的: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

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以愛,卻不能給他以思想,

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的靈魂,

因為他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的夢境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他藉由你的身體而來,他雖是你的孩子,他也是他自己,一個擁有獨立思想靈魂的個體。從十月懷胎分娩開始,到斷奶、上學、工作、出國,孩子在與父母一次次的分離當中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成長。也許這個斷舍離的過程很難受,卻是必經的階段,該放手的時候就該放手,與父母的分離是他的成長必經階段,就像他當初斷奶一樣,雖然難受,但是孩子能夠由此成長,作為父母不是應該高興嗎?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2、把孩子強留在身邊,換不來美好的晚年

問答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引起網友熱烈的討論,“讓孩子那麼優秀幹嘛?將來他只會離你更遠”,那麼反推過來,為了把孩子留在身邊,拒絕讓孩子變得優秀,這樣行得通嗎?

事實證明,把孩子強留在身邊,換不來美好的晚年。

看過一個真實案例分享,一個男孩畢業後原本可以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卻因為離家較遠,父母不同意,硬是要他回家。男孩回到老家,老家也沒有很好的工作機會,只能整天沉迷遊戲度日。

父母整天忙於農活,男孩也不幫忙。後來這個男孩談了女朋友,女朋友整天呆在男孩家,吃穿用都是用他們家的,成了活生生的“啃老族”。兩人都到了適婚的年齡,商量著要結婚,女方家裡提出條件,必須在省城買一套房子,否則不贊成婚事。男孩就天天在家逼著他媽給他買房,這超出了他們能力承受範圍。他媽被他逼得沒辦法,給他爸打完最後一通電話之後,負氣自殺了。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為了孩子的將來也好,為了自己也好,父母不應該強行讓孩子遵守自己的意願,可以給孩子指導,但是讓孩子自己去做抉擇。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用神力將箭拉開,才讓箭飛得又快又遠。自古以來,優勝劣汰都是大自然的規則,我們養育的後代也應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讓後代人站在前一代人的肩膀上跳得更高,飛得更遠,才是我們養育後代的責任與目的。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3、安排好自己的晚年,是對孩子愛的表現

有的父母,以自己辛苦撫養長大孩子為由,對子女提出各種過分的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能多關心自己。就像《都挺好》裡的蘇大強,不懂得體諒年輕人,反而是各種鬧騰,不但增加了年輕人的生活負擔,也讓他們的精神疲憊不堪。

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如果這種親子之愛不純淨,那一定會在孩子生命的某個時刻毒性發作,傷人傷己,更別提指望孩子孝敬自己了。

所以,放開手讓孩子去飛吧。與此同時,安排好自己的晚年,保持健康的身體,規律的生活,學會照顧自己,獨立自主,不讓孩子遠在他鄉各種牽掛,不做矯情的父母,不給孩子增加負擔。要知道,孩子一人孤身在外,為生活奔波,是很辛苦的事。

安排好自己的晚年,是對孩子愛的表現。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作為兒女的,應該明白:

1、寸草心,三春暉

一個呱呱落地的嬰兒不會自己長大,一個只養育不教育的孩子不會成為優秀的人才。將一個孩子養育長大,再培養成人才,其中的付出及犧牲只有其父母才知道。孩子一路的成長,離不開父母悉心的培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再多的回報,相對父母的付出,都是微不足道的,父母恩情理應銘記於心。沒有他們,沒有現在的我們。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我的一個外甥的一番話讓我挺寒心的。據姐姐反應,他叛逆,不學習,吃好的,用好的,把父母的付出都視為理所當然,讀書都是為了父母讀的,還在某次與姐姐的爭吵中揚言稱,將來不會給她養老,任由她自身自滅。

說出這番話的孩子,才九歲。

姐姐很傷心,明明為了他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卻教出這樣的兒子。姐姐與姐夫沒什麼文化,常年在外地打工,靠開著檔口賣點衣服布料維持生活。收入也不穩定,是生活在底層任由生活碾壓的那群人。

家裡育有兩個孩子,外地戶口的孩子,在外地上學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公立學校進不去,私立學校學費又貴。其實,他們可以選擇把孩子放回老家上學,讓兩個老人照顧的。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咬緊牙根,節衣縮食,硬是把兩個孩子送進了私立學校,兩個孩子學費一學期一萬多,對他們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儘管如此,外甥卻認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不珍惜讀書的機會,終日貪玩,還多次頂撞父母。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難以想象外甥這樣下去以後長大如何生存,也難以想象無感恩之心的人將來會有怎樣的出路。

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學會感恩從感恩父母開始。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把一切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人,將來出到社會,也難以想象會有什麼名堂來。任何職業,拼到最後都是拼人品。不懂感恩的人,將來在別人眼中就是一隻“白眼狼”,只會索取,不會付出,誰都不希望與這種人打交道。

他日飛黃騰達了,不忘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兒女最基本的修養。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2、子欲養親不待

我們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於是,遠走他鄉,希望父母能等我們衣錦還鄉。可是,很多時候,現實總是不盡人意,最怕還沒等我們成功歸來,父母就不在了。再多的財富也彌補不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缺憾。

我曾經的老闆,曾跟我提過,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讓母親過上好日子。老闆出身農村,家裡五個孩子,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為了能出人頭地,他孤身一人來到大城市打拼。那時的他終日在外奔波,很少回家。每次跟母親打電話,母親都是告訴他,家裡一切安好,叫他不要牽掛。不料某天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時,卻是母親癌症晚期的消息。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他頓時覺得天塌下來了,母親為了不拖累他,這麼多年跟他隱瞞了自己的病情。他得知母親患病,命不長已的消息,一個大男人在車上淚如雨下,都不知怎麼回到的家。那時的他,剛剛拼出點樣子來,如果母親能再等等的話,很快就能讓她過上好日子了,可惜母親再也等不到那一天。

所幸他回去得及時,陪母親走完了最後的日子。老闆後來也混出了樣子來,把年老孤單的父親接到城裡過上好日子。只是,母親成了他這輩子最大的缺憾。每次提到母親,他都自責不已。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世間的愛有千萬種,唯有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我們都知道要回報父母恩情,以為最好的回報就是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給他們多多的錢,其實,他們更需要的,是子女的關懷與陪伴。

父母在世的時候,多多關懷他們,聽聽他們的需求,聽聽他們發發牢騷也好,即使不能陪伴在身邊,也要多多慰問,莫讓“子欲養親不待”成終身遺憾。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3、常回家看看

貴州的一劉姓老人,因長期患有高血壓,在某天獨自死在屋子裡,無人知曉。直到死去幾日之後,鄰居發現屋子裡散發出臭味,感覺不正常才報的警。據鄰居反應,老人是有兒子的,在貴陽買房安家,很少跟老人聯繫。警方急需聯繫老人家屬。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近年來,空巢老人孤獨死去的新聞屢見不鮮。是老人適應不了外面的世界也好,跟子女的新家庭相處不愉快也好,他們很多老來都選擇在老家安度晚年。子女不在身邊,老來諸多不便,就怕有個三長兩短。作為兒女,接到父母不幸的消息是什麼心情?

再忙,也該抽空回家看看,莫讓“常回家看看”只是成為一首歌。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總結

“孩子越優秀越遠離自己”這種說法彤媽並不贊同,很多父母害怕的也不是孩子變優秀,而是擔心孩子優秀後遠離自己,老來無所依靠。其實,老來孩子能不能孝敬自己跟孩子優不優秀沒多大關係,而是跟父母的親疏關係有關。孩子跟自己親不親,就看父母如何教育,以及是否以身作則了。

活在當下,作為子女也挺為難的,前途與孝心不能兩相兼顧;作為父母也有父母的苦衷,鑑於目前養老機構不健全,很多老年人老來生活還是需要孩子多多擔待的。就算物質條件好的,老來最怕精神孤單。孩子不單屬於他們自己的,也是父母的精神寄託。

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能兼顧前途與孝心的辦法。既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也能在父母需要的時候出現在他們面前。

願每個老人都能老有所依,也願每個出門在外的遊子不再因父母人生留有缺憾。

65歲老人辛苦送獨子上美國留學,生病卻沒人探望,老人:後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